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学设计全套_第1页
《氓》教学设计全套_第2页
《氓》教学设计全套_第3页
《氓》教学设计全套_第4页
《氓》教学设计全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氓》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氓》是《诗经》中叙事性较强的作品,在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自述经历的同时,也带有强烈的抒情性。《氓》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将叙事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诵读时,要仔细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教学目标】1.借助参考书,了解并掌握《诗经》的文学常识,丰富文学常识的积淀。2.通过梳理文意,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3.合作探究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以及“兴、观、群、怨”在本诗中的体现。【教学重难点】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教学过程】孔子是一个有文学眼光的人。他选那部《诗经》,替人类保存了三百篇极古的绝妙文章。——胡适任务一、知人论世活动1.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又叫“国风”,是由不同地区的人民口头创作的歌谣,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其中有不少篇章揭露了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活动2.相关背景

《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活动3.了解《诗经》“六义”所谓《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就其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其表现手法而言的。(1)风: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2)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3)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4)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5)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6)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任务二、初读感悟活动1.诗经以四言为主,四言诗读时以“二二”为节拍,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任务三、文本研究,探究形象活动1:文本梳理思考1.解释词语(第一章)氓(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之蚩蚩(忠厚的样子。一说,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抱布贸(交换,买或卖)丝。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就)我谋(商量,计议)。送子(你)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拖延)期,子无良媒。将(愿,请)子无(通“毋”,不要)怒,秋以为期。①明确段意:写女子对定情情景的回忆——相识与允婚。诗歌第一章,直接从“氓”的样貌行为写起,直叙其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写男子貌似忠厚能干,拿着布来换丝。短短八个字,可谓“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这里“布”与“丝”对举,“布”应该是棉麻等织物(也作货币流通),而不是铜铸的布币。以布易丝,表现了当时原始的物物交易商业模式。“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两句,一语道破“天机”:原来男子到来后即无心“贸丝”,只是打“我”的主意。“我”似嗔似喜之情,也尽在不言之中,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而“送子涉淇”的情意绵绵,“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的善意宽慰,字里行间,又不知隐去了多少甜言蜜语。(第二章)乘(登,升)彼垝垣(倒塌的墙。垝,毁坏、倒塌),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泪)涟涟。既见复关,载(动词词头,无义)笑载言。尔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尔筮(用蓍草的茎占卦),体(卜筮的卦象)无咎(灾祸)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财物)迁。②明确段意:写女子对出嫁情景的回忆——相思与成婚。第二章写女子的相思及成婚。她登上残破的墙垣,远望着男子的方向。“不见”使她“泣涕涟涟”,“既见”又让她“载笑载言”。悲喜之间,见出一个热恋中的女子特殊的情感状态,如或可睹,如在目前。当龟卜草占,皆示吉利后,“我”便带着自己的财物,嫁为男子之妻。诗歌至此,留下了小说情节般的悬念。(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润泽的样子)。于嗟(感叹词。于,通“吁”)鸠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男子的通称)耽(沉溺)!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脱身)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③明确段意:总述女子由婚后生活得出的教训——相爱与新婚。(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自我徂尔(嫁到你家。徂,往),三岁(多年)食贫(食物贫乏,指生活贫困)。淇水汤汤(水势很大的样子),渐(溅湿、浸湿)车帷裳(车两旁的布幔)。女也不爽(过错),士贰(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其行。士也罔(无)极(标准),二三(有时二,有时三。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其德。④明确段意:正面描写“氓”变心,以及女主人公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遭弃与离婚。三、四两章平行而下,开头皆以桑树起兴,形成了一个对比鲜明的平行结构。