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政治军事和辽夏金元的统治 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两宋的政治军事和辽夏金元的统治 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两宋的政治军事和辽夏金元的统治 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两宋的政治军事和辽夏金元的统治 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
两宋的政治军事和辽夏金元的统治 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两宋的政治军事和辽夏金元的统治一、选择题1.下面表格中关于少数民族政权的记述,共同反映了()文献记述出处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皆分命蕃汉人为之《宋史》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金史》A.宋代少数民族政权并立B.少数民族科技文化领先C.少数民族照搬宋代制度D.宋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元朝行省内的军队有直接受行省节制的汉军及新附军,还有隶属于枢密院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等中央军队。另外,朝廷还根据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把镇戍部队在各行省之间进行调配。这些措施()A.增强了地方的军事力量B.表明专制皇权得到了加强C.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D.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3.(2024·广州模拟)元朝宫室中除严整规则的建筑群外,还散布着纯蒙古式的帐幕建筑,如“帐殿”“毡殿”。帐殿中帐房和木结构琉璃瓦的殿宇交错分布;室内还装饰有白石阶基红墙、朱地金龙柱、朱栏、各色琉璃等。元朝宫室建筑体现了()A.皇帝行营四季迁徙的制度B.城市建设发展迅速C.汉地传统与蒙古习俗结合D.人文与自然的和谐4.(2024·深圳高三月考)中国古代某一王朝因实行“汉法”而进入中原王朝序列,并把中国古代疆域的直辖范围由以黄河、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东部亚洲—河西走廊—安西四镇—西域的“棒槌形”扩展为“母鸡形”,这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该王朝()A.设西域都护府开始管辖西域B.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割据局面C.使得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定型D.设宣政院统辖吐蕃与佛教事务5.(2024·揭阳高三月考)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的青苗法规定:根据户等进行借贷,每户借贷的钱一等户十五千,二等户十千,三等户六千,四等户三千,五等户及客户则不得超过一千五百。这说明该法()A.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B.缓和了社会等级的矛盾C.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D.脱离了百姓的实际需要6.(2024·揭阳高三月考)辽太宗时期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无固定的科考时间规划;辽圣宗时期开科取士每年一次,分诗赋、经义、法律三科,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这些举措()A.体现辽朝二元化政治体制B.促使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有利于增强汉人政治认同7.(2024·广州高三月考)金朝初年实行带有氏族残余的贵族会议制度。金熙宗即位后进行了改革,在中央设置三省六部制,将原女真、辽和宋的官职依照新制统一换授,实行封国制度,规定百官的仪制与服色,史称“天眷新制”。据此可知,“天眷新制”()A.促使金朝步入文明时代B.有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C.旨在消除贵族制度残余D.实现了金朝长治久安8.金朝进入中原后,统治者以华夏正统自居,奉行尊孔崇儒政策,宣扬“四海之内皆朕臣子”;同时又禁“女真人改称汉姓,学南人衣装”,保持女真骑射传统。这些举措()A.意在缓和与南宋的对立B.形成了南北分治的格局C.推动了华夏认同的深化D.阻碍了女真族的封建化9.如图是中国某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国实行猛安谋克制度B.乙国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C.丙国实行“四等人制”D.甲国与丙国签订和议,甲国向丙国称臣10.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梳理10—13世纪的历史知识时制作的表格,与表中序号顺序对应正确的是()少数民族主要活动①916年建立政权,实行南、北面官制度②定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③与南宋长期对峙,后出现“大定之治”④完成全国统一,进行地方制度创新A.①契丹②党项③女真④蒙古B.①鲜卑②女真③蒙古④满洲C.①契丹②吐蕃③女真④满洲D.①鲜卑②女真③党项④蒙古11.《辽史·百官志一》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采取南、北面官制主要是因为()A.契丹与汉族风俗习惯不同B.契丹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C.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12.《元史》记载:“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据材料可以判断元朝()①崛起于漠北蒙古②实行“四等人制”③实行了先北后南策略④完成了全国统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3.某中学小组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问题,收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表为北宋前四朝宰相出身状况一览表。朝代宰相总人数科举出身人数科举出身所占比例非科举出身所占人数非科举出身所占比例太祖朝6350%350%太宗朝9667%333%真宗朝111091%19%仁宗朝232296%14%——根据脱脱等《宋史》整理材料二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誉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奏折)材料三(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摘编自《国史大纲》(1)分别指出上述三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对于研究科举制的价值。