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地球的形状》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_第1页
《3.6地球的形状》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_第2页
《3.6地球的形状》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_第3页
《3.6地球的形状》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_第4页
《3.6地球的形状》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6地球的形状》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6课。关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假说,到麦哲伦航海旅行,再到人类登上太空看到地球,当地球的形状第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才最终确认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事实。本课学生将重历人类认知地球形状的过程。很久以前,人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但有一些现象,如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到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影子总是圆形的,这些现象并不支持古人“天圆地方”的猜测。于是人们猜测地球可能是球形的,而后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为“地圆学”提供了直接证据,人们开始接受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聚焦环节,教师要将学生代入古代的观测条件,让学生从古人的角度去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个情境营造很重要,也是本课探究的前提。“天圆地方”的观点,是人们根据生活现象观察总结的一个经验性的猜想。但是有一些特殊的生活现象,例如海边的船用望远镜总是先看到帆顶;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影子总是圆形的,人们开始认为地球可能是球形的。探索环节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理解和推测,如果地球是方的,就不能出现“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的现象;如果地球是方形的,那么在月球上的影子也应该是方形的,这与我们的生活现象不符合,所以地球可能是球体。如果地球是球体,那么围绕地球走一周,是可以回到起点的。麦哲伦的航海旅行让更多的人接受了地球是球体的观点。【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地球仪等对地球形状已比较了解,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2.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2.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探索。【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难点: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大球、船模、小球、正方体、手电筒、呈现影子的屏等。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谈话1:同学们,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这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那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回答:球体。2.谈话2:地球是球体,这是因为发达的科技让我们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但是在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并不这么认为。刚才你们在教室外观察时,如果你是古人,你会认为地球是球形吗?学生回答:不会。那地球是什么形状呢?人们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3.谈话3: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跟着古人一起探索地球的形状,请你暂时忘掉“地球是球形的”这件事情。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地球是球形的前认知,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所以本课需要做一个情境铺垫——“然而在古代,人们不是这么认为的”,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是因为我们有了很先进的科技,可以到外太空去观察。但是在古代,人们并没有那么高的科学技术,是无法知道地球全貌的,所以“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当教师把聚焦问题的背景给学生铺垫好之后,他们就会将自己代入古代人的视野,进而引发思考。二、探索活动一“回到以前”1.角色代入。现在我们已经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把自己想象成那个时候的古人。2.思考问题。作为“古人”,你正在思考地球的形状,并且在寻找证据。3.室外体验。让学生到室外去观察天空,观察大地,提出自己对地球形状的猜想。4.提出猜测。联系刚才的室外观察和生活中的其他观察,提出猜测。古人根据对天空和大地的观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设计意图:让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并让他们到室外去观察天空、大地。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会发现,天空虽然很高很广阔,但却有弧度,地是十分平坦的,是没有弧度的,于是学生会提出和古人一样的想法,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只有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能将学生代入古人的角色,才能去提出猜想并寻找证据。“天圆地方”是一种朴素的科学猜想,支撑的证据是人们在生活中的直接观察。活动二模拟实验1.提出疑问。生活中有一些现象,“天圆地方”没有办法解释。2.先看到帆顶后看到船身。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驶来的船只,发现总是先看到帆顶,然后才看到船身,如果地球是方的,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3.地球的影子。在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如果地球是方的,也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加深学生对这两种现象的理解。4.出示模拟实验材料:大球、船模、小球、正方体、手电筒、呈现影子的屏。5.讲解实验操作。模拟实验的材料分别模拟的是什么?模拟过程是什么样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到位。6.实验操作。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7.实验分享。让学生对比观察结果,看一看两个模拟实验,哪个更符合实际观察的结果,即对应的地球是球体。8.提出猜想。通过模拟实验,猜想地球的形状可能是球体——地圆说。设计意图:虽然“天圆地方”的猜想能应对人们关于地球形状的疑问,但是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特殊现象却不支持这个猜想。这两种典型的“反例”现象,就是海边的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出现月食时,地球的投影总是圆形的。学生对这两个现象是不容易理解的,教师可以用照片或者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模拟实验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提出地球是球体的猜想。活动三麦哲伦环球航海旅行的故事1.16世纪的猜想。那时候有一部分人相信“地圆说”,他们认为地球是球体,但是他们没有比较好的直接证据。2.找到办法。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绕着地球一周,是可以回到出发点的3.麦哲伦的故事。通过播放录音、视频,或者结合世界地图给学生讲麦哲伦航海旅行的故事。1519年,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历经千辛万苦,历时1082天回到了西班牙。至此,人们才开始相信地球是球体的观点。设计意图: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通过他的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这是人们认识地球形状比较科学的直接证据。