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4页
《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借助背景或景物欣赏古诗,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制作诗歌朗读卡,为诗歌设计朗读脚本并展示,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教学重点】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借助背景或景物欣赏古诗,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首诗歌和一首散曲,认识了曹操、李白、王湾和马致远,大家为他们的诗歌配上了多彩的画卷,谁能结合自己或小组的画为大家背诵一首诗歌呢?(分别请四位同学,背诵四首诗歌,可不按照课本顺序)过渡:相信同学们在绘图和背诵中已经领会到四位诗人在自己的诗歌中分别表达的情感了吧?接下来让我们总结一下吧。设计意图:勾连旧知,进入新课学习。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1)反复诵读《观沧海》,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2)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曹操生平,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提示:教师可在探究前借助课件为学生补充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信息。2.探究步骤(1)把自己想象成曹操,借助上节课创作的图画,想象自己身处高山之上,面对着大海,大声诵读诗歌;(2)结合作者生平和诗歌意思,说一说,面对此情此景,“你”(曹操)有什么样的情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3)面对沧海边万千景色,为何作者偏偏选择了诗中的几处?假如你是作者,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选景的原因吗?探究范例:吾乃孟德,面对浩莽沧海,我不禁唏嘘万千。这海中耸立突兀的山岛,更衬得这大海波涛万丈,山岛岿然不动,好一幅气势万千的壮阔山海图!这多似我本人心怀天下,志向坚定的内心啊!3.成果展示预设:登山临海我感觉自己心胸开阔,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4.活动小结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问题分析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掌握分析思想感情的方法。(二)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全班分为3/6大组,分别探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明明是李白写给朋友的,怎么一开头却描写起“杨花”“子规”两样景物了呢?(2)想象你就是李白,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月”,说说诗歌表达了你(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次北固山下》(1)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感受诗人语言的精妙。(2)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关键语句,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1)《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2)结合散曲的创作背景和意象的堆叠组合,说说散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以上诗歌均需要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提示:(1)为避免课上混乱教师可提前打印出这3个问题分别发放给学生。(2)教师可在探究前借助课件为学生补充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信息。2.探究步骤《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大声地感情充沛地反复诵读诗歌,充分体会诗歌情感。(2)说一说“杨花”“子规”这两个意象有什么深刻含义。(3)结合全诗说说李白以“杨花”“子规”开头有什么好处。(4)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诗歌意思,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次北固山下》(1)感情充沛地朗读诗歌。(2)结合“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意思,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说说“两岸阔”“一帆悬”对仗是否工整。(4)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反复诵读“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总结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1)反复诵读这首散曲,可以用自己认为合理的曲调哼唱。(2)数一数这首散曲中出现了几个意象,借助自己所画的插图体会这幅画面的意境。(3)发挥联想和想象,把自己当作马致远,设身处地,谈谈自己在当时环境中的直观感受。(4)结合创作背景总结这首散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在探究过程中均可以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成果展示预设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子规”——点明时令,以景物开头,便于抒发诗人对友人的关心、担忧之情。预设2:《次北固山下》诗句是说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描绘了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的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回乡的思乡之情。预设3:《天净沙·秋思》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将要落下。在这样的氛围中我感到非常凄凉,非常伤感。这首散曲表达了诗人长期漂泊渴望回乡的思乡之情。4.活动小结(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友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2)《次北固山下》这一联是千古名句,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认真品味。首先要理解字面的意思。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可见船在江正中,而写景的观察视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这两句还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仗,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这道题提示学生发挥想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丰富诗中的画面内容,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诗中虽然含有对生活的希望,但还是集中表达了急切的思乡之情。(3)《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的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只有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共同分析了四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学到了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1)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2)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3)借助诗歌中的特殊意向。(4)关注意象的堆叠组合。(5)留心诗歌中的关键句,尤其是直抒胸臆的句子。在梳理的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四、拓展延伸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1)三五一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廊中》)(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知识。五、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结合情境背诵视频,背诵四首诗歌,熟练后脱离视频直接背出诗歌。2.课后作业:(1)默写四首诗歌。(2)结合自己找的配乐,参照示例制作诗歌朗读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