(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为何会成为古代统治者推崇的选官方式。14.(2024·广州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历代有明确的夷夏之辨、胡华之别。华,是华夏,指以汉族为主体,生息繁衍于中原地区的人民。夷,则指周边民族。但华夷的界限又是模糊的,可变动和转换。历史上夷夏之间、胡人与汉人之间有四次的大交融: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宋元及明清,在这些民族大迁徙、大交融过程之中,不仅蛮夷被汉化,也有汉人被胡化的反向过程。夷夏之间,既是绝对的(有无礼乐教化),又是相对的(相互的交融与内化),随着每一次中原文化对外的扩散,华夏民族交融了原来的胡人,使得他们成为新的一员。——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两宋的政治军事和辽夏金元的统治一、选择题1.下面表格中关于少数民族政权的记述,共同反映了()文献记述出处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皆分命蕃汉人为之《宋史》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金史》A.宋代少数民族政权并立B.少数民族科技文化领先C.少数民族照搬宋代制度D.宋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解析:选D。据材料“关于少数民族政权的记述”并结合表格信息可知,两宋时期,西夏、辽以及金等少数民族,学习模仿中原政治制度,创设本民族的政治制度,体现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故选D项。2.元朝行省内的军队有直接受行省节制的汉军及新附军,还有隶属于枢密院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等中央军队。另外,朝廷还根据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把镇戍部队在各行省之间进行调配。这些措施()A.增强了地方的军事力量B.表明专制皇权得到了加强C.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D.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代采取多种措施对行省内的军队进行节制,这有利于控制行省的军事力量,防范地方割据,故选C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的军事力量,排除A项;这些举措与加强专制皇权无关,排除B项;行省并不都属于边疆地区,排除D项。31.(2024·广州模拟)元朝宫室中除严整规则的建筑群外,还散布着纯蒙古式的帐幕建筑,如“帐殿”“毡殿”。帐殿中帐房和木结构琉璃瓦的殿宇交错分布;室内还装饰有白石阶基红墙、朱地金龙柱、朱栏、各色琉璃等。元朝宫室建筑体现了()A.皇帝行营四季迁徙的制度B.城市建设发展迅速C.汉地传统与蒙古习俗结合D.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解析:选C。元朝宫室中“散布着纯蒙古式的帐幕建筑”体现了蒙古习俗;“木结构琉璃瓦的殿宇交错分布;室内还装饰有白石阶基红墙、朱地金龙柱、朱栏、各色琉璃”体现了汉地传统,即元朝宫室建筑体现了汉地传统与蒙古习俗结合,故选C项。4.(2024·深圳高三月考)中国古代某一王朝因实行“汉法”而进入中原王朝序列,并把中国古代疆域的直辖范围由以黄河、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东部亚洲—河西走廊—安西四镇—西域的“棒槌形”扩展为“母鸡形”,这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该王朝()A.设西域都护府开始管辖西域B.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割据局面C.使得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定型D.设宣政院统辖吐蕃与佛教事务解析:选D。根据材料“‘棒槌形’扩展为‘母鸡形’”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首次将西藏和台湾纳入直接统治,元朝时期通过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故选D项。西域都护府是汉代设立于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排除A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明朝至清朝前中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排除C项。5.(2024·揭阳高三月考)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的青苗法规定:根据户等进行借贷,每户借贷的钱一等户十五千,二等户十千,三等户六千,四等户三千,五等户及客户则不得超过一千五百。这说明该法()A.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B.缓和了社会等级的矛盾C.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D.脱离了百姓的实际需要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青苗法规定,根据户等进行借贷,越贫困的农民可借贷的钱额越少,地主、富户不怎么需要借贷反而可借贷的钱额较多,这说明该法脱离了百姓的实际需要,故选D项。6.(2024·揭阳高三月考)辽太宗时期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无固定的科考时间规划;辽圣宗时期开科取士每年一次,分诗赋、经义、法律三科,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这些举措()A.体现辽朝二元化政治体制B.促使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有利于增强汉人政治认同解析:选D。依据材料“辽太宗时期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燕云十六州地区汉人占据多数,辽朝利用科举来笼络这一地区的汉人,为自己所用,加强对辽朝的政治认同,故选D项。7.(2024·广州高三月考)金朝初年实行带有氏族残余的贵族会议制度。金熙宗即位后进行了改革,在中央设置三省六部制,将原女真、辽和宋的官职依照新制统一换授,实行封国制度,规定百官的仪制与服色,史称“天眷新制”。据此可知,“天眷新制”()A.促使金朝步入文明时代B.有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C.旨在消除贵族制度残余D.实现了金朝长治久安解析:选B。据材料“金熙宗即位后进行了改革,在中央设置三省六部制,将原女真、辽和宋的官职依照新制统一换授,实行封国制度”可以看出,金朝通过学习汉制,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B项。