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明朝农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做法。这些做法包括1573-1620年汪应蛟在葛沽、白塘一带用种稻洗盐法改良盐碱土;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出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基塘;1613年福州一带实行双季稻与冬麦轮作的一年三熟制;1630年江南地区推行棉麦套作和棉稻来年轮栽;17世纪初期耿荫楼创造“亲田法”,按年逐步培养地力。这些做法()A.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诞生C.有助于缓解人地矛盾D.说明经济重心实现南移2.清初,流行于文人雅士之间的昆曲在宫廷中走红,它以对高雅品位的刻意追求,成为脱离大众的“阳春白雪”。18世纪末,京剧开始萌生,其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所喜好,流传日益广泛。材料可用于说明清代()A.皇帝喜好影响大众审美 B.市民文化呈现萧条局面C.文化氛围较为宽松自由 D.戏曲艺术呈现雅俗争艳3.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A.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B.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C.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D.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4.《明神宗实录》载:“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明中期,《广东通志初稿》载:“山主……每山开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集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煽铁取利。”这反映了()A.官商分利推动了手工业发展B.传统经济中亦有近代因子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日益普遍D.摊丁入亩便利劳动力流动5.明清时期社会上出现一种新知识分子,以明末松江陈继儒为代表。他召集文人编书,主要内容是比较美好的文人生活指南,如古董书画、品茶品酒等等。结果,这些书销路很好,他因此名利双收,轰动一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奢侈性消费增加 B.科举制度的没落C.社会阶层的固化 D.重文的社会风气6.下表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言论。这说明,当时()言论出处“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黄宗羲《明儒学案》“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顾炎武《与潘次耕札》“救弊之道,在实学,不在空言。”颜元《存学篇》A.经世致用得到提倡 B.君主专制趋向加强C.社会积弊现象严重 D.追求私欲受到倡导7.[2023·山东青岛黄岛区期末]清代前期钱铺银号已经比较普遍地开展了存、放款业务,但钱铺银号在实际放款中,利率并不统一,关系交好与否、借贷形式、种类差别均影响利率高低。这说明()A.民间资本促使政府职能转变B.钱铺已经转变为近代银行业C.借贷交易秩序亟需规范D.商业资本借贷发展迅速8.[2023·山东青岛胶州实验中学质检]据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国运往荷兰的瓷器为28641件,而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则达69057件。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A.瓷器成为新兴外贸品B.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C.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D.政府废止了“海禁”政策9.[2023·山东济宁期末]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务实学风,形成了一股积极进步的新思潮。这一思潮()A.旨在推翻封建制度B.引发了社会的变革C.具有民主启蒙色彩D.摆脱了儒学的束缚10.[2023·云南昆明检测]珐琅器制作技术约在元代从西亚传入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胎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这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A.手工业技术高超B.受到外来文化冲击C.被卷入世界市场D.积极推动西学东渐11.[202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明清时期,旅居外地的晋商之间发生纠纷,一般不直接起诉,大多数情形是在会馆的行会内部协商调解和仲裁是非,并且共同议罚,争议双方当事人都必须服从,否则会受到晋商同仁的排斥。这表明()A.传统社会重视伦理道德B.晋商秉持重义轻利原则C.行会利于稳定商业秩序D.官府司法审判的不公正二、综合题12.10—12世纪,中国和欧洲都出现了市民文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城市中日益庞大的手工业者、店员、小商贩、商人、妓寮、艺人等等,已是一股强有力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经济活动的同时,要求符合他们口味的娱乐活动。俗词、话本、戏曲、杂剧等通俗文学作品的创作蓬勃发展,展示的大多是城市市民的生活画面,描绘的也大多是市井风情、男女爱情等世俗生活。话本《碾玉观音》中,王府丫鬟秀秀和碾玉匠崔宁,几经磨难,走到一起,开了一个碾玉铺,过着自食其力、心满意足的生活。他们不期望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也不像农民广置田地,厚积家财。这种开玉铺自食其力的生活,更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从10世纪开始,西方各国城市大量出现。12世纪中期,城市中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在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斗争中,诞生了反映市民阶层思想情感与诉求的城市文学,以揭示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为主要内容。