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目:地理(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本试题卷的封面上,并认真核对答题卡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2.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3.本试题卷共6页。如缺页,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否则后果自负。4.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姓名____准考证号____祝你考试顺利!2024年常德市高三年级模拟考试地理一、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新质生产力是指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和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对新质生产力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是()A.合作交流 B.信息通达 C.政策支持 D.技术创新2.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下列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因地制宜的是()A.长春—石油化工 B.北京—人工智能 C.昆明—新型储能 D.西宁—海洋装备【答案】1D2.B【解析】【1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因此传统生产力相比,对新质生产力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是技术创新,而不是合作交流、信息通达和政策支持,D正确,ABC错误,故选D。【2题详解】石油化工为传统工业,不属于新质生产力,A错误;人工智能属于高技术工业,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且北京科技发达,符合因地制宜的特点,B正确;昆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并不丰富,C错误;西宁深居内陆,不适合发展海洋装备,D错误。故选B。【点睛】工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近年来,露营旅游成为广受大众喜欢的新兴旅游休闲方式,露营地成为重要的休闲游憩空间。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露营地分布多呈集聚特征,部分露营地选择布局在高等级旅游景区附近,呈现“傍景”分布特征。也有一些露营地因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塑造出具有品牌标识度的露营地,如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露营地等。下图示意2022年我国不同省区露营地数量累积百分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下列省级行政区中露营地数量最多的是()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四川省4.部分露营地布局在高等级旅游景区附近,是因为“傍景”分布可以()①提高品牌影响②实现客源共享③共享政策优惠④减少配套投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乌兰哈达火山露营地能塑造鲜明品牌标识度的独特优势条件是()①独特的地形地貌②优良的生态环境③深厚的文化积淀④便捷的交通运输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3.D4.C5.A【解析】【3题详解】图为我国不同省区露营地数量累积百分比,因此线条越陡,对应的省区露营地数量越多。读图可知,四川对应的线段越陡,因此四川露营地数量最多,D正确,ABC错误,故选D。【4题详解】部分露营地布局在高等级旅游景区附近,高等级旅游景区往往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游客众多,因此“傍景”分布可以实现客源共享、减少配套投入,②④正确;“傍景”分布对提升露营地的品牌影响作用不大,①错误;高等级旅游景区的优惠政策不一定会与露营地共享,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5题详解】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露营地依托了富有特色的火山地貌和优良的生态环境,①②正确;乌兰哈达火山为自然景观,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③错误;便捷的交通运输并不是该营地独特的自身优势,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旅游露营是指在旅游过程中,利用帐篷、睡袋、房车等户外装备进行户外过夜,达到享受自然和户外休闲体验的娱乐活动。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家庭汽车的普及,大量的露营基地应运而生,让露营与旅游融合,形成了一个创意旅游产业。生育综合指数,由生育意愿、生育条件、生育结构三部分构成,用来衡量一个地区潜在的生育水平。生育意愿是个人或家庭对生育子女个数的期望;生育条件指育龄人群在生育时考虑的制约因素及可能获取的支持;生育结构指年龄结构、婚姻状况等对育龄女性生育的影响。总和生育率是指一个地区平均每个育龄女性生育的孩子总数,反应一个地区实际的生育水平。下图示意2017-2021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的生育综合指数与总和生育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与上海相比,广西总和生育率的特征及原因是()A.