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第一章全章教案-人教版_第1页
高一物理第一章全章教案-人教版_第2页
高一物理第一章全章教案-人教版_第3页
高一物理第一章全章教案-人教版_第4页
高一物理第一章全章教案-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对物理学有概括的认识,初步知道物理学的研究范围;2、知道物理学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重要基础。知道它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阅读能力;4、知道学习物理的方法;5、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志趣和积极性教学重点: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及物理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法、阅读教学法、归纳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砖(三块)、泡沫塑料、瓦、书、四个鸡蛋、静电金属屏蔽罩、带绝缘座的金属板、感应起电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初中我们已接触到物理学的初步知识,我们已能运用物理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要解决更为广泛的问题,初中所学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很粗浅,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共同来开始高中物理的学习。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初步知道物理学的研究范围2、知道物理学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重要基础。3、知道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4、知道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演示实验(1)用投影片出示第一个演示实验的装置图。问学生:用锤砸下去后,是蛋碎瓦全还是瓦碎蛋全?(2)学生进行猜想,分组发表意见。(3)演示:在泡沫塑料(不要太厚)上放四个鸡蛋,且把一本硬皮书的四个角支在鸡蛋上。在书上轻轻地放三块砖,并在砖上轻放一块瓦。请一位同学用一把锤子在很短的时间内猛击瓦片。(4)实验现象:我们看到瓦被打碎而鸡蛋完好无损。(5)总结:为什么用那么大的力去敲,瓦块都破了,而鸡蛋却完好无损呢?后边我们学习了动量定理就会明白了。2、做演示实验2(1)做课本0—3的演示实验:用网罩把小鸟罩在绝缘座的金属板上,将感应起电机的一个放电极用导线接在金属网罩上。将另一放电极接近金属网,调整放电极的金属球与网之间的距离,使感应起电机起电时能看到球网之间有明显的火花放电现象。(2)现象:产生火花放电现象,且两极间电压很高,但网中的鸟却安然无恙。(3)总结引导,激发兴趣:为什么感应起动机产生很高的电压,产生电火花,而鸟却安然无恙呢?我们以后在静电场的学习时就会明白这个问题。3、物理学的研究范围(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页、第3页的内容。(2)用投影片出示以下思考题a、物理学有哪几个分支学科?b、从时间尺度看: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秒到秒,共跨越了多少个数量级?c、从空间尺度上看: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米到米,共跨越多少个数量级?(3)学生回答后,用投影片总结:a、物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b、从时间尺度看: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从1018s到10-25S,共跨越了43~44个数量级。c、从空间尺度看: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从10-15m到1027m,共跨越了42~43个数量级。总结: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4、物理学同其他学科、现代技术的关系。以及对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的内容。(2)用投影片出示阅读思考题。a、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交叉、产生了哪些交叉学科?举例说明。b、许多高新技术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你能举几个实例说明吗?c、试结合实例说明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3)总结:a、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它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b、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c、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5、怎样学好高中物理。(1)过渡:看了刚才的演示实验和课文内容,同学们对物理学既感到神秘,又觉得很重要,都下定决心要努力学好高中物理,那么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呢?(2)用投影片出示学习物理需要做到的几点:a、重视观察和实验b、重在理解c、学会运用知识d、做好练习(3)结合物理学的学习方法,老师详细介绍应如何学好高中物理。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物理学的研究范围;物理学同其他学科的联系,物理学对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学好物理的方法。希望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好高中物理。四、作业(1)阅读课文有关内容(2)预习下一节“力”五、板书设计空间尺度空间尺度物理学1、研究范围——时间尺度2、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生物物理化学物理地球物理3、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4、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5、学习物理的方法重视观察和实验重在理解学会运用知识做好练习 第一节力教学目的: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4、通过具体的例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5、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图示教学方法:启发式、归纳法、讲练法教学用具:磁铁、铁钉、弹簧秤、钩码、圆规、三角板、讲练所用的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平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力的现象太多了,打过篮球吗?提过水吗?举过哑铃吗?帮人推过车吗?……都干过,这些事情通俗的话就是出点力气,可在物理学里力是一个什么概念?产生力的条件又是什么?板书:第一节力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矢量2、力的图示要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3、力的分类(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学生实验:=1\*GB3①磁铁吸引铁钉=2\*GB3②用手拉弹簧秤的挂钩引导回答出:磁铁对铁定施加了力,同时感觉出力铁钉也在吸引磁铁;用于拉弹簧时,手也被弹簧所拉。(2)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回答: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板书: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3)强调: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找出下列带“·”的物体所受的力,指出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A木块飘浮在水面上B手里托着一本书2、力的大小和方向实验:(1)在弹簧的弹性限度以内轻轻地拉一下弹簧的挂钩,测一下拉力的大小。