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_第1页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_第2页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_第3页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_第4页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摘

要】站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视域下,小学古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与意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从军行》为例,教师可从“声、象、情、人”四个角度出发,设计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古诗词背后的秘妙,拓宽视野,提升古诗词学习品质。【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古诗词;教学策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与意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从军行》为例,笔者从“声、象、情、人”四个角度出发,依托真实的学习情境,创设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古诗词,探索其背后的秘妙。一、口中有“声”:明确“读”的走向古诗词之美,首先表现为节奏之美。因此,学习古诗词,需要经常诵读和吟咏。只有动之以口,诵之以声,最后才能领会于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听懂诗人的独白。为此,在《从军行》一课中设计了学习活动一。学习活动一:读准古诗,整体感知。大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结合插图与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和同桌互相交流。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要字正腔圆,正音“终不还(huán)”。2.听朗读。教师范读《从军行》。(1)认真倾听,根据范读画出正确的节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再次朗读,读出节奏。3.想象读。师生配合读,小组合作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后讨论:诗读到这里,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画面?又有了什么感觉?4.理解读。带着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和阅读感受,再次默读《从军行》,结合书中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教学中,教师围绕“朗读”,设计了四个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多元的朗读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快速把握古诗的韵律,进而从读准古诗到读懂古诗。需要注意的是,古诗词讲究平仄,诗句中的平仄交替形成了节奏感。其中,平声要念得长而强,仄声要念得短而弱,注意轻重缓急。如:“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长云”为平声,诵读的时候可以把声音拉长,让人有一种连绵的雪山仿佛近在眼前之感;“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不”“破”都是仄声,诵读时声要收,音要短,语气要坚定,让人感受到将士不破不還的决心;“终不还”中的“终”和“还”都是平声,声音要平缓、强而有力,直抒将士的英勇决心和豪情。二、目中有“象”:领悟“景”的意境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云: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根据诗句可以想象景物,根据景物可以描绘出诗歌的意境。这个由言到象,再由象到意的过程,是学生内化、体会诗人内心世界,揣摩诗作情感的过程。因此,聚焦“象”进行诗词语言的品析是古诗词教学的起点。(一)返本还原,由象入情诗人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浓缩在了诗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关注诗中的“象”,通过想象与联想,还原诗中描述的画面,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出塞》展现了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从军行》和本单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凉州词》,借助“象”来进一步揭示边塞生活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为此,设计了学习活动二。学习活动二:读一读《从军行》和《凉州词》,圈一圈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或地点,填写在韦恩图上,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1.学生圈画景物并交流(如图1)。2.了解环境特点。很多景物都是边塞独有的,从中可以看出边塞的偏远荒凉。学生在对比学习中,很容易发现两首诗中“象”的异同点,再借助图表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体会诗句勾勒出的边疆的孤寂与苍凉,以及将士们为国为家英勇奋战的豪迈之情,为《从军行》的学习铺就了入情的基调和语境底色。(二)联结资料,由象具情学生喜欢听故事。引入故事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基于此,教师在学生对比阅读《从军行》和《凉州词》,理解“孤城”的意思,感受诗歌描述的画面之后,引入唐朝地图和士兵对抗突厥的故事,展开教学。1.两首诗中都有“孤城”这个词,紧扣“孤城”,感受环境的恶劣。(1)标红“孤城”,理解“孤城”的意思。(2)想象“孤城”画面,说一说脑海中的“孤城”是怎样的。2.