较低生育条件更差 B.较高生育政策更好C.较低生育结构更劣 D.较高生育意愿更强7.关于生育综合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贵州生育综合指数最高是因为生育结构好B.北京生育综合指数与总和生育率差异明显C.上海生育综合指数较低是因为生育条件差D.广东生育综合指数与总和生育率相对一致8.为了有效提升总和生育率,下列地区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A.宁—完善养老机制 B.京—提高医疗水平C.黑—推进产业升级 D.晋—提升教育水平【答案】6.D7.B8.C【解析】【6题详解】读图可知,上海总和生育率约为0.7,广西总和生育率约为1.9,广西总和生育率较高,AC错误;我国生育政策各省区差异不大,B错误;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和文化观念影响,广西个人或家庭对生育子女个数的期望较多,生育意愿更强,D正确。故选D。【7题详解】读图可知,广东生育综合指数最高,A错误;读图可知,北京生育综合指数与总和生育率差异明显,B正确;上海经济发达,生育条件较好,C错误;广东是生育综合指数最高的省区,但总和生育率处于我国中等水平,两者不一致,D错误。故选B。【8题详解】宁夏总和生育率较高,老龄化问题不严重,A错误;北京经济发达,医疗水平已经在全国属于较高水平,B错误;黑龙江总和生育率很低,大量青壮年迁出,应推进产业升级,吸引人口迁入,提高生育率,C正确;山西教育水平不是影响其综合生育率的主要原因,提升教育水平不一定能提升总和生育率,D错误。故选C。【点睛】总和生育率简称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一个人口群体的各年龄别妇女生育率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一名妇女在每年都按照该年龄别现有生育率生育的假设下,在育龄期间生育的子女总数。一般来讲总和生育率至少要达到2.1,才能完成世代更替。2019年10月19日夜晚至20日早晨,我国东部某省沿海地区形成了一次强浓雾。下图示意强浓雾发生时该地区某地面气象站部分气象要素的变化过程。风向方位角指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的角度。露点温度是未饱和空气在保持水汽含量不变的情况下,使之达到饱和状态的温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此次大雾形成过程中,相对湿度增长最快的时间段为()A.19日15-17时 B.19日19-21时 C.20日5-7时 D.20日9-11时10.20日5-7时地面能见度降到最低,主要原因有()①地面降温快②近地面风速弱③露点温度低④东风输送水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9.A10.C【解析】【9题详解】读图可知,19日15-17时,气温显著下降,不断接近露点温度,说明空气的水汽越来越接近饱和状态,为相对湿度增长最快的时间段,A正确;19日19-21时和20日5-7时气温与露点温度几乎处于重合状态,说明湿度稳定,BC错误;20日9-11时气温升高,露点温度降低,说明空气中的水汽越来越不饱和,相对湿度变小,D错误。故选A。【10题详解】20日5-7时气温下降不明显,说明地面没有快速降温,①错误;读图可知,20日5-7时风向为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90°,为偏东风,偏东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空气湿度大,形成雾气,但风速较小,雾气不易扩散,因此地面能见度降到最低,②④正确;露点温度低不一定代表空气湿度大,能见度低,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当时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它反映了空气距饱和空气的程度。地温梯度指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其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通常用深度每增加100米的温度增加值表示。地热资源量一般用储热层(含地下热水地层)厚度、地温梯度、储热层面积等指标评估。不整合地层界限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的界限。下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据图推断,盆地区下陷的地质年代是()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太古代12.据图分析,煤盆区地壳抬升的次数至少是()A.3次 B.4次 C.5次 D.6次13.图示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其中开发潜力最大的有()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1.A12.C13.B【解析】11题详解】根据材料“不整合地层界限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的界限”可知当出现不整合地层界限时表明在此时发生了地壳下沉。据图可知,在盆地区的第四系和新近系砂岩与太古界混合花岗岩之间缺失了寒武—奥陶,石炭—二叠、侏罗系、白垩系等地层,即缺失了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但沉积有新生代中的第四系和新近系地层,说明盆地区在新生代下陷,接受了沉积,故选A。【12题详解】据图可知,煤盆区共有K和J,J和C-P,C-P和E-O,E-O和Arsg四个不整合地层界限以及一个发生抬升的断层。每个不整合地层界限表明至少发生了一次抬升(抬升后遭受侵蚀再接受新的沉积,导致出现不整合地层界限),所以此处至少发生了5次抬升,C正确,ABD错误。故选C。【13题详解】根据材料“地热资源量一般用储热层(含地下热水地层)厚度、地温梯度、储热层面积等指标评估”和途中观测点地温梯度的数值:①为3.5,②为4.0,③为3.5,④为4.0;图中储热层(含地下热水地层)厚度最厚的为②地区。