(2)测钩码的重力的大小引导得出: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提问:在初中学习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什么方向?学生回答:竖直向上老师归纳: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板书:力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矢量,方向由具体的作用去定。3、力的图示提问: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引导回答: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其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总结归纳引入: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那在物理学当中可以形成准确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就是力的图示。(1)教师板演: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100N的力F,如何表示这个力呢?首先选一标度(比如1cm长表示20N的大小)。其次,从力的作用点向右画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度要是标度的5倍,表示100N,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学生:根据过程总结什么是力的图示。板书:力的图示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2)力的示意图。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只需要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不画大小,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3)巩固训练AG=50N,表示其所受中立的力的图示:B与水平面成300角的斜向右上房的500N的力的图示。师生公平学生答案。归纳:标度可以任意选取,但要依题而定,还要使所选取的标度有利于作图。在力的图示中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4、力的种类:提问:同学总结一下学过什么名称的力学生答:拉力、支持力、压力、重力、动力、阻力……教师分析:象拉力、支持力、压力、动力、阻力一听名称,同学够知道力的作用形式及效果,这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类的。但这些力产生的条件及性质不一定是一样的。比如:象重力、拉力是不同性质的力,但都可以作为动力或阻力;而性质相同的力,又可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支持力、压力是同种性质的力,产生的效果却不同。所以力的分类按效果和性质来分。板书:力的分类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按效果分:拉力、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等。三、小结(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力的图示和步骤(3)能从效果和性质两方面区分力。以上内容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掌握的基本内容,我们下节课就分别学习按性质分类的三种常见力产生的条件及大小、方向的确定。四、作业1、P5练习一(1)(2)2、我们在游泳时,用手向后划水,身子却会向前游去,为什么呢?五、板书设计:第二节重力教学目的: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5、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6、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要片面。教学重点: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教学难点:1、“重心”概念的理解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法教学用具: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板书:第二节重力二、新课教学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学生:是地球。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1)实验: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竖直向下。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2)学生动手实验: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学生会从二力平衡角度回答: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板书: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G=mg(g=9.8N/kg)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3)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A如图: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为m,求悬绳的拉力是 N。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是 N。如果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说法对吗?B、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a、就是物体的重力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C、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如图所示,这个表示对吗?师生共评得到:A:只要在静止状态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物体对水平支持物才有上述关系。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上面说法不对,只能说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3、重心: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想。(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出示投影片)(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学生动手找自己的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并且说出其原理。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木在物体之外。(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量分布有关。比如: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不断随高度而上移。(4)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三、小结1、用投影片出示小结内容(1)重力产生的条件以及重力与引力的区别(3)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3)G=mg,g值在不同位置数值上略有差别,通常不特别说明的话,g=9.8N/kg(4)重心的确定四、作业1、试画出物体A的重力示意图2、课本P5、练习一3、4五、板书设计六、教学总结这节课在教学思路上应注意知识的接受要循序渐进,只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深化,并把以后要用到有关重力的知识点了一下,为以后学生接受知识的路铺的平缓些。