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说课稿、教案与教学设计_第1页
《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说课稿、教案与教学设计_第2页
《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说课稿、教案与教学设计_第3页
《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说课稿、教案与教学设计_第4页
《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说课稿、教案与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1课,也是对蚕的一生有整体认识的一节课。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贯穿整个单元的养蚕活动的开始,需要为蚕宝宝的到来和后续的长期观察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蚕卵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认识到静态的蚕卵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结合“幼虫和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的资料提示,提出“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呢?”的问题,教师通过开展观察记录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对蚕的一生的相关认识。第二部分——探索,通过观察蚕卵、为蚕宝宝建造“家”、制定蚕的一生的观察计划、设计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等准备活动,学生能够对蚕的生命过程有整体认识。第三部分——研讨,“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整理在探索部分的所得,引导学生正确表述科学词汇“卵”“孵化”“观察计划”,提醒学生课后重点关注蚕卵的孵化,并督促学生做好饲养和观察工作。“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梳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是知道蚕的一生的变化过程大致是怎样的,第二个内容是指导饲养小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是养蚕活动中很关键的问题。第四部分——拓展,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这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延续部分,需要课后完成,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学生分析】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有些学生还养过蜗牛、金鱼等,他们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但养过蚕的学生较少,所以学生通常对蚕宝宝充满兴趣,不过有些学生对经历饲养蚕宝宝的一生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记录的习惯和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2.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3.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4.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2.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3.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了解养蚕的相关知识。4.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对研究蚕卵及养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2.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蚁蚕。3.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教学重难点】重点:怎样观察记录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难点: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并做好观察计划。【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养蚕用的纸盒、桑叶、莴笋叶。教师准备:介绍养蚕方法的资料、观察计划表、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猜谜导入: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傍晚三只脚。(猜人生各阶段)(谜底:早上是婴儿期;中午是青少年时期;傍晚是老年时期)2.谈话:这是人的一生要经历的几个阶段,那动物的一生呢?设计意图:通过猜谜和提问的形式导入本单元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出示“蚕”的图片,通过研究蚕的一生来了解动物的一生。4.提问:你养过蚕吗?关于养蚕你知道什么?5.谈话:在一年级我们了解过蜗牛和鱼这两种动物,像蜗牛和鱼一样,蚕也是从卵开始生命历程的。蚕卵有生命吗?蚕卵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板书课题: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一年级认识的蜗牛和鱼等小动物引出本课主角“蚕卵”,同时通过询问是否养过蚕,来了解学生对蚕的已有认知。二、探索活动一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1.明确活动要求。(1)每组领取蚕卵后将其放在白色A4纸上进行观察。(2)先用肉眼观察蚕卵颜色、形状、大小,组内交流描述蚕卵的形态特征。(3)再使用放大镜和尺子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4)保护好蚕卵的安全,避免观察工具对蚕卵造成伤害。(5)观察时间为5分钟。2.小组代表展示观察记录结果,教师板书记录。3.小结:蚕卵呈中间内凹的圆饼状,小米粒大小,宽1毫米,厚约0.5毫米。蚕卵的颜色有淡黄色、赤色、紫黑色,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活动二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1.过渡:经过一段时间蚕宝宝会从蚕卵中破壳而出,这一过程叫做孵化。2.出示刚出壳小蚕的图片。介绍刚出壳的小蚕身体呈褐色,形似蚂蚁,所以叫做蚁蚕。3.提问:蚕卵在什么条件下有可能孵化出蚁蚕?我们要饲养一些蚕,应该做些什么?4.出示资料卡。5.明确活动要求。(1)阅读资料卡,将蚕卵孵化所需要的条件用“—”画出来。(2)小组研讨蚕宝宝的“家”需要的条件还有哪些。(3)画出蚕宝宝“家”的简易设计图。6.学生汇报研讨结果并展示设计图。7.小结:要为蚕宝宝在纸盒中布置一个温暖的家,温度要适宜(25℃左右);不能太干燥,保证一定的湿度;在盒子上扎孔,有助于通风换气;蚕宝宝爱吃桑叶,不喝水,要拿洗净、晾干后的桑叶去喂它;蚕宝宝怕蚂蚁、蟑螂、老鼠,要把蚕宝宝放在安全的地方。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为迎接蚕宝宝出生做的准备。明确工作,为课后的准备工作建立基础。活动三设计观察计划1.谈话: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一条蚁蚕诞生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呢?