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青海省海东市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地理(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届青海省海东市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地理(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届青海省海东市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地理(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届青海省海东市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地理(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届青海省海东市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地理(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文科综合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冰雪装备不仅包括滑雪板、滑雪手套、头盔、冰鞋等个人冰雪运动装备,还包括造雪机、压雪机等冰雪场地基础装备,以及仿真冰、模拟滑雪机、电动模拟体育训练系统、人体高速弹射装置等专业配套装备。随着北京成功中办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雪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以健身、休闲为主,竞赛表演、场馆服务、运动培训和体育旅游等业态协同发展的冰雪产业格局。中国冰雪装备更多由主营其他装备产品的企业生产。下图示意中国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历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中国冰雪运动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历程反映出()A.产品供需匹配,高质量供给能力强 B.企业增长较快,地区分布较为均衡C.起步时间较晚,技术提升空间较大 D.产品知名度高,具备国际竞争优势2.中国冰雪装备更多由主营其他装备产品的企业生产,主要是为了利用其()①经营市场②基础设施③品牌效应④技术人才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3.中国冰雪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冰雪产业链价值分工中主要处于()A.高端研发环节 B.终端服务环节C.加工代理环节 D.品牌代言环节【答案】1.C2.D3.C【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中国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历程图,可以看出中国冰雪装备制造企业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尤其是在2015年之前,企业数量较少,虽然近年来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仍有待提升,因此技术提升空间较大,C正确。中国冰雪运动装备制造企业起步时间较晚,高质量供给能力相对较弱,A错误;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B错误;产品知名度还比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弱,D错误。故选C。【2题详解】主营其他装备产品的企业通常已经在市场中积累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效应,这对于新进入冰雪装备领域的企业来说非常有利,③正确;这些企业在其主营业务中培养了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才可以跨领域应用,为冰雪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提供技术支持,④正确;经营市场和基础设施虽然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对于生产制造而言,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①②错误。故选D。【3题详解】中国冰雪装备制造业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技术水平、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国际冰雪产业链价值分工中,中国冰雪装备制造业主要处于加工代理环节,即主要承担产品的加工制造和代理销售等任务,而高端研发、终端服务、品牌代言等环节主要由发达国家的企业掌握。故选C。【点睛】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措施: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冰雪装备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研发,创新发展,推动冰雪装备“制造”转向冰雪装备“智造”;加强与其他冰雪体育强国的合作交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促进冰雪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冰雪装备自主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粮食仓储设施是粮食储备的载体和保障粮食储备顺利运转的重要支撑,科学合理的粮食仓储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是确保能够及时调运的前提条件之一。