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程标准1.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义和团运动),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运动)。重点难点1.重点: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2.难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及评价、《辛丑条约》的影响。基础知识一、戊戌维新变法1.背景(1)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维新思想兴起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序幕——“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人物:在京官员,各省举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结果:请愿书未送达光绪皇帝,以失败告终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3.高潮:“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03天(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4.结果:失败(1)表现①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被称为“戊戌六君子"。③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2)原因①守旧势力仍很强大。②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③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5.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1)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3)反洋教斗争的兴起。2.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3.清政府的态度先抚后剿—招抚利用——镇压剿灭3.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1)八国联军出兵镇压。(2)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4.评价(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三、八国联军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2.经过(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4)7月14日,天津陷落。(5)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3.影响(1)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俄军趁机占领中国东北。(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4.结果:1901年9月,清政府与11国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1.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2.内容(1)惩办“首祸诸臣”。(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3.影响(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①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②军队驻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③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自我测试1.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的创刊号中表达该报的宗旨:“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他在此强调(

)A.四书五经隐含维新之意 B.提高国民思想觉悟的重要性C.创办报刊是维新变法的前提 D.中国落后缘于国民公德的缺乏2.1900年,天津义和团运动进入了高潮。当时“(天津)官勿论大小,民勿论男妇,大概信之者十之八,不信者十之二”。人们便此“喜相告曰:扫平洋人,扶持中国,在此一举,今而后,海内肃清,升平有日”。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具有反帝爱国主义性质C.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D.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3.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

)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 B.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D.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4.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11国宣战,宣战诏书下至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宣战诏书扣押,并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闻此讯,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反映了(

)A.侵略者与地方督抚相互勾结 B.地方督抚脱离清政府而独立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 D.清廷政治腐败导致众叛亲离5.有学者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6.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便成为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