预设问题:你有没有自己刚出生不久的照片?为什么爸爸妈妈要给出生不久的你照一张照片呢?你想拥有这样的照片吗?2.谈话:蚕宝宝一天天地长大,如何做才能真正了解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呢?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长期观察和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3.出示教科书中的观察计划表,启发学生思考重点观察什么,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记录。4.小组参考教科书中的范例,设计自己的观察计划表。5.学生汇报展示。6.出示往届学生做好的观察记录表、观察日记等图片,丰富学生的记录方式。设计意图:学习一些观察与记录的技巧与方法。三、拓展1.谈话:及时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2.要求:课后坚持观察蚕卵的变化并完成长期记录任务。3.小结:希望同学们能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养蚕,及时记录,争做“养蚕小能手”。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随时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以及激励学生坚持观察记录。【板书设计】迎接蚕宝宝的到来颜色:淡黄色→紫黑色蚕卵大小:小米粒大小形状:中间凹陷的圆饼状蚕宝宝“家”的环境特点:干净、通风、适宜温度、无害虫、食物晾干水分《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蚕。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2.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课件展示蚕和蚕丝制品,提问学生:你们养过蚕吗?说说你们知道的蚕的情况。蚕是什么样的?怎样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呢?2.学生相互交流,根据经验汇报。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观察蚕卵。学生参照课本P22,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方法。一是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观察蚕卵;二是我们如何记录观察到的现象?(1)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2)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3)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4)教师指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2.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1)教师课件展示建造蚕宝宝“家”的方法。(2)教师明确养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蚕宝宝的食物以及打理蚕宝宝的“家”。3.制定观察计划。(1)教师提问: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我们应该做什么?(2)学生交流后汇报。(3)教师课件出示“蚕的一生观察计划”记录表,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的方法。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教师指导: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适宜的温度;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2.教师小结: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更好。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阅读资料: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板书设计】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观察蚕卵  颜色、大小、形状画一个蚕卵【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一、观察蚕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地观察。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例如:他们能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略微向下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地观察了,我感到十分高兴。二、了解蚕健康生长需要的条件。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学生谈到了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这里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盒盖上钻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蚕的孵化需要空气。再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蚕卵的孵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2.蚕宝宝诞生了,我们怎样才能让它健康成长?这里让学生根据以往的饲养经验来交流,同时我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明确了蚕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考虑光照、食物、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三、学习观察记录的要点和方法(这一环节不宜忽视)。提出两个问题:1.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记录的?2.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蚕的各个时期记录下来?我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科学、细致地观察和记录。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课题迎接蚕宝宝的到来单元二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学情分析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有些学生还养过蜗牛、金鱼等,他们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但养过蚕的学生较少,所以学生通常对蚕宝宝充满兴趣,不过有些学生对经历饲养蚕宝宝的一生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学习目标1.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2.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3.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4.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2.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3.