青藏高原传统粮食消费以青稞等粗粮为主,随着食物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对大米、面粉的需求上升,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目前青藏高原除青稞基本自给外,100%的大米和50%的小麦均依靠内地调入,粮食平均运距超过3000km,最大运距达5133km。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一级节点选址及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青藏高原建设粮食仓储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气候寒冷干燥,储粮虫害少 B.地形平坦开阔,备选库址多C.特色作物丰富,储粮种类多 D.地质条件稳定,使用时间长5.青藏地区一级节点分别选址拉萨和西宁的主要原因有()①当地多商品粮基地,粮源供应稳较定②交通便捷程度高,服务范围较大③城市行政级别高,社会协作条件好④人口分布较密集,粮食安全风险高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4.A5.B【解析】4题详解】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储粮虫害少,有利于粮食储存,A正确;青藏高原地形平坦开阔,备选库址多,只是有利于扩大储粮规模,但对于延长储存粮食的保质期没有影响,因此不是建设粮食仓储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B错误;青藏高原特色作物丰富,储粮种类多,不是建设粮食仓储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C与题意不符;青藏高原地质条件稳定,使用时间长,对延长粮食储存时间,保障储存粮食品质没有影响,因此不是建设粮食仓储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D错误。故选A。5题详解】青藏地区一级节点分别选址拉萨和西宁的主要原因有交通便捷程度高,服务范围较大,②正确;城市行政级别高,社会协作条件好,③正确;“目前青藏高原除青稞基本自给外,100%的大米和50%的小麦均依靠内地调入”,由此可知,拉萨和西宁地区商品粮基地不多,粮源供应不稳定,①错误;一级节点分别选址拉萨和西宁,主要是为扩大服务范围,当地多人口分布较密集、粮食安全风险高,不是选址的主要原因,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B。【点睛】粮食仓的选址是建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了确保粮食的安全和稳定储存,粮食仓应该建造在干燥、通风、防潮的地方。同时,为了方便粮食的运输和配送,粮食仓还应该建造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此外,为了防止人为破坏和盗窃,粮食仓还应该建造在远离居民区和容易被发现的地方。在陡峻的岩石崖壁上由于暴雨形成的暂时性水流,沿着竖直沟槽近似垂直落下时进行的侵蚀作用称为垂蚀作用。垂蚀作用可分为冲蚀和涡蚀,冲蚀为水流顺着崖壁往下流动或者垂直下落,涡蚀为水流遇到陡壁上凹洼处或洞穴时沿着其顶部斜面流入形成涡流。下图示意丹霞崖壁上串珠状洞穴的发育模式和崖壁水流垂蚀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崖壁上洞穴相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岩性差异,导致侵蚀程度不同 B.崖壁凹凸不平,导致水流差异C.风力差异,导致风化程度不同 D.山顶植被差异,泥沙含量不同7.崖壁上洞穴内壁的显著发育特征是()①洞穴内壁上缓下陡②洞穴内壁竖直发育快,水平发育慢③洞穴内壁上陡下缓④洞穴内壁水平发育快,竖直发育慢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由A→B→C发育过程,崖面()A.变得光滑平整 B.变得凹凸不平C.沟槽深度变浅 D.洞穴保持独立【答案】6.A7.D8.B【解析】【6题详解】由图可沙屑物质处,颗粒较细小,易被流失侵蚀,形成洞穴,而图中砾石处颗粒较大,不易被流水侵蚀,所以崖壁上洞穴相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岩性差异,导致侵蚀程度不同,A正确;流水的差异侵蚀导致崖壁凹凸不平,B错误;由材料可知该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造成的,而并非风力差异,导致风化程度造成的,C错误;由图可知该洞穴不是发育于山顶,D错误。故选A。【7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洞顶为涡蚀,所以洞穴内壁上陡下缓,③正确①错误;由图可知洞穴为扁平状,所以洞穴内壁应该水平发育快,竖直发育慢,④正确②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8题详解】由A→B→C发育过程中,由于岩性差异,导致侵蚀程度产生差异,导致崖面变得凹凸不平,B正确A错误;由A→B→C发育,侵蚀强度增强,沟槽深度变深,C错误;由材料可知崖壁上的洞穴呈串珠状,洞穴并不是独立发育的,D错误。故选B。【点睛】涡蚀作用指借助风力吹动发展成垂直崖壁的涡旋,形成圆锥状洞穴、串珠状洞穴,使得洞穴沿软弱岩层分布,进一步扩大成扁平状洞穴。海水在引潮力的作用下,产生周期性的水平流动叫作潮流。潮流根据流向的变化可以划分为往复式潮流和回转式潮流两种,往复式潮流是指在一个涨落潮周期内,流向在一条直线上往复一次的潮流,而回转式潮流是指在一个涨落潮周期内流向不断变化的潮流。西堠门水道位于舟山市定海区金塘岛与册子岛之间,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7.7km,平均宽2.5km,最窄处宽约1.9km,水道内中间深、两边浅。