当桑叶光鲜润泽之时,斑鸠贪吃可以酿酒的桑套,不醉自醉;如同女子沉溺于爱情,不能自拔。她自说自话,明知不能摆脱这样的沉湎,却若有若无地给自己敲敲警钟,真不知为醉语还是醒语。第四章“桑之落矣”,暗示了婚姻的破裂。她日渐衰老的容颜,一如枯黄陨落的桑叶,成为被抛弃的理由。汤汤淇水,见证了她羞辱的归程。她品行无过,只因美貌不再,在“二三其德”的男子面前便没有了珍惜的价值。男子当年狂热追求她,是以色取人;如今抛弃她,则毫不掩饰地暴露出虚伪的本质。痴情女子负心汉,这悲伤的曲调从古弹到今,令人感叹唏嘘!(第五章)三岁为妇,靡(无、没有)室劳(家里的劳苦活儿)矣。夙兴(早起)夜寐(晚睡),靡有朝矣(没有一天不是这样)。言(助词,没有实义)既遂(顺心、满足)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笑)其笑矣。静言(助词,无实义)思之,躬(自身)自悼(伤心)矣。⑤明确段意:描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哭诉男子的无情无义——忆苦自伤。(第六章)及(同)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低湿的地方)则有泮(通“畔”,边岸)。总角(指代少年时代)之宴(快乐),言笑晏晏(形容欢乐的样子)。信誓旦旦(诚恳的样子),不思其反(违反,指违背誓言)。反是(这,指誓言)不思,亦已(止、了结)焉哉!⑥明确段意:写女子被遗弃和坚强的性格——情断义绝。诗的最后两章,是她对这场失败婚姻的反思。她“夙兴夜寐”的劳作,低眉顺目的服从,换来的只有“氓”的暴怒。回到娘家,兄弟们不知内情的讥笑,如同往她的伤口上撒盐,加倍痛苦。凡此种种,她“静言思之”,只能自伤自怜。她想起对方从前发过的“偕老”誓言,更生怨恨。往昔的嬉戏游玩、海誓山盟,都不能唤醒负人心的良知,那也就算了吧!《氓》这首诗共六章,以弃妇的身份和口吻,依次写了相识与允婚、相思与成婚、相爱与新婚、遭弃与离婚,以至忆苦自伤、情断义绝等内容,展现了女主人公曲折的人生经历。全诗叙事线索清楚,情感变化明晰,描写生动细腻,人物形象鲜活,读来凄婉动人,是《诗经》中的名篇。这首诗篇幅较长,具有强烈的叙事性,有的学者认为此篇“可作为短篇小说读”(陈子展《诗经直解》),同时又仍然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考2.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思考3.分层概括主要内容。明确: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活动2:把握形象,理解情感思考1.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①女主人公先言“子无良媒”,后又言“秋以为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生活的勇敢追求,也表现了与“氓”私订终身的草率。②这样写为下文的悲剧做了铺垫。思考2.女主人公婚后遭遇了哪些痛苦?请用简明的语言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明确:①丈夫“二三其德”的背叛②“靡室劳矣”“夙兴夜寐”的家务劳苦③“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无人倾诉的孤独无助思考3.结合全诗看,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诗歌塑造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明确故事恋爱时结婚后被弃后性格情深意切委曲求全伤情无奈、清醒刚烈形象单纯、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的女主人公形象总结女子形象:这首叙事诗,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首先是弃妇的自我形象:她面对男子的追求,热烈回应,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她遵守婚嫁礼法,表现出端庄的一面;她好言劝慰男子,善良体贴;她涕泣言笑,沉醉爱情,颇具性情;她不乏警觉,自我反思,聪明伶俐。诗的最后一句“亦已焉哉”的呼喊,更表现出她倔强刚强的一面。诗歌第一人称的叙述,更有利于从正面塑造弃妇的形象,是明写;而诗中的男子形象,则是通过女子的描述间接呈现的,是暗写。思考4.氓的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明确:“氓”是一个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负心汉。“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年老色衰,他的爱也随风而去,最后以至于欺侮妻子,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抛弃了妻子,他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诗歌从他婚前到婚后的变化中,凸显了他不负责任、感情不专一的品行和暴躁的性格,从而反映了古代男女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教参分析:他是一个“抱布贸丝”的小商贩,为了追求爱情,可以置生意于不顾,表现出对爱情执着的一面;他急于成婚,至于发怒,表现出急躁的性格特征;而婚后的暴躁,“二三其德”,又表现出他品德的败坏;婚前的热烈,婚后的离弃,两相对照,则揭示了他的虚伪。总之,隐现于诗句之中的男子,是一个性情狂暴、违背诺言、始爱终弃的负心汉。】思考5.女主人公对于男主人公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称之曰氓,鄙之也;曰子曰尔,亲之也。……曰士,欲深斥之而谬为贵之也。称谓变换,俱有用意处。(牛运震《诗志》))明确:①“氓”,意为“民”“外来的百姓”,这里用来指外地男子。女主人公一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的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②“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意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欲望。③“复关”是借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热恋中的女子对男子的热烈思念。④“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的婚姻关系已定,感情的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⑤“士”是对古代男子的通称,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的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合身份,讲究礼节,却也包含着嘲讽的意味。对“氓”称呼的转换,恋爱时称“子”,婚前称“尔”,婚后称“士”,既避免重复,产生错落之美,也符合人物的身份变化和情感发展。思考6:始终多次出现“淇水”,有何用意?