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结合世界地图或者地球仪,联系麦哲伦的旅行路线,给学生讲讲麦哲伦航海所经历的艰辛,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环球航行是如何证明地球是球体。三、研讨1.问题1。让学生上台分享活动手册的记录,结合记录来讲解哪些信息或者观察结果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2.问题2。人们是这样认识到地球是球体。可以让学生用思维导图、鱼骨图等形式去展现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设计意图:问题1重在锻炼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有根据地去论述的能力,看重学生的讲解是否结合了模拟实验的观察,推测过程是否具有逻辑性。问题2是一个小结性的问题,需要学生总结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用口述表达、思维导图、流程图、鱼骨图等形式总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四、拓展1.谈话: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让人们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的观点。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外太空观察地球,就像我们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是圆形的一样,地球的真面目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2.展示:给学生看第一张在太空拍摄地球的照片,外太空拍摄地球的照片,月球上看到的地球的照片等,加深学生印象。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新经历了人们探索和了解地球形状的过程,从古人认为地球是方形的,到对特殊现象——从海面上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和月食看到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模拟实验,再到了解麦哲伦的航海旅行,最后从外太空看地球。我们体会到科技进步对推进认知的帮助,感受到人们不断求真的科学态度。【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很久很久以前16世纪现代观点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地球可能是球体地球是球体证据直接观察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和月食看到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麦哲伦环球航海旅行外太空看到的地球《3.6地球的形状》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2.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4.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点】1.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教学准备】纸船、瑜伽球、桌面、大纸板、小立方体、小球、手电筒、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地球)2.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究竟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3.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3.课件出示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教师:可是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不相信他们两人的说法。后来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呢?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4下面的文字,并观察课本图片与课件展示的帆船进出港场景以及月食景象。教师引导:是的,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帆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发生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据此,人们做出了另一种猜测。关于这一点,大家想不想来验证一下呢?5.模拟船的出港以及月食。(1)教师下发实验器材,教师强调实验的注重点:此实验两人合作,一人观察,一人开船。观察的人眼睛要平视。而开船的同学要掌握好船的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更不要忽快忽慢。在做模拟月食的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地点选在光线较暗的地方。实验中要准确把握手电筒、小立方体或小球、纸板的位置。做完实验之后,完成好实验记录,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从这次实验中,你们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做一点指导。提醒学生填好实验记录,并且认真思考刚刚提出的问题。(3)全班分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教师相机指导。(4)教师小结:正如刚才大家实验看到的那样,在瑜伽球上移动帆船模型,我们会发现帆船进港的时候,总是先看到桅杆,接着才会看到船身,而出港的时候正好相反,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可是在桌面上模拟航行的时候,自始至终都会看到船身和桅杆同时出现。这个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二个实验也能佐证第一个实验的结论,模拟地球的小球无论怎么运动,它在纸板上的影子都是圆形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地球就是球体。6.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5麦哲伦航海的文字,并观察课本图片与课件展示的环球航行图了解这段历史。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模拟实验你们观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说明地球是球形的?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2.学生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3.总结:我们通过模拟帆船出港,观察到帆船进港时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而出港时则相反。同时在模拟月食的实验中,观察到只有小球在纸板上的影子始终是圆形,与实际观察到的月食景象相同。所以我们能判断地球是球形的。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漫长而又曲折,经历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张衡的“浑天说”、亚里士多德宇宙观、麦哲伦环球航行以及近现代的天文观测活动后才最终确认地球是球形的。4.完成随堂学,巩固知识。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观察地球仪。【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①帆船进出港②月食投影③环球航行④进入太空观察【教学反思】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我通过课件展示、课本文字、图片和做模拟实验等方式向同学们全方位展现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在课上,各小组在做完实验后都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有的小组在汇报员汇报结束后,进行补充。所以这节课对地球的形状知识的掌握,放手让学生自学、汇报、讨论、检查、得出结论。最后我对整节课内容做了总结,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不足是教学环节多,时间非常紧凑,多数内容由我表述或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6《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课题地球的形状单元三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地球仪等对地球形状已比较了解,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2.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2.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探索。