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了解养蚕的相关知识。4.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对研究蚕卵及养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2.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蚁蚕。3.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重点怎样观察记录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难点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并做好观察计划。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新课聚焦你养过蚕吗?说说你知道的蚕的情况。聚焦一:蚕卵是什么样的?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一个蚕卵就是一条生命。蚕卵很小,颜色是淡黄色或者黄色的,呈椭圆形。聚焦二: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观察蚕一生的生长变化,首先我们要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阅资料,大致了解蚕的生命周期分为哪几个阶段,了解养蚕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如:进食、呼吸、健康和住处等等,其次我们要制订观察计划,准备观察器材,如放大镜。在每天的观察中要把蚕的各项变化记录下来,如蚕的大小、颜色、食量、蜕皮等情况都要详细记录。记录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用文字、画图或者拍照等方法都可以。我们一起来《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板书课题。积极回答知道的情况。根据生活经验回答。说出认为可行的方法。通过询问是否养过蚕,来了解学生对蚕的已有认知。通过提问的形式导入本单元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科学探索探索一:观察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观察准备:蚕卵、尺子、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观察方法:先用眼睛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再借助放大镜、尺子等工具进行更细致的观察。播放视频《观察蚕卵的样子》观察记录:(1)大小:蚕卵长约1毫米,厚约0.5毫米。(2)形状:用放大镜观察,蚕卵近似圆形,很像小米粒,仔细观察,可看到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3)颜色:刚产下来的蚕卵是淡黄色或者黄色的,随时间延长逐渐变成灰绿或紫黑色。时间较长的卵如果仍呈现黄色,可能是未受精,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探索二: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为蚁蚕准备一个盒子作为“房子”,保证“房子”的清洁卫生。把蚕盒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在蚕盒盖上扎些小孔,但不要扎得太多,防止水分蒸发过快。养蚕的相对湿度为75%~80%,如果湿度过高,可在蚕盒底部铺纸或开盖饲养一段时间。如果湿度过低,则可以在蚕盒旁边加放浸湿的纱布增加湿度,但不要让蚁蚕直接浸在水里。播放视频《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结论:养蚕需要的条件:(1)空气:准备一个盒子,在盒盖上扎些小孔,作为蚕的“房子”。(2)适宜的湿度: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3)适宜的温度:最适合蚕卵孵化的温度大约是25℃。蚕卵的孵化过程:蚕卵的孵化所需的条件:(1)小蚕爱吃桑叶,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2)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3)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4)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探索三:小组讨论,制定计划观察蚕的一生。科学词汇: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播放视频《孵化与蚁蚕》准备材料按照观察方法认真观察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并记录结果。观看视频准备蚕宝宝家的材料,并按照合适的要求,完成蚕宝宝家的建设。观看视频认真听讲、记录认真听讲、记录认真听讲、记录讨论,并制定计划。观看视频通过观察实验,了解蚕卵的大小、形状以及颜色等特征。观看视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同学们在建造家的过程中,能了解到蚕宝宝生活所需的条件。观看视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对实验活动的步骤更加清晰。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为迎接蚕宝宝出生做的准备。明确工作,为课后的准备工作建立基础。启发学生思考长期观察和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了解孵化的概念以及知道蚁蚕是怎么来的。3.交流研讨研讨一: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者黄色的,经过1~2天变成淡红色或者浅褐色,再经过3~4天变成灰绿色或者紫黑色。蚕卵的孵化注意保持温度在25℃左右,保持空气流通和适宜的湿度。研讨二: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样做?蚕的一生经历蚕卵--幼虫--蚕蛹--蚕蛾四个阶段,我们应注意观察不同阶段的蚕大小、外形、颜色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蚕的特征用文字或者画图等多种方法记录下来。我们要遵循科学探究的程序,即先查阅相关资料,再制订观察计划,确定观察方法,然后进行观察最后将观察得到的信息汇总,总结观察成果。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随时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以及激励学生坚持观察记录。4.科学拓展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交流讨论旨在拓展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课后作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板书迎接蚕宝宝的到来颜色:淡黄色→紫黑色蚕卵大小:小米粒大小形状:中间凹陷的圆饼状蚕宝宝“家”的环境特点:干净、通风、适宜温度、无害虫、食物晾干水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一、观察蚕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地观察。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例如:他们能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略微向下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地观察了,我感到十分高兴。二、了解蚕健康生长需要的条件。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学生谈到了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