(“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句)诗即目为喻,言淇水之盛,尚有岸以为障,原隰之远,尚有畔以为域,今复关之心,略无拘忌,盖淇、隰之不足喻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明确:诗中三次出现淇水之名:“送子涉淇”,淇水看见她对爱情的痴迷;“淇水汤汤”,淇水仿佛也在为她被抛弃而伤心;“淇则有岸”,淇水成为她迷惘时的精神寄托。淇水既是环境要素,也是女主人公人生经历的见证,如同音乐剧的背景。【这首诗中有三处提到淇水,首章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四章之“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六章之“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作为弃妇,她的心情悲痛而又惘然,人处于这种心情之下,所产生的忆念,往往是由近边的景物唤起的,这在心理学上称作“暗示”。“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弃妇归途中的实境,当年初议婚约时,她曾“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正是渡过了淇水﹐他们才订下了“秋以为期”的誓约,也才有了以后的一切。淇水,是她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因此诗人很自然地从涉淇订约为中心的初恋的回顾,开始了她的歌唱。涉淇订约后经过焦心的盼望,终于盼来了行媒迎娶的归车,“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是涉淇订约的自然延展,是他们爱情的高潮,欢乐的顶峰,然而同时也是以后三岁为妇不幸遭遇的起点。正因为这是欢乐与痛苦的交点,所以回忆至此,诗人万箭攒心,不可压抑地迸发出了三、四两节的痛苦呐喊:“于嗟鸠兮,无食桑甚!”当初那达于顶峰的欢爱,原来是这么不可凭依!可见在回忆中插入的这两节抒情议论,并非诗人自觉的巧思结撰,而是意念感情的合乎逻辑的发展,看来这是布局上的跌宕之笔,其实这是奔腾江河的自然曲折,所以虽然曲折,却更具有澎湃汪洋的力量。】任务四:艺术手法,鉴赏评价思考1.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这一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的。明确:诗歌第一、二章采用赋的手法讲述故事,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两人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情深。第三、四章比、兴结合:皆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女子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用“诫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诫女无与士耽”。【这里可以讨论的是三、四两章起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个对比性的托兴。为什么诗人这里不用其他景物(比如用“桃之夭夭”),而偏举桑叶?我们以为桑树应当也是弃妇归途中所见的实物,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菲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菲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都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弃妇归返涉淇时所见到的河岸上桑树的实际形象,所以下面又紧接着写道“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而由此暗示,产生心理学上所说的“对比联想”,又回忆起行媒时,“桑叶沃若”的景象。淇水之畔,桑叶现时的“黄而陨”与忆念中的“沃若”润美所构成的触目惊心的对照,使得弃妇自然地取以为三、四段的起兴,所以能一气贯下,其势正与汤汤淇水浑融为一,荡人心魄。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喻(用欧阳修说),因此由叶落的黄,又自然转入了婚后三年不幸生活的回忆。在这一节中“兄弟不知,唯其笑矣”两句尤可玩味,第四章前半是回忆婚后之不幸,而“兄弟”两句则是女子返渡淇水时所预想的到家后的情景,这与《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在休归途中预想到“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出于同样的心理状态。由回忆到预想的跳跃,只有在弃妇返归的特定情境中方会出现,是潜意识在此诗中主导作用的又一鲜明表现。往事不堪回首,前程又复可畏,至此这女子不禁发出了“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哀叹,而最后第六章十句又正是想到这种进退维谷的困境时烦乱心情的自然延展:“像这样下去,即使与你白首到老,只怕更增加我的哀怨。淇水还有个岸,河岸还有个边,我的怨愁又何时能完?温存的言笑,旦旦的誓言,还在我眼前,又何曾想到竞一朝反悔;既然你反悔了呵,那就不必再苦苦追思,过去了的一切,也只有一丢了事……”诗人至此,已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只有那无声的哀思,在引动着读者对女主人公后来遭际的担心与关怀。】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女子婚后的不幸。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相恋时,男子“信誓旦旦”,可在女主人公年老色衰时就厌弃她;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来比喻女主人公的忧愁痛苦没有尽头,比中有兴,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全诗赋、比、兴三者交替运用,使整首诗形式多样,抒情含蓄而有余味。通过这首诗,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理解《诗经》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以叙事为主,完整地呈现了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正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体现了“赋”的手法。中间两章分别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开头,是“比而兴也”,“比显而兴隐”,融为一体。采桑养蚕,应该是女主人公的日常劳动生活。“能近取譬”,更显得自然真切。再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也是兴比兼用,语气委婉而词锋刚劲。比兴的运用,表面上中断了叙述,舒缓了节奏,实则往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