第三节:弹力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4、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确定弹力的方向5、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能力,结合实际的求实精神。教学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教学难点:1、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2、弹力方向的确定教学方法:实验演示、讨论答疑教学用具:弹簧、海绵、薄竹片、微小形变演示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得力子,谁来说?学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形变的概念2、理解弹力是因为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3、会判断弹力的方向4、知道形变的种类(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弹力是怎样产生的?(1)实验演示: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老师:对,这就是形变。板书: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2)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放手,粉笔头被弹起。提问:为什么黑板擦、粉笔头被弹起?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就被弹起。提问:如果粉笔头、黑板擦与形变物不接触,会受到这个力吗?引导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这个力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板书: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地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可见,弹力的产生需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2、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实验操作: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1)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用力压桌面,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总结: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3、弹力的方向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学生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引导得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悬绳沉重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画出下列各静止物体的弹力(接触面光滑)(2)师生共评: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的面垂直,面与面接触,点与面接触,都是垂直于面;点与点的接触要找两接触点的公切面,弹力垂直于这个共切面指向被支持物。强调:象B图中,斜面与球间有无弹力?对小球状态进行分析:如果小球受到斜面弹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由此可判定小球不受斜面的弹力。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得基本方法,说明两接触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5、形变的种类请同学阅读P6,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学生:形变分为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比如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为拉伸形变,弓、跳板的形变为弯曲形变,金属丝被扭转为扭转形变。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三、小结1、弹力产生的条件2、弹力方向的确定3、形变的种类四、作业P8、练习二、3、4、5五、板书设计补充资料相互接触的物体,当相互挤压或拉伸产生形变时,则在接触处产生弹力,若仅是接触,而不互相挤压或拉伸,没有发生形变,则无弹力产生.然而,如何判断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了形变从而判断它们间是否有弹力呢?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判断方法.1.利用假设法判断要判断物体在某一接触处是否受到弹力作用,可假设在该处将与物体接触的另一物体去掉,看物体是否在该位置保持原来的状态,从而判断物体在该处是否受到弹力作用.例如,如图1—3—1所示.一球放在光滑水平面AC上,并和AB光滑面接触,球静止,分析球所受的弹力.假设去掉AB面,球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可判断出在球与AB面的接触处没有弹力;假设去掉AC面,球将向下运动,故在与AC面的接触处球受到弹力,其方向垂直于AC面竖直向上.图1—3—1

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在图1—3—1所示的情况中,若AC面和AB面对球都有弹力,这两个弹力方向分别垂直于AC和AB面,则球所受的力如图1—3—2所示,由于AB面对球的弹力FN2,使球不能静止在原来位置,与球处于静止状态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故AB面对球的弹力FN2不存在.[例1]在图1—3—3中画出均匀木杆受到的重力和弹力.解析:均匀木杆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在木杆中心,方向竖直向下.分析木杆受到的弹力,首先应分析有哪些物体跟它接触,然后再确定接触面.由图可知:跟木杆接触的是水平面上的A点和台阶上的B点,假设木杆滑移,则A点只能在水平面上移动,而B点只能在杆上移动,因此水平面和杆上的平面分别为A和B的接触面.(这种方法叫滑移法).由此可判断木杆在A点所受弹力方向垂直于水平面,在B点所受弹力方向垂直于木杆.木杆所受重力图1—3—3

和弹力如图1—3—3所示.小结:利用“滑移法”判断接触面,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例2]画出图1—3—4中A球受到的支持力或压力.图1—3—4解析:以上几个图的A球与另外物体的接触都是切点接触,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与过切点的切面垂直,所以应该沿球A的半径方向,分别画压力或支持力如图所示.小结:面接触时的压力和支持力与接触面垂直,但不一定竖直,点接触的压力和支持力与过切点的切面垂直,沿球面的半径方向.[例3]在图1—3—5中画出A点受到的弹力.解析:在图1—3—5中,A为杆AB和AC、绳的结点.绳挂重物时将被拉伸,对A点的拉力竖直向下;对AB杆,假设此杆不存在,则AC杆将以C为轴顺时针转动,AB间距变大;再设想AB中间有一小弹簧,小弹簧将被拉长,故挂重物时AB杆将被拉伸,对A点弹力沿AB方向向里.对AC杆,假设此杆不存在,则AB杆将图1—3—5

以B为轴顺时针转动,AC间距变小;再设想AC中间有一小弹簧,小弹簧将被压缩,故挂重物时AC杆将被压缩,对A点的弹力沿CA方向向外.A点所受弹力如图1—3—5所示.小结:(1)用“假设法”判断物体间有无形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2)图1—3—5属于三角形支架(或三力杆)问题.无论AB杆和AC杆与竖直墙壁组成什么样的三角形(如锐角三角形),只要两杆的质量不计(即轻杆),上方的杆总是对A点施加沿杆方向的拉力(此杆可用绳子代替),下方的杆总是对A点施加沿杆方向的支持力(此杆不可用绳子代替).