法国长篇叙事诗《列那狐传奇》以赞美市民的机智、勇敢、敏锐,抨击封建阶级的贪婪、暴虐、愚蠢为主,很好地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阅读审美需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10—12世纪中西方市民文学发展折射的时代特征。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明朝农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做法。这些做法包括1573-1620年汪应蛟在葛沽、白塘一带用种稻洗盐法改良盐碱土;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出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基塘;1613年福州一带实行双季稻与冬麦轮作的一年三熟制;1630年江南地区推行棉麦套作和棉稻来年轮栽;17世纪初期耿荫楼创造“亲田法”,按年逐步培养地力。这些做法()A.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诞生C.有助于缓解人地矛盾D.说明经济重心实现南移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经济。材料所述是精耕细作农业在明代发展的体现,这些做法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人地矛盾,C项正确;农业的发展对商品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排除A项;材料所述主要是明代晚期的现象,并且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已实现南移,排除D项。答案:C2.清初,流行于文人雅士之间的昆曲在宫廷中走红,它以对高雅品位的刻意追求,成为脱离大众的“阳春白雪”。18世纪末,京剧开始萌生,其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所喜好,流传日益广泛。材料可用于说明清代()A.皇帝喜好影响大众审美 B.市民文化呈现萧条局面C.文化氛围较为宽松自由 D.戏曲艺术呈现雅俗争艳解析:根据材料“流行于文人雅士之间的昆曲在宫廷中走红,它以对高雅品位的刻意追求,成为脱离大众的‘阳春白雪’”“18世纪末,京剧开始萌生,其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所喜好,流传日益广泛”可知清初昆曲流行于贵族阶层,体现高雅,18世纪京剧流行,向大众化过渡,更加贴近市民生活,从而使戏曲一书呈现出雅俗争艳的状况,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与18世纪末的京剧相反,排除;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文化氛围宽松自由,排除C项。答案:D3.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A.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B.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C.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D.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可以分析得出,明末清初江浙嘉兴一带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C项正确;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农民的基本收入来源是桑蚕业,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内容是浙江嘉兴地区的桑蚕业在明末清初发展较好,无法推断出其是否成为重要的丝织中心,排除B项;无法从材料得出经济作物种植规模超过了粮食作物,排除D项。答案:C4.《明神宗实录》载:“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明中期,《广东通志初稿》载:“山主……每山开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集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煽铁取利。”这反映了()A.官商分利推动了手工业发展B.传统经济中亦有近代因子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日益普遍D.摊丁入亩便利劳动力流动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明代中期在纺织业和矿冶业中都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传统经济中出现了近代因子,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推动手工业发展的因素,排除A项;“日益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摊丁入亩出现于清代,排除D项。答案:B5.明清时期社会上出现一种新知识分子,以明末松江陈继儒为代表。他召集文人编书,主要内容是比较美好的文人生活指南,如古董书画、品茶品酒等等。结果,这些书销路很好,他因此名利双收,轰动一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奢侈性消费增加 B.科举制度的没落C.社会阶层的固化 D.重文的社会风气解析:根据材料“他召集文人编书,主要内容是比较美好的文人生活指南,如古董书画、品茶品酒等等……他因此名利双收,轰动一时”可分析出当时社会对文人风气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奢侈性消费,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科举制度的没落,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新知识分子,没有提到其他阶层,排除C项。答案:D6.下表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言论。这说明,当时()言论出处“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黄宗羲《明儒学案》“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顾炎武《与潘次耕札》“救弊之道,在实学,不在空言。”颜元《存学篇》A.经世致用得到提倡 B.君主专制趋向加强C.社会积弊现象严重 D.追求私欲受到倡导解析:“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指的是学问要符合自己需要;顾炎武的主张强调做学问要有助于现实社会;颜元反对空学,主张实学。