故开发潜力最大的是②地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未经历构造运动的沉积岩一般下老上新,地壳上升一般接受侵蚀,地壳下沉一般接受堆积。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中CO2含量总体上呈现白天上升、夜间下降的变化规律。某研究小组对欧洲南部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典型岩溶草地土壤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CO2含量受土温、土壤水分影响。土壤中CO2可以随雨水下渗参与岩溶溶蚀。研究区2021年6月14-30日为无雨期,6月30日—7月20日为降雨期。下图示意研究区距地表20cm深度处6月14日和7月15日土壤中CO2含量与土壤温度的昼夜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与6月14日相比,7月15日夜间土壤CO2浓度下降缓慢,可能是因为该日()A.土壤中空气含量高 B.土壤CO2扩散慢C.土壤温度下降慢 D.土壤孔隙度较小15.据图推测,6月14~30日该地土壤CO2含量随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是()A.螺旋下降 B.波动下降 C.波动上升 D.跳跃上升16.从碳循环的角度并结合当地的气候判断,该地土壤向大气碳释放量最少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答案】14.B15.A16.D【解析】【14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土壤中CO2含量受土温、土壤水分影响,土壤中空气含量和孔隙度对土壤中CO2浓度影响小,AD错误;7月15日昼夜温差大于6月14日,因此该日土壤温度下降快,C错误;土壤中CO2可以随雨水下渗参与岩溶溶蚀,6月14日处于无雨区,利于土壤CO2扩散,而7月15日处于降雨期,土壤中CO2可以随雨水下渗参与岩溶溶蚀,土壤中的CO2含量较少,不利与在土壤中扩散,B正确。故选B。【15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土壤中CO2含量受土温、土壤水分影响,6月14~30日处于无雨期,因此土壤中CO2含量主要受土温影响。对比图中信息可知,7月15日土壤CO2含量较6月14日低,因此是呈下降趋势,CD错误;图中显示6月14土壤CO2含量呈螺旋转变化,A正确,B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16题详解】土壤中CO2含量总体上呈现白天上升、夜间下降,因此温度高土壤中CO2含量多,向大气碳释放的量也多。温度低土壤中CO2含量少,向大气碳释放的量也少。该地位于欧洲南部,冬季四一年中温度最低的季节,依次该地土壤向大气碳释放量最少的季节是冬季,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二、综合题(本题共有4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传统聚落景观有其内在的形成法则和传承机理,与生物遗传及变异现象类似,传统聚落景观同样具有类似于遗传基因的景观基因。我国传统聚落景观有许多的景观基因,如:背山基因、面塘基因、面屏(案山)基因、临水基因、临路基因等。湘江流域传统古村落众多,聚落布局有着明显的景观基因的传承与演化。下图示意湘江流域部分典型传统聚落布局特点。(1)说出图示区域传统聚落布局共同的景观基因。(2)比较湘江上、下游传统聚落布局景观基因的差异,并推测原因。【答案】(1)背山基因,临水基因。(2)差异:上游比下游景观基因更复杂,增加了面塘基因和面屏基因。原因:上游河流水位季节变化更大,为了保证用水,聚落前增加了水塘;上游山脉更多,案山让聚落更隐蔽,具有防御外敌的作用;上游地形闭塞,与外界交流较少,更有利于景观基因的传承与保留。【解析】【分析】本题以传统聚落布局对比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对比三种传统聚落布局特点可知,均在北侧有山脉分布,有背山基因;都临近河流,有临水基因。【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湘江上游的传统聚落为LT型,下游的传统聚落为DG型。对比两个传统聚落布局,可知LT聚落有池塘和案山分布,因此相对下游聚落景观基因更复杂,增加了面塘基因和面屏基因。原因为:上游河流流速快,水体容易流失,水位季节变化更大,为了保证用水,聚落前增加了水塘;上游地势起伏大,山脉更多,案山让聚落更隐蔽,具有防御外敌的作用;上游地形闭塞,交通通达度低,与外界交流较少,外来文化对其影响较小,更有利于景观基因的传承与保留。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旅游型传统村落空间重构是对现有居民点进行景观要素的重建及聚落结构上的重组,可以实现聚落功能上的重塑。某村庄地处雪峰山,是集古树林、梯田、古寨于一体的瑶族传统村落,2009年该村所在的雪峰山大花瑶景区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土地资源,引起村落居民点的空间重构。截止2021年,该村形成了包括古树林、禁山碑等自然人文景观,以及花瑶挑花传习所、文体广场等旅游服务设施的村落景观文化、社会交往核心区。下图示意该村各村民小组位置(a)及2009—2021年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b、c)。(1)指出该村落民居建筑的空间分布形态,并说明在空间重构过程中民居建筑功能的转变。(2)长冲组民居建筑相对保持稳定,试简述其原因。(3)说明该旅游型传统村庄居民点空间重构对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答案】(1)类型:条带状。功能变化:从传统单一居住向“居住+经营/旅游”复合式转变(2)位于旅游发展外围区(距离村落核心区较远),且交通不便,受外部因素影响弱。