第四节摩擦力教学目的: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3、知道净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uFn解决具体问题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教学难点:1、正压力FN的确定;2、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法教学用具:带绳的木块、小铁块、弹簧秤(学生用,二人一组),学生自己一人备一块小毛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桌子上给文具盒一个初速度,文具盒最终会停下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有阻碍它前进的力。师问:那这个力是谁给的,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个力呢?引导回答:与桌面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才产生这个力。师:对,这就是初中已经有了的概念,滑动摩擦力。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有关摩擦力的知识。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2、理解滑动摩擦定律和公式,会用F=uFn计算有关题目。3、知道摩擦因数u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4、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知道有最大值、且比滑动摩擦力稍大。(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滑动摩擦板书刚才学生的总结:滑动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相对滑动时受到的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学生实验:让学生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桌面上缓慢运动,保证弹簧秤的示数不变。就可以维持木块匀速前进,这时物块和桌面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方向如何?再在木块上加一铁块,同样维持物块匀速前进。这时滑动摩擦力变了吗?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滑动摩擦力变大,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有关,且正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更换实验条件,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拉动,同样维持其匀速运动,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发现比在桌面上的要大,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答:说明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老师归纳:经实验证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相互之间的正压力FN成正比,还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材料有关。关系式表达为F=uFN,u是动摩擦因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是没有单位的,u是F与FN的比值。滑动摩擦力的放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2、知识反馈性练习(出示投影片)(1)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支持面上的滑动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也一定越大;B、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相对支持面的滑动方向相反;C、接触面的滑动摩擦系数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2)用100N的力在水平方向匀速推动重500N的箱子,那接触面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u值为多大?师生共评每一句话的错误在哪里?应该怎样理解。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接触面的运动方向相反,而不能说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3、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提问:车轮、滚动轴承为什么都做成圆的?引导学生答:因为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4、静摩擦:提问:把一个很重的铁球放在地上,一只小蚂蚁能不能推动?学生:推不动。提问:如果地面是光滑的呢?学生:有的认为推动,有的认为推不动。老师强调:到底推动推不动?学生甲:推动推不动,不是看铁球的重要,要看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比如一辆汽车,两三个人搬不动,但可以推得动。老师:对,分析得太好了。在水平地面上是否推动物体,不取决于这个物体重量的大小。如果地面光滑,重力不会影响水平方向的运动,如果地面粗糙,推力大于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净摩擦力,就推得动,下面我们来研究静摩擦力。(1)教师演示:用力推讲桌。①开始用很小的推力,推不动,分析讲桌受力情况。②再用稍大的力推,还静止不动,分析受力情况③继续增大推力,讲桌开始运动,分析受力情况。分析:讲桌在推力作用下相对地面静止,但在沿这个力的方向上有相对运动趋势,就是因为讲桌跟地板之间发生了摩擦。这个摩擦力和推力都作用在讲桌上,他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彼此平衡,因此讲桌保持不动,这时发生的摩擦叫青摩擦。青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提问:那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确定呢?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自己动作实验得出结论。学生两人一组,木块静止地放毛巾上,开始用较小的力拉木块,木块静止,记下拉力大小,慢慢增加拉力,木块仍静止,记下拉力的大小。继续增大拉力,木块刚开始动,记下拉力的大小。然后保持匀速运动,记下拉力的大小。出示投影片、填表过程测力计读数拉力方向摩擦力大小摩擦力方向1静摩擦力12静摩擦力23最大静摩擦力4滑动摩擦力结论:最大静摩擦力就是物体刚开始运动时所需的最小推力。是实验得到:静摩擦力随着推理的增大而增大,它的极限值就是最大静摩擦力。可见,静摩擦力是一个变力,变化范围为:0<F静≤Fmax(2)静摩擦力的作用拿在手中的东西不会滑落把线织成布,用布缝衣服,也是靠纱线之间的静摩擦力的作用。(3)反馈练习:(出示投影片)斜面上有一物体,质量为m,在斜面上静止不动,m受摩擦力吗?为什么?三、小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 2、接触面粗糙。 3、在接触面上有重点作用的正压力 4、有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2.滑动摩擦力大小 方向3.静摩擦力变力0<F静≤Fmax 方向四、作业:P16练习四(3、4)思考:在F作用下,A静止在墙上,这时F=50N;如果F增大为100N,A还静止在墙上,在这两种情况下,A所受到的摩擦力如何变化?(A的质量为10kg)五、板书设计六、教学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上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推动分析,得出所要的结论。这样既收到的好的学生效果,又进一步了解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教学重点:(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法教学用具: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钩码、弹簧秤、细线、三角板;学生每两人一组: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条、细绳两条、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学生:效果是一样的。