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难点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新课聚焦同学们,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这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那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利用天文望远镜、卫星、航天等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明地球和太阳、月亮一样都是球体。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么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今天我们一起来验证《地球的形状》。球形认真听思索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地球是球形的前认知,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所以本课需要做一个情境铺垫——“然而在古代,人们不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在古代,人们没有那么高的科学技术,是无法知道地球全貌的,所以“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引导学生们将自己代入古代人的视野,进而引发思考。2.科学探索1、穿越时空,让时间回到很久以前。如果我们是古人,当我们站在大地上时,你能猜测出地球可能是什么形状吗?引导学生回答。(1)很久很久以前,大多数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和人们观察到的现象基本相同。天好像一个穹顶,盖在地上,大地是方形的。(2)有一些现象,却让一部分人推测地球可能是球体。①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到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然后才看到船身。②月食时,地球投影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拓展】月食是怎么形成的?地球遮挡了太阳的光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球上,便形成了月食。2、引导学生运用模拟实验证明地球是圆的猜测(1)实验1:模拟行船A.实验材料:大球(如篮球等)、船模、桌子。播放实验视频B.分析材料用途大球模拟地球,船模模拟帆船,桌面模拟平面。C.实验过程让船模分别在球面上和在平面上模拟前进和后退,分别观察现象。D.温馨提示①船在地球仪上航行时视线要与地球仪的顶端保持水平。②船在桌面上航行时视线要与桌面保持水平。③重点观察桅杆和船身的变化。3、实验发现①当船模在球面上模拟时,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②当船模在平面上模拟时,是一直都能完整地看到船身的。实验说明:地球是圆的。(2)实验2:模拟月食A.实验材料:正方体、乒乓球、手电筒、纸板屏播放实验视频B.材料用途分析正方体和小球模拟地球,手电筒模拟太阳,纸板屏模拟月球C.实验过程三个同学合作,打开手电筒,让正方体和小球的影子分别投到屏上,观察影子的形状。D.温馨提示注意:手电光和正方体、屏在同一条直线上。E.实验发现用正方体模拟地球时,投影(月食)是正方形的,而用球体模拟地球的时候才能观察到圆形或者圆弧。实验说明:地球是圆的。3、虽然有现象能表明地球是球体,但古代的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接受这个观点。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开始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回到了出发地。从此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的观点。把看到的的现象描绘出来。认真听观看视频学生用实验材料做模拟实验,进行观察与推理分析得出结论观看视频学生用实验材料做模拟实验,进行观察与推理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并让他们到室外去观察天空、大地。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会发现,天空虽然很高很广阔,但却有弧度,地是十分平坦的,是没有弧度的,于是学生会提出和古人一样的想法,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只有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能将学生代入古人的角色,才能去提出猜想并寻找证据。“天圆地方”是一种朴素的科学猜想,支撑的证据是人们在生活中的直接观察。通过模拟实验,猜想地球的形状可能是球体——地圆说。设计意图:虽然“天圆地方”的猜想能应对人们关于地球形状的疑问,但是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特殊现象却不支持这个猜想。这两种典型的“反例”现象,就是海边的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出现月食时,地球的投影总是圆形的。学生对这两个现象是不容易理解的,教师可以用照片或者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模拟实验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提出地球是球体的猜想。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通过他的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这是人们认识地球形状比较科学的直接证据。3.交流研讨1、通过模拟实验,你观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说明地球是球体?【提示】①只有地球是球体,才能先看到船帆。②只有地球是球体,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才能是弧形(圆形)。2、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是球体的?【提示】天圆地方→海边先看到远处船帆;看月食地球影子是弧形→推测:地球是圆的→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确证:地球是球体。交流讨论说一说认识的过程。问题1重在锻炼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有根据地去论述的能力,看重学生的讲解是否结合了模拟实验的观察,推测过程是否具有逻辑性。问题2是一个小结性的问题,需要学生总结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用口述表达、思维导图、流程图、鱼骨图等形式总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4.拓展提高1、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2、古代埃及人认为高高的大山支撑着天空,而星星则从天上垂悬着。3、张衡的“浑天说”:“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4、毕达哥拉斯认为地球是圆的,因为他认为只有圆球在所有几何形体中最完美。5、查阅相关资料,哪些具体的科技活动能证明地球是圆的?阅读资料拓宽知识面培养查阅资料能能力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课后作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在科学探究中,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板书3.6地球的形状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我通过课件展示、课本文字、图片和做模拟实验等方式向同学们全方位展现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在课上,各小组在做完实验后都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有的小组在汇报员汇报结束后,进行补充。所以这节课对地球的形状知识的掌握,放手让学生自学、汇报、讨论、检查、得出结论。最后我对整节课内容做了总结,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不足是教学环节多,时间非常紧凑,多数内容由我表述或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缺少与学生的互动。《3.6地球的形状》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第一个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科学家是_______。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_____。3、我国古人凭直觉和臆想认为天是_____的,地是______的。4、帆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_____,最后才看不见______。5、在模拟实验中,一开始就观察到了整个船模,说明了他是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