下图示意西堠门水道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西堠门水道涨落潮的流向和流速分别为()A.涨潮为东南流,流速快 B.涨潮为西北流,流速慢C.落潮为东南流,流速慢 D.落潮为西北流,流速快10.西堠门水道M处潮流平均速度较快的主要原因是()A.海水深度较浅,涨落潮海水汇聚快B.流向平行水道,涨落过程受阻力小C.岛上植被稀疏,水面风力终年较大D.水下地形陡峭,且岬角处潮流回转11.仅从潮流流速角度考虑,在该水道建设潮流能发电站的最佳选址是水道()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9.B10.D11.C【解析】【9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西堠门水道位于舟山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涨潮时水流向西北流,落潮时为东南流,AD错误;涨潮时海水向岸运动,流速较慢,落潮时海水离岸运动,流速较快,B正确,C错误。故选B。【10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回转式潮流是指在一个涨落潮周期内流向不断变化的潮流,西堠门水道长约7.7km,平均宽2.5km,最窄处宽约1.9km,水道内中间深、两边浅,图中M处等深线密集,说明地形坡度大,且位于册子岛的岬角处,故水流受到地形等影响,形成回转式潮流,水流速度加快,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题详解】读图可知,丙处位于潮口,受潮汐影响时间长,且等深线密集,水底坡度大,对水流的影响大,流水快,故该水道建设潮流能发电站的最佳选址是水道丙,故选C。【点睛】潮汐电站是将海洋潮汐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电站,是唯一实际应用的海洋能电站,选址可考虑在海湾或有潮汐的河口筑起水坝后形成的水库。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蚌埠为安徽省东北部一个渔村古渡,因1912年津浦铁路开通以及淮河水运带来的水陆转运枢纽区位,逐步崛起。20世纪70年代末,该地已经形成以轻纺、食品和机电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省工业经济的龙头。新时期的蚌埠尽管处于多层城市带和创新区域中,但更多的是游离于各城市主流发展区之外。2011年京沪高铁、合福高铁、沪汉蓉高铁等高铁主干线路汇聚合肥,蚌埠昔日水陆联运交通体系优势不复存在,近年来原驻蚌埠的科研院所不断外迁,高校毕业生大量流失,高附加值产业集聚合肥。蚌埠从省域核心城市衰落变迁为边缘城市。下图示意安徽省主要战略城市带和创新区空间分布。(1)简述蚌埠从渔村古渡崛起成为安徽省工业经济龙头的过程。(2)分析蚌埠从省域核心城市衰落变迁为边缘城市的主要原因。(3)说出蚌埠从省域核心城市衰落变迁为边缘城市的具体表现。(4)从城市产业分工角度,说明合肥市取代蚌埠后对蚌埠市产生的不利影响。【答案】12.津浦铁路与淮河水运使其成为水陆转运枢纽,承担了南方和北方的货物转运功能;交通枢纽地位的建立,提升了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力,带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促进了蚌埠由商贸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型。13.高铁开通后,蚌埠水陆交通优势消失;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产业体系,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低;蚌埠游离于中部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和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发展区外,受国家优惠政策影响小。14.在省内经济地位降低;城市人口和产业向外迁移;城市创新集聚效应减弱。15.扩大蚌埠与合肥的创新发展差距;加剧蚌埠从省域核心城市向边缘城市的变迁;在省内经济与产业的分工体系中,被动地向分工体系的低附加值地位转移。【解析】【分析】本题以安徽省蚌埠为背景材料,涉及工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据材料可知,1912年津浦铁路开通,淮河水运带来的水陆转运枢纽区位逐步崛起。津浦铁路与淮河水运使其成为水陆转运枢纽,承担了南方和北方的货物转运功能;交通枢纽地位的建立,成为客货运的集散地,提升了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力,带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20世纪70年代末,已经发展形成以轻纺、食品和机电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工业基础好,促进了蚌埠由商贸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型。【小问2详解】主要原因可从交通、产业结构、政策等角度来分析。据材料可知,2011年京沪高铁、合福高铁、沪汉蓉高铁等高铁主干线路集聚合肥,蚌埠昔日水陆联运交通体系优势不复存在,高铁开通后,蚌埠水陆交通优势消失;游离于各城市主流发展区之外,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产业体系,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低;读安徽省主要战略城市带和创新区空间分布图可知,蚌埠游离于中部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和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发展区外,受国家优惠政策影响小。【小问3详解】具体表现可从经济地位、人口和产业转移等因素来分析。新时期的蚌埠虽然处于多重城市带和创新区域中,但游离于各城市主流发展区之外,经济效益下降,在省内经济地位降低;近年来,原驻蚌埠的科研院所不断外迁,高校毕业生大量流失,高附加值产业集聚合肥,城市人口和产业向外迁移;城市创新集聚效应减弱。