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共点力的概念2、知道合力和分力是从力的效果的角度区分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法则4、会用图示法求共点力的合力5、知道矢量和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请同学阅读P12,回答下列问题(出示投影片)(1)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 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的 一样,那这个力就是这个力的 。(2)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2、如何进行力的合成呢?请同学看下面实验(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帮忙)(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定字再生放木块上。(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A点,结点自然状态在O点,结点上系着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3)用两弹簧秤分别勾住绳索,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O′点。让学生记下O′的位置,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O′点沿两条细纸的方向画线,记下F1、F2的力的大小。(4)放开弹簧秤,使结点重新回到O点,再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F1、F2和F1的力的图示。(5)用三角板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在误差范围内,F几乎是F1、F2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经过前人们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6)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学生实验情况,数据处理,要求操作的规范,遵从实验结果,尽量把误差减小到最小。要求同学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F1与F2的合力,与实际合力对照,相距多远,差距大不大。总结:可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斤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要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后我们还要利用这个定则进行速度、加速度等的合成,只要是矢量的合成、就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在实验中,对角线与合力相距比较远,那就找一找原因,是否有错误操作,即使操作完全正确,也会有实验误差,也不会完全重合。这种情况很正常,一个规律的得出要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进行许多此实验才总结出来,并不是一次实验就能得到。3、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例: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解:选择某一标度,利用0.5cm的长度表示15N的力,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L,利用F=15N×即可求出。教师要在黑板上板演示。(1)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两个力互成30°角,大小分别为90N和120N,用作图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2)如果是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上,又如何求他们的合力呢?为什么可以这样求?学生讨论会得到: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就得到其合力。因为每一次合成都遵从每两力与其合力产生共同效果的思想,所以可以这样合成。(3)请同学完成P13的思考与讨论。提问,如果两个分力F1、F2,他们的夹角不定,求其合力的范围。(用作图法)同学们用作图法得到:Fmax=F1+F2(两力夹角为0°)Fmin=F1-F2(两力夹角为180°,F合于大的方向一致)夹角在0°——180°之间,后介于 Fmin与Fmax之间。总结:1、两个供电力的合力大于等于二力之差,小于等于二力之和。2、合力F可大于某一分力,也可以小于某一分力。三、小结这节课主要掌握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两共点力的合力,并且用作图法得出两力夹角不定的情况下,F合取值范围,我们下课后要多动手练习,掌握这种方法。四、作业1、P143、42、有F1=5N,F2=8N,F3=10N,他们之间的夹角可以任意改变,求他们的最大合力和最小合力。五、板书设计1、2、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法则。六力的分解教学目的: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教学用具:有关知识的投影片教学方法:实验法、类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已知分力求合力时,可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惟一地求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所对应的合力。而在已知某力,将它分解为两个分力时,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却可以有无数组解。但具体到实际当中如何分解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分解。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2、知道力的分解要从实际情况出发3、会用图示法根据实际要求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2)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学生:某一个力F,可用F1和F2来代替,那这两个力叫F的分力。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当然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老师总结: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作用效果的前提下才能相互替换,所以在分解某力时,其各个分力必须有各自的实际效果,比如:形变效果,在这个意义上讲,力的分解是唯一的。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这个力与水平面成θ角。分析:(1)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那么副的两个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2)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就是唯一的。(3)如图所示分解F1=Fcosθ,F2=Fsinθ例2:物体放在斜面上,那物体受的重力产生有什么样的效果。由学生分析:(1)G方向竖直向下,又不能下落。在垂直于斜面方向产生紧压斜面的力的作用效果;在沿斜面方向上使物体产生沿斜面向下滑动的效果。(2)两分力方向确定了,分解是唯一的。(3)G1=Fsinθ,G2=Gcosθ2、巩固性训练(出示投影片)(1)如果图甲,小球挂在墙上,绳与墙的夹角为θ,绳对球的拉力F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以分解为哪两个方向的里来代替F?(2)如图乙,如果这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重力G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如何分解重力G。