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有意义的语文实践_第1页
实现有意义的语文实践_第2页
实现有意义的语文实践_第3页
实现有意义的语文实践_第4页
实现有意义的语文实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为探究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践路径,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展开项目式教学研讨,回溯教研历程: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厘定教学目标;再在此基础上重点聚焦跨学科学习“用什么学”“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这几个关键问题;最后从“学”和“教”两方面进行反思,梳理后续研究的要点与路径。如此,可把握基于教材资源的跨学科学习逻辑与实施要点,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做好准备。【关键词】跨学科学习;教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各类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跨学科学习思维与能力。为探究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践路径,我们围绕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进行项目式教学研讨,设计与实施跨学科学习。陈瑶、沈静、沃彭飞三位教师分别执教《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课例。本文将回溯这一教研历程,重点聚焦跨学科学习“用什么学”“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这几个关键问题,探讨基于教材资源的跨学科学习逻辑与实施要点。一、解读教材单元,厘定学习目标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学习材料,以单元内嵌入的形式,分阶段安排综合性学习,并提示具体的活动内容、活动途径、成果交流方式等,充分体现综合性、开放性。立足单元整体,如何实施跨学科学习?解读、梳理教材后,首先需要寻找教材与跨学科学习之间的黏合点。根据单元的编排特点,我们通过研讨,确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为主题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完成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任务,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梳理、整合,我们厘定单元学习目标,主要指向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课文,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通过多种方式梳理内容,落实单元语文要素。(2)在阅读过程中,能边读边记录了解到的信息,多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能选择其中感兴趣的内容向同伴或参观者进行介绍。(3)根据单元活动提示,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尝试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感兴趣的优秀传统文化,能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并能借助评价量规对学习伙伴(小组)的成果展示作出评价,提出建议;初步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4)通过单元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责任意识。二、聚焦关键问题,探究学习要义教学研讨中发现,教师设计、实施跨学科学习方案时,对跨学科学习“用什么学”“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等实操性问题,缺少解决的方法。(一)探究“用什么学”:跨学科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基于此,设计本单元跨学科学习方案时,应在用好、用足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联系生活、联系相关学科知识、融合地域资源等方法进一步开发、利用学习资源。比如,结合校园中的传统文化活动,选用互联网中的相关图文、音像素材,融合当地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的活动,增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通过实地参观、网络浏览、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片、展示分享学习成果等主题活动,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见表1)。以《纸的发明》一课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关联相关学习经验,交流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书写材料。比如,学生谈到在美术课、书法课上欣赏过竹简,从书籍和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帛书,在博物馆里参观过甲骨文文化展。教师结合信息科技学科的相关知识,向学生展示从线上博物馆获取的有关古代不同书写材料的图片、文字资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课后,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访学活动,走访非遗文化活动场所,实地制作再生纸。就这样,融通课堂内外,融合相关学科知识,在阅读、视听、参访、实践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在开发与运用跨学科学习资源时,还需注意将其与日常教学中的“提供资料”等形式进行区分,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学习资源自建意识与能力。《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描述”中对跨学科学习能力作如下描述:“乐于观察、提问、交流,能参与简单的活动策划、组织工作;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中可以知道,在跨学科学习中,活动的策划组织、资料的搜集整理等能力,应是学生通过实践需要形成的关键能力。因此,可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资源建设,根据活动内容思考需要哪些学习资源,尝试请教父母、相关学科的任教教师和专业人士,听听他们的建议。比如,本单元学习中,学生在“亲历中华传统节日”这一板块的实践活动中,围绕活动主题,逐步了解如何开展调查活动,如何收集、整理信息,如何在生活中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等。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跨学科学习的意识与经验,并将其迁移运用到后续几大板块的学习、实践中。借助课例,我们梳理了基于教材进一步开发利用学习资源的具体方法和路径。需要注意的是,在特定的学习场域构建中,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生成的资源真正能为学生解决问题所用,使其初步形成跨学科学习思维。(二)探究“怎么学”:立足语文学科的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跨学科学习重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经历完整的语文实践活动。如何立足语文学科,运用多学科知识来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研过程中,教师结合具体课例,紧扣“跨学科学习”的“跨”,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师1: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整合分散在相关学科中的知识点。