8.金朝进入中原后,统治者以华夏正统自居,奉行尊孔崇儒政策,宣扬“四海之内皆朕臣子”;同时又禁“女真人改称汉姓,学南人衣装”,保持女真骑射传统。这些举措()A.意在缓和与南宋的对立B.形成了南北分治的格局C.推动了华夏认同的深化D.阻碍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政权金进入中原后,统治者强调华夏正统的同时又允许保留少数民族的特色,说明其具有较大的政治格局,少数民族和汉族和而不同,推动了华夏认同意识的深化,故选C项。9.如图是中国某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国实行猛安谋克制度B.乙国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C.丙国实行“四等人制”D.甲国与丙国签订和议,甲国向丙国称臣解析:A据图中“会宁”“兴庆”和“临安”可知,反映的是金、西夏和南宋形势图,甲为金,乙为西夏,丙为南宋。当时金政权实行猛安谋克制度,故选A项;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的是辽政权,非图中的西夏,排除B项;实行“四等人制”的是元朝,非南宋,排除C项;金与南宋签订绍兴和议,丙国向甲国称臣,排除D项。10.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梳理10—13世纪的历史知识时制作的表格,与表中序号顺序对应正确的是()少数民族主要活动①916年建立政权,实行南、北面官制度②定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③与南宋长期对峙,后出现“大定之治”④完成全国统一,进行地方制度创新A.①契丹②党项③女真④蒙古B.①鲜卑②女真③蒙古④满洲C.①契丹②吐蕃③女真④满洲D.①鲜卑②女真③党项④蒙古解析:A契丹族于916年建立政权并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定都兴庆的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大定之治”发生在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蒙古族兴起后逐渐统一全国。故①②③④为契丹、党项、女真、蒙古,A项符合题意。11.《辽史·百官志一》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采取南、北面官制主要是因为()A.契丹与汉族风俗习惯不同B.契丹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C.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解析:C据唯物史观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南、北面官制是政治制度,其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C项;风俗习惯的不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矛盾尖锐,排除B项;辽政权中契丹是统治阶层,无须与汉族官僚妥协,排除D项。12.《元史》记载:“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据材料可以判断元朝()①崛起于漠北蒙古②实行“四等人制”③实行了先北后南策略④完成了全国统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C据材料“起朔漠”可知,元朝崛起于漠北蒙古,故①正确;“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采取的政策,材料并未体现,故②错误;“并西域……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说明实行了先北后南策略,故③正确;“并西域……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说明元朝先后灭掉西夏、金,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击败南宋,完成全国统一,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3.某中学小组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问题,收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表为北宋前四朝宰相出身状况一览表。朝代宰相总人数科举出身人数科举出身所占比例非科举出身所占人数非科举出身所占比例太祖朝6350%350%太宗朝9667%333%真宗朝111091%19%仁宗朝232296%14%——根据脱脱等《宋史》整理材料二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誉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奏折)材料三(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摘编自《国史大纲》(1)分别指出上述三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对于研究科举制的价值。(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为何会成为古代统治者推崇的选官方式。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史料类型,据史料分类标准和原则分别判断;第二小问价值,分别判断三则史料的内涵及共同点说明。第(2)问原因,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答案:(1)史料类型与价值:材料一是官修史书的统计数据,属于一手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科举制对选官制度、官僚政治的影响;材料二为宋朝大臣奏折,属于一手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科举考试的程序变革;材料三属于学者研究著作,属于二手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及国家选官标准的影响。三则史料彼此印证,可以论证科举制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积极影响。但三则史料均未涉及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如全方位研究科举制还需补充其他史料。(2)原因:扩大了选官面,扩大并巩固了统治基础;通过考试选官,提高了官员素质;将读书、考试、选官结合起来,增长了社会上读书的风气;程序公正,减少了腐败因素,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选官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了中央集权;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任答三点即可)14.(20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