师生共评(1)a:球靠在墙上处于静止状态,拉力产生向上提拉小球的效果,向左紧压墙面的效果。分力的方向确定了,分解就是唯一的。b:F的分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F1来平衡重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F2来平衡墙对球的支持力。c:F1=Fcosθ,F2=Fsinθ师生共评(2):a:重力G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沿F1的直线上的分力G1来平衡F1,一个沿F2的直线方向上的分力G2来平衡F2。b:∴G1=,G2=Ctana三、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从理论上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是无数组的。但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前提下相互替换,在此意义上分解是唯一的。四、作业1、P151、2、3、42、用两根轻质的绳子AB和BC吊一个0.5kg的灯如果BC绳处于平,AB绳与水平夹角为60°,求绳AB和BC所受的拉力。(g=9.8N/kg)五、板书设计:力的分解1、分力2、分解遵循的定则3、具体分解要据实际情况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学生实验一长度的测量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测量的方法,学会使用游标卡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教学重点:游标卡尺的使用教学难点:游标卡尺的读数教具:直尺、游标卡尺十五组。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实验指导练习使用游标卡尺测量长度.测量一段金属管的长度、内径和外径;测量一个小量筒的深度.二、实验原理游标卡尺主要由主尺和游标尺组成.它是利用主尺的最小分度与游标尺的最小分度的差值制成的一种测量长度的工具.三、实验器材刻度尺,游标卡尺,金属管,小量筒.四、注意事项1.在“主尺读数”时一定要读游标零刻线左边最近的主尺刻度线的值.2.用精度为0.1毫米的游标卡尺测量读数时,最好在毫米的百分位上加“0”.表示误差所在位即在此位上.用精度为0.05毫米或0.02毫米的游标卡尺测量读数时,读至毫米的百分位即可,误差即在此位上,无须再向下估读.五、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六、作业:完成实验报告。1.如图1—7—1(1)所示,用游标卡尺测一根金属管的内径和外径时,卡尺上的游标位置分别如图(2)和(3)所示.这根金属管的内径读数是cm,外径读数是cm,管壁厚cm.2.用游标卡尺测量某薄板的厚度时,主尺和游标尺的位置如图1—7—2所示(放大图),则该板的厚度为mm.(游标尺上50个图1—图1—7—23.游标卡尺的主尺最小分度为1mm,游标上有20个小的等分刻度,用它测量一工件的内径,如图1—7—3所示,该工件的内径为mm.4.如图1—7—4所示,20分度游标卡尺的读数为cm.图1图1—7—4图1图1—7—3参考答案:1.2.3703.0300.3302.50.143.23.454.10.035学生实验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目的: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原理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共同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条拉伸到某点,所以F′为F1和F2的合力.作出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与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只)、橡皮条、细绳(两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注意事项1.学生实验统一配备的J2104型测力计的量程是0~5N,最小分度是0.1N,使用时应注意:(1)使用前先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好零位,再将两个测力计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如果两个示数相同方可使用.(2)实验时,不得使合力大于5N.(3)读数时,应准确到0.1N.2.实验中的两只细绳套不要太短.3.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的位置一定要相同.4.使用测力计拉细绳套时,要使测力计的弹簧与细绳套在同一直线上,弹簧与木板面平行,避免弹簧与测力计壳、测力计限位卡之间有摩擦.5.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定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1.该实验中的三个实验步骤如下:(1)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固定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绳套.通过细绳套同时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它与细绳套的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记下O点和两个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2)在白纸上根据F1和F2的大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合力F.(3)只用一只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拉橡皮筋,使它的伸长量与用两个测力计拉时相同,记下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和细绳套的方向.以上三个步骤中均有错误或疏漏,请指出错在哪里?(1)中是.(2)中是.(3)中是.2.在该实验中,采取哪些方法可以减小实验误差?A.两个分力F1和F2间的夹角要尽量大一些B.两个分力F1和F2的大小要适当大一些C.拉橡皮筋的细绳套要稍长一些D.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的刻度3.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N、最小刻度为0.1N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当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O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图1—8—1所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以从图中读出.(1)由图可读得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大小分别为N和N.(只须读到0.1N)(2)在本题的虚线方格上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图1—图1—8—14.在本实验中,F1和F2表示两个互成角度的力,F表示由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F1与F2的合力;F′表示用一个则图1—8—2各图中符合实验事实的是图1图1—8—2参考答案:1.(1)中未记下细绳套的方向;(2)中应根据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作图;(3)中应将橡皮筋与细绳套的结点拉至同一位置O点2.BCD3.(1)由图读出水平测力计示数为4.0N,竖直测力计示数为2.5N.(2)作图如图所示:4.AC知识结构第一章力

本章重点

1.力的概念。明确“力”的基本概念,它的本质和形式。掌握重力、弹力、摩檫力的判断,会正确受力分析。

2.力的合成与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解。

3.正确理解摩檫力大小计算的确切含义,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本章知识结构

一.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为牛,符号为N。

⑴有受力物体必有施力物体,力是不能脱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