教学《纸的发明》时,在开展“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片”这一实践活动时,通过邀请其他学科教师制作微课资源、开展跨学科联读活动等方式,将相关学科知识嵌入语文课。比如,联结信息科技、美术等学科,向学生展现古代不同时期的书写材料,帮助学生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学生在梳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步骤后,体验“制作再生纸”的乐趣,再向伙伴介绍自己的制作步骤和感受。就这样,从语文问题出发,“跨出去”,融匯相关学科知识,再回到语文实践运用,达成“收回来”的目标。教师2:“跨出去”是为了构建更广阔的语文实践空间,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收回来”是为了回归语文学科的学习,回归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赵州桥》一课的教学中,制作完成的赵州桥的名片应作为学习支架,助力学生把赵州桥介绍清楚。如果过于关注名片的美观、精致,将大量精力用在修改完善名片上,会影响“把赵州桥介绍清楚”这一重点目标的达成。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以真正发挥跨学科学习的价值。教师3:语文学科的跨学科学习具有鲜明的语文特性。在实施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立足整体,探索从语文学科“跨出去”,融合多学科知识,再回到语文学科中来。比如,在“经典名画”活动中,引导学生全景式运用多学科知识,用好“四结合”:结合信息科技学科,线上欣赏书画展,丰富对古代文化成果的感性认知,产生强烈的学习期待;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片”这一学习支架,梳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清明上河图》仿真画卷,建构真实场景,开展讲解活动;结合美术、音乐学科,欣赏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继续完善名片。待形成、积累更多成果后,带领学生一起布展,展出名片,讲解经典名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语用能力、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提升了文化自信。通过具体课例研讨,可以明确跨学科学习要从语文学科本位“跨出去”,更要“收回来”,回到语言文字运用上。对多学科知识,可采用“嵌入式”“支架式”“全景式”等方法进行运用。(三)探究“学得怎么样”: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有效评价本单元的跨学科学习周期较长。如何针对主要学习环节和关键能力来开展表现性评价,以此指导学生学习?《课程标准》指出,跨学科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探究“学得怎么样”,首先应确定需要评价的关键能力。统编教材在本单元中首次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板块,收集整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呈现活动成果等至关重要,为学习经验的迁移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确定收集资料能力、整理资料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成果展评能力等是本单元跨学科学习的关键能力。如何实施有效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学习成果,是师生开展评价的真实依据。借助这些依据,学生可以针对关键能力作自我诊断,教师可以据此评估学生的阶段性学业水平。在本次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我们尝试开展表现性评价,提前制订指向跨学科学习关键能力的评价量規。鉴于《课程标准》对成果展评能力有具体的描述,在制订量规时要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尝试从两个方面确定能力水平:一是成果形式,如表格、名片、手抄报、微型研究报告、海报、微视频等;二是展示形式,如朗诵、讲述、解说、表演等。量规中的评价描述融入了“能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形成作品进行展示”的跨学科元素。具体实施评价时,建议在学习活动之初就让学生熟知评价量规。在活动实践中,量规既可成为学生形成和展示成果的方法、支架,起到导引的作用,又是学生诊断、评价自身关键能力水平的工具。学生依据评价量规中的“优秀”标准,完善成果,丰富形式,或规划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从而形成学习闭环。教师要探索表现性评价在跨学习学习中的使用策略,通过对跨学科学习关键能力的诊断,引导学生反思、提升,不断提高跨学科学习能力。三、开展项目反思,推动持续探究本次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经历了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也引导教师经历了有意义的教研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从“学”和“教”两方面进行反思,梳理后续研究的要点与路径。(一)基于学生学习的反思通过实践研讨,我们认为后续在推进跨学科学习研究时,还需更加关注跨学科学习的“情境性”“实践性”与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本次学习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关联紧密,但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仍有一定距离。比如,《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汴京的风貌和当时百姓的生活情景,学生完成“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项任务时感觉难度较大。因此,落实跨学科学习的“情境性”“实践性”,须“减少距离感,增强体验感”,努力用好、用足校本资源、地域资源,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参与实践,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跨学科学习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提升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跨学科学习时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教师需要特别关注这些学生的学习进程,适时提供有效支架,降低学习难度。教师还需要分层设计,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及兴趣自主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进行挑战,增强自我效能感。评价时,要注意评价标准的拟定,应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次学习为这些学生量身定制评价量规,把水平等级划分得较细,让评价描述更具象,引导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获得提升。比如,量规中有“主动找到一个学习伙伴,组成了小组;和学习伙伴一起合作完成了一项作品;去图书馆阅读,收集了相关资料;和学习伙伴记录了一次活动的过程”这样的评价描述,引导学生边实践边根据描述规划自己的学习行为。实践证明,学生在一步步自我肯定中,树立自信,产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正向情绪。(二)基于教师教学的反思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需具备系统思维,综合考量任务驱动下的学习实践活动,实现“主题(目标)→驱动性任务(情境问题)→子任务→学习活动”的闭环设计,凸显内隐的学习逻辑。本次长周期的教学实践、研讨结束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以项目化思维进行反思。◎对照单元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对目标达成度以“五级记分法”进行评定,并记录评定的要点。◎记录本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