(3)(民居建筑增加经营性功能)村民收入多元化,就业途径增多,收入增加;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吸引人口回流;传承和发扬花瑶文化,强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解析】【分析】本题以瑶族的传统村落为背景,涉及乡村空间结构、民居持久保存的原因、传统村落对乡村振兴的意义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小问1详解】由图(a)可知,该村落民居建筑沿河分布居多,呈条带状分布;由材料可知,功能变化由原来的单纯的居住到现在的功能多元化,有居住、旅游、经营等多种功能。【小问2详解】由图(a)可知,长冲组民居距离村落核心区较远,且有山相隔,交通不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开发程度低,民居建筑相对保持稳定。【小问3详解】该旅游型传统村庄居民点空间重构使得村民由原来的传统农业收入变成收入多元化(农业+旅游+经营),就业途径增多,居民收入增加;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吸引人口回流,留住了一批乡村人口;传承和发扬花瑶文化,传统文化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支柱。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磷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植被退化可以改变土壤养分的积累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过程,从而改变土壤中磷的分布。某实验研究站位于祁连山东缘,平均海拔2960m,年均降水量416mm,年均气温为0.8℃。研究区内植被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壤磷含量出现差异。研究表明,原生优势植被与杂草对养分元素的吸收量不同。下表反映该研究站不同样地地上部生物量、植被地上部磷含量、不同深度土壤有效磷含量。地上部生物量干重(g/m2)植被地上部磷含量(%)土层深度/cm土壤有效磷含量(mg/kg)春季夏季未退化区426.680.410-10302310-20292120-302718轻度退化区300.000.250-10352410-20361820-303418中度退化区213.320.260-10412910-20381720-303119重度退化区153.320.250-10312410-20272120-302719(1)指出研究站所在地自然带类型及导致当地植被退化的主要人类活动。(2)比较未退化区与退化区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异同,并分析原因。(3)相对于未退化区,退化区植被地上部磷含量明显下降,试对这一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答案】(1)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过度放牧(2)同:土壤有效磷含量春季高,夏季低;异:土壤有效磷含量退化区高,未退化区低。原因:夏季植被生长旺盛,磷元素被植物大量吸收,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于春季;退化区植被减少,植被对磷元素的吸收减少,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3)退化区地上生物总量减少;原生优势植被大量减少,杂草占比增加,杂草适应性强,吸收较少养分就能生长,杂草磷含量低于原生优势植被的磷含量,导致植被地上部磷含量下降。【解析】【分析】本题以某研究站不同样地地上部生物量、植被地上部磷含量、不同深度土壤有效磷含量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自然带类型、土壤、植被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材料可知,该实验研究站位于祁连山东缘,平均海拔2960m,年均降水量416mm,年均气温为0.8℃。降水量丰富,但热量条件很差,不适合森林生长,应为高寒草甸带。该地区主要的人类活动是放牧,因此导致当地植被退化的主要人类活动是过度放牧。小问2详解】对比表格信息可知,未退化区和退化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是春季高,夏季低;但土壤有效磷含量退化区高总体高于未退化区。原因:磷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植被退化可以改变土壤养分的积累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过程,从而改变土壤中磷的分布。春季气温较低,夏季是植被的主要生长期,夏季植被生长旺盛,磷元素被植物大量吸收,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于春季;退化区植被遭到一定的破坏,植被覆盖度减少,植被对磷元素的吸收减少,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小问3详解】退化区植被遭到一定的破坏,植被覆盖度减少,地上生物总量减少;原生优势植被与杂草对养分元素的吸收量不同,退化区原生优势植被大量减少,杂草占比增加,杂草适应性强,吸收较少养分就能生长,杂草磷含量低于原生优势植被的磷含量,导致植被地上部磷含量下降。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白令海是一个半封闭海域,由于海面高度差,白令海峡海水常年存在稳定的海流。阿留申低压是白令海冬季天气、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通常位于阿留申群岛东部。研究表明,阿留申低压位置的变化对海冰范围有重要影响。海水结冰的析盐过程加剧冷水下沉,导致海水层化,影响浮游生物和深海鱼类的分布。下图示意2011、2012、2018、2020年3月20日白令海海冰边缘线。(1)判断白令海峡常年性海流的流向,并分析成因。(2)推测2018年冬季阿留申低压中心的位置(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