【小问4详解】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核心城市拥有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政策优势,扩大蚌埠与合肥的创新发展差距;加剧蚌埠从省域核心城市向边缘城市的变迁;在省内经济与产业的分工体系中,高附加值产业集聚合肥,被动地向分工体系的低附加值地位转移。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桑托斯盆地位于巴西东部海岸,是在大陆裂解过程中逐渐沉积、充填而形成的中生代盆地。白垩纪以来,桑托斯盆地先后经历了裂谷期、凹陷期、过渡期、漂移期等构造演化阶段。裂谷期发生过大规模火山活动(熔岩流中含有烃类),形成玄武岩;凹陷期伴随大规模裂陷活动和海侵,发育碳酸盐岩;过渡期,桑托斯盆地南部发育的海脊和凸起,造成盆地与南大西洋之间连通不畅,发育蒸发岩(由湖盆、海盆中的卤水经蒸发、浓缩,盐类物质结晶而));漂移期,持续沉积洋壳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厚度最大可达600m。下图示意杂折盆地位置和白垩纪地质构造模式。(1)简述白垩纪时期桑托斯盆地断裂带的分布特征。(2)说明裂谷期裂谷带的分布特征对盆地地形的影响。(3)指出桑托斯盆地构造演化阶段湖盆水位最浅的阶段,并说明理由。(4)分析桑托斯盆地油气田分布多的主要原因。【答案】13.断裂分布较多,东南-西北走向断裂中部稀疏,两侧密集;东北-西南走向在中部密集,两侧稀疏。14.断裂带断裂下陷,为盆地形成提供地质构造基础;断裂带处岩浆活动填充盆地,使得盆地趋于平坦。15.漂移期;漂移期经过较长时间堆积(沉积),形成的岩层较厚,使得湖盆水位最浅。16.裂谷期等火山活动,提供烃类较多;凹陷期等时期的构造运动,促进油气资源演化形成;漂移期等阶段形成较厚的沉积,提供良好的保存条件。【解析】【分析】本题以桑托斯盆地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4道题目,知识点涉及构造地貌、湖盆水位、油气田形成原因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杂折盆地位置和白垩纪地质构造模式示意图可知,桑托斯盆地断裂带分布较多,大断裂主要沿着东北-西南、东南-西北两个方向,东南-西北走向断裂中部稀疏,两侧密集;东北-西南走向在中部密集,两侧稀疏,东北-西南走向断裂,大致将桑托斯盆地划分为四块。【小问2详解】裂谷期裂谷带的分布特征对盆地地形的影响主要从形成动力、岩浆活动等角度分析。裂谷期断裂带断裂下陷,为盆地形成提供动力条件;裂谷期发生过大规模火山活动(熔岩流中含有烃类),形成玄武岩,玄武岩等堆积填充,使得盆地区域平坦开阔。【小问3详解】湖盆水位最浅的时期是漂移期,结合材料可知,漂移期,持续沉积洋壳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厚度最大可达600m,沉积岩层较厚,湖盆水位最浅。【小问4详解】桑托斯盆地油气田分布多的主要原因主要从油气资源形成、保存角度分析。桑托斯盆地先后经历了裂谷期、凹陷期、过渡期、漂移期等构造演化阶段,裂谷期火山活动,熔岩流中含有烃类,提供油气资源形成的物质基础;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如凹陷期等时期的构造活动,有利于油气资源演化形成;在漂移期等阶段堆积较厚的碳酸盐岩,为油气资源提供良好的保存条件。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露营是指人们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借助一定的露营设施设备,在亲近自然的露营场地留宿生活的旅游行为。随着全民旅游、自助旅游和自驾游的常态化,露营旅游以其亦行亦居、方便自如的形式集合户外、度假、观光、娱乐等多项功能,成为当下旅游市场的刚需和新的增长点。下图示意甘肃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的露营地资源依托类型。评价河西走廊发展露营旅游的条件。【答案】有利条件: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露营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旅游资源丰富,非凡性突出,知名度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强;多大空间、大尺度的地景景观,适宜发展露营;河西走廊地区交通条件比较便利,且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政府政策的支持等。

不利条件:昼夜温差大;冬半年沙尘天气和沙尘暴多发;地表淡水资源紧张;地质灾害多发。【解析】【分析】本题以材料为背景,涉及旅游开发的条件、旅游活动设计等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详解】评价条件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展开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露营旅游以其亦行亦居、方便自如的形式集合户外、度假、观光、娱乐等多项功能,成为当下旅游市场的刚需和新的增长点”说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意愿强,市场需求大;河西走廊是历史、民族和自然景观的带状集中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多元、特色鲜明,由山地型、草原型、森林型、水域型、沙漠型……多种类型,旅游资源丰富,非凡性突出;河西走廊旅游资源知名度较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强;山地、草原等旅游景区多为大空间、大尺度的地景景观,视觉冲击力强,说明活动空间大,视觉效果好,适合露营;河西走廊发展历史悠久,交通条件相对较完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