三位思想家都强调的是经世致用,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思想家的主张只能反映出当时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不能看出当时社会问题达到哪种程度,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的主张并未提及,排除。答案:A7.[2023·山东青岛黄岛区期末]清代前期钱铺银号已经比较普遍地开展了存、放款业务,但钱铺银号在实际放款中,利率并不统一,关系交好与否、借贷形式、种类差别均影响利率高低。这说明()A.民间资本促使政府职能转变B.钱铺已经转变为近代银行业C.借贷交易秩序亟需规范D.商业资本借贷发展迅速解析:清代前期虽然出现了开展存、放款业务的钱铺银号,但利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实现统一,说明借贷交易秩序亟需规范,故选C项;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政府职能,排除A项;钱铺的利率不统一,受多种因素影响,显然没有转变为近代银行,排除B项;D项中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答案:C8.[2023·山东青岛胶州实验中学质检]据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国运往荷兰的瓷器为28641件,而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则达69057件。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A.瓷器成为新兴外贸品B.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C.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D.政府废止了“海禁”政策解析:由材料中1612年运往荷兰的瓷器为“28641件”到1616年则为“69057件”可知,中国瓷器外运数量大幅增长,说明海外市场进一步被拓展,故选C项;瓷器在宋代就已成为外贸品,而材料已是明代,故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中国瓷器整体的外运规模扩大,但不能说明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因为由材料不能得出瓷器主要出自民间制瓷工场,故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万历时期“海禁”政策有所放松,“废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答案:C9.[2023·山东济宁期末]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务实学风,形成了一股积极进步的新思潮。这一思潮()A.旨在推翻封建制度B.引发了社会的变革C.具有民主启蒙色彩D.摆脱了儒学的束缚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新儒学在政治上对君主专制进行批判,是中国思想走向近代化的先声,C项正确;明清时期的新儒学并未主张推翻封建制度,也未引发社会变革,A、B两项排除;明清之际的新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D项排除。答案:C10.[2023·云南昆明检测]珐琅器制作技术约在元代从西亚传入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胎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这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A.手工业技术高超B.受到外来文化冲击C.被卷入世界市场D.积极推动西学东渐解析:“明清时期出现了胎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可见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技术高超,故A项正确;“冲击”说法不妥,应该是“融合了”外来文化,排除B;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材料与西学东渐无直接关联,排除D。答案:A11.[202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明清时期,旅居外地的晋商之间发生纠纷,一般不直接起诉,大多数情形是在会馆的行会内部协商调解和仲裁是非,并且共同议罚,争议双方当事人都必须服从,否则会受到晋商同仁的排斥。这表明()A.传统社会重视伦理道德B.晋商秉持重义轻利原则C.行会利于稳定商业秩序D.官府司法审判的不公正解析:行会有利于协调商人之间的纠纷,维护商业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材料无法推知传统社会重视伦理道德,排除A;材料并未涉及晋商秉持重义轻利的原则,排除B;行会属于民间商业组织,排除D。答案:C二、综合题12.10—12世纪,中国和欧洲都出现了市民文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代城市中日益庞大的手工业者、店员、小商贩、商人、妓寮、艺人等等,已是一股强有力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经济活动的同时,要求符合他们口味的娱乐活动。俗词、话本、戏曲、杂剧等通俗文学作品的创作蓬勃发展,展示的大多是城市市民的生活画面,描绘的也大多是市井风情、男女爱情等世俗生活。话本《碾玉观音》中,王府丫鬟秀秀和碾玉匠崔宁,几经磨难,走到一起,开了一个碾玉铺,过着自食其力、心满意足的生活。他们不期望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也不像农民广置田地,厚积家财。这种开玉铺自食其力的生活,更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从10世纪开始,西方各国城市大量出现。12世纪中期,城市中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在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斗争中,诞生了反映市民阶层思想情感与诉求的城市文学,以揭示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为主要内容。法国长篇叙事诗《列那狐传奇》以赞美市民的机智、勇敢、敏锐,抨击封建阶级的贪婪、暴虐、愚蠢为主,很好地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阅读审美需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10—12世纪中西方市民文学发展折射的时代特征。解析:结合材料归纳信息,最后加以整合。根据材料“宋代城市中日益庞大的手工业者、店员、小商贩、商人、妓寮、艺人等等,已是一股强有力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经济活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