拓展阅读资料,说一说看到怎样的“孤城”。(1)结合唐朝地图,以及补充的关于“孤城”与“玉门关”的资料,体会唐朝时期边防战线的辽阔。(2)想象一下坚守在这样一座“孤城”之中的将士们会有怎样的心情。(3)联结唐朝多次抗击西突厥的资料,说一说发现。教学中,教师联结唐朝地图、抗击西突厥的故事等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背景和战争故事,接着播放抗击突厥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体会唐朝士兵抗击突厥的勇气、保家卫国的决心,循序渐进地在学生的心中完成“象”的再造。想象画面让学生对古诗词有了充分的感知,揣摩其意境就变得简单了,因为意境本身就是意象组合后形成的效果。通过教师的追问,学生对意境有了正确的感知与理解。三、心中有“情”:揣摩“言”的色彩每一首诗抒发的感情、抒情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教师需要结合单元主题,以及古诗词本身的特点,设计恰当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领悟作者的思想,发现诗句背后隐藏的情感。(一)对比阅读,发现情意诗人独特而细腻的情思体现在诗句中。在教学中可以对比阅读的方式,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为此,设计了学习活动三。学习活动三:小组共读,对比阅读《从军行》和《凉州词》,抓关键词,发现两首诗在情感上的异同点。组内互相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共读、共研后,可以发现两首诗的相同之处:都写出了苍茫荒寒的塞外环境以及诗人对战士的同情。相异之处在于情感的基调不同:《从军行》讴歌了战士为国为民、抗击敌人的英雄本色;《凉州词》悲壮苍凉,略带幽怨,边塞的苦寒映衬出了戍守边防的将士回不了故乡的哀怨之情。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可以入情入境地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发现作者表达的情意。(二)品词析句,揣摩情味古诗词具有高度的凝练性。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引导他们反复琢磨推敲,察觉其中的情味。诗句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诵读诗句,说说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抓关键词“百战、穿、终不还”体会情感。(1)百战:诗人感叹战争持续时间长、次数多,说明将士为了国家,奋战沙场。(2)穿:诗人心疼战士的铠甲都被磨破、穿透了,说明战争残酷。①播放抗击突厥的视频。②思考:这里穿透的是金甲,穿不透的是什么?(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3)终不还:表明诗人敬佩战士誓死报国的决心。3.有感情朗读。诗句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誦读诗句,说说“何须怨”是怨还是不怨。(1)战士戍边卫国,看着春风不度玉门关,更难到孤城,怨还是不怨呢?引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战士保民平安,看着春风不度玉门关,更难到孤城,怨还是不怨呢?引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3)一个“怨”让你体会到了什么?2.有感情朗读。师生诵读诗句。借助关键词,学生感受到了战士远离家乡的无奈之情,深刻体会到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句中“穿”“终”“怨”等词饱含着深厚的情感,表达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学生采用“诵读诗句,再现画面—品析语言,走进画面—对比引读,深化画面”等方法来学习,一步步地领悟作者的情感。四、胸中有“人”:拓展“诗”的内涵每一首古诗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人,甚至是一代人。这个人或许是诗人,或许是作者心中处于理想状态的人。围绕“人”,教师可以设计拓展类学习任务,让学生透过古诗词的内容与形式,与他们相遇。如此,古诗词教学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拓宽了学生学习的广度。(一)笔下有言,明悟诗人古诗词的语言具有美学意义,既是鉴赏品评的对象、积累运用的素材,又是模仿创作的范例。根据诗句的意境,借助小练笔为诗补白,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理解诗人创作诗文的本意,感悟诗句中蕴含的情感。基于此,设计了学习活动四。学习活动四:先说一说谁在牵挂着边疆将士,会说些什么,再替戍守边疆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1.说一说:远在边疆的战士难道不想回家,不思念家人吗?家乡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1)在村头,两鬓斑白的双亲相互搀扶,天天盼望着孩子回家。(2)在家里,少不更事的儿女眼泪汪汪,声声呼唤着父亲回家。(3)在田里,黑发染霜的妻子肩负重担,期盼自己的丈夫回家。2.写一写:以将士的身份,告诉亲朋好友自己的近况,告诉他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学会创意表达。因此,在教学中,创设“说一说”的环节,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代入角色,对话家乡的亲朋好友,互诉衷肠,激发思念之情,为下文的写一写做铺垫。“写一写”环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体会将士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二)作品诵读,品味诗人教学中可采用“作品赏读”的形式,让学生对诗人的精神世界、语言风格做一次全面检阅。借助赏读,学生不仅可以走进一个诗人的作品,还可以走进一群有着共性的诗人的作品。1.读一读:拓展边塞诗词,感悟“终不还”的家国情怀。(1)师生诵读边塞诗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2)思考:是什么力量让这些诗词留存至今的?预设一: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感人至深。预设二:为民造福的精神风貌感动后人。2.小结:《从军行》体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