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24.05)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________________,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_______》)(3)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青年担负着国家兴盛的重任,应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自勉。【答案】①.迷花倚石忽已暝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或屈原列传)④.士不可以不弘毅⑤.任重而道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倚”“暝”“指”“弘毅”。2.按要求作答。(1)将下列编号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近年来,作家、学者走进直播间卖书已不新鲜,。,,。靠传统征订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全新赛道只用了几个小时便超额完成。①更具网感的姿态、富有感染力的讲述②吸引更多人感受文学世界的温度与深度③新媒介为文学传播敞开新窗口④文学消费生态格局正在重塑A.②④①③ B.④③①② C.③④②① D.①②④③(2)以下是小浦高三毕业之际写给老师的感谢信,画线句有一处语言表达不够得体,请找出并修改。(A)尊师在上,感激涕零。栽培之情,铭记于心。(B)幸得您传道受业,解惑答疑。您的教诲,字字珠玑,句句入心,激励我奋发向前!三年里(C)我们相濡以沫,朝夕相处。真诚感谢您辛勤付出、无私奉献,(D)衷心祝愿您桃李满园,芬芳四溢!您的学生:小浦2024年5月7日不得体的一项是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2)①.错误的是C②.修改为:同甘共苦、共同奋斗……【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语段开头介绍作家、学者走进直播间卖书这一新现象,“卖书”是一种消费现象,因此后面应跟“文学消费生态格局”,即④。其他三句中,③讲的是前提,①讲的是方式,②讲的是结果,按照逻辑关系,应为③①②。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C处,“相濡以沫”用来比喻同处患难中的人能够相互扶持,给予力量,甚至彼此维系生命;后常被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相依相偎、不离不弃的感情。该词用来形容师生之情过重了。“朝夕相处”意思是从早到晚都在一起,形容关系密切。此次用来形容师生的相处模式不合适。因此可以改为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成语,如“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等。二、阅读70分(一)(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参与甚至主导的内容生产,已扩展到新闻资讯、知识、文学及其他艺术作品创作等各个领域。智能机器在定制化内容生产、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智能生成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生成的机制等,会影响人们对公共信息环境的认知,甚至会强化人的被动性。②现在,算法推荐已成为智能时代内容分发的重要机制,特别是个性化算法推荐。智能机器的定制化生产不仅使用户的需求成为内容生产的目标,也可完成内容的多重加工,以往人们需要在获得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与需求进行信息的整合、再加工,但很多时候人们获得的信息不完整,加工也不一定成功,机器在这方面则具有明显优势。正因如此,定制化内容生产是人们对智能机器最主要的需求之一。③目前ChatGPT提供的定制化内容,较多集中在知识或生活领域,但随着大模型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新闻类的定制化内容也将逐步增多。定制化内容带给人们的满足感不断增强,人们对机器的依赖也会加深,由此带来一种可能:社交平台中人与人的互动,日益让位于智能平台中人与智能机器的互动,这种人机互动将构建一种封闭的个人门户。人们对外界的感知与认知,会越来越多地受制于机器提供的内容。人与人互动的减少,意味着公共性内容在人际网络中的流动减少,由内容引发的交流、对话也在减少。这带来的一个潜在挑战是,公共话题与议程难以形成。④公共议程是社会整合的重要纽带。传统媒体有自己的议程设置方式,也具有显著的议程设置效果。如果未来人们只关注自己的定制化内容,且人机互动的平台缺少人与人的连接链条,平台中公共议程恐怕难以形成。公共议程的淡化或消失,使人对外界环境认知模糊,甚至会使很多人完全不在意外界环境。在人们越来越趋向定制化内容生产的未来,智能技术的开发者、智能平台需意识到公共议程弱化的风险,也需建立相应的公共信息流通与公共对话机制。⑤此外,智能机器的应用,也带来了大量的虚构性内容,包括虚构的资讯与知识、虚假的新闻以及虚构的视觉化内容等。这些虚构内容,既可能是由机器生产的失误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人指挥机器有意制造的。如果人不能意识到机器在胡说八道,甚至把这些内容当作真实、可靠、权威的信息,就会带来认知偏差。⑥机器带来的认知偏差,会造成人的认知幻觉。人们对内容的真假往往缺乏主动查证意识,会依据对信源的信任程度来判断其生产内容的质量,或根据自己既有态度、立场、情绪等进行内容的选择与判断。在只有专业媒体提供公共性内容的时代,普通受众对媒体的膜拜,使得他们几乎不会对媒体内容提出质疑。对媒体生产内容不假思索地信任,实际上也是一些人的幻觉。进入新媒体时代后,社交媒体平台带来了内容生产主体的极大扩张,也带来了内容生态的复杂化,人们开始普遍意识到在新媒体中并非所有信息都是可信的,更多时候人们会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不得不感叹“新媒体太乱了”。⑦由于内容生产的定制化,人们从智能机器那里获得的内容因人而异,每个人面对的虚假信息也各不相同,这些信息进行大范围传播的概率比社交平台要小,虚假内容对人们的误导往往也是个性化的。⑧机器带来的认知幻觉,会停留在人们的印象里,甚至不断蔓延,因此,第一时间切断机器带给人的幻觉尤为重要。对于人来说,更大的幻觉风险是,认为机器必然生产准确的内容,机器将成为知识权威。这种幻觉会随着机器能力的不断提升而与日俱增。未来人们不仅需要与机器斗争,还需要时时与自己的幻觉斗争。⑨综上,对于智能生成内容带来的影响,我们并非要简单地批判智能技术,更不是要将人类认知出现的问题或创造力的下降都归罪于机器。智能机器可能是某些问题的推波助澜者,但大多数时候,它们并非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或许未来的智能机器会进一步摆脱人类认知模式的限制,显现出超出人类的创造力。那时,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也会进一步发生改变,如列夫·马诺维奇指出,每当机器“获得”了一项人类才有的技能时,这项技能马上就不再是真正的智能了。它会更多地显露出机械化的一面,这或许会影响对人类智能本身的理解,也是智能机器对人的认知最深层的影响。(选自《编辑之友》2023年第11期,有删改)3.根据上下文,在第①段画线处填入的短语是。4.本文选自《智能生成内容如何影响人的认知与创造?》,第②-④段是其第一部分,以下最适合做这一部分小标题的一项是()A.智能机器定制化内容生产的价值与意义B.定制化内容生产的发展趋势和潜在挑战C.定制化内容生产对公共议程的弱化风险D.公共议程是社会信息沟通与对话的纽带5.根据文意,作者不认同的一项是()A.定制化内容生产是人们对智能机器提出的主要需求之一。B.人们不在意外界环境,和公共议程淡化或消失高度相关。C.由于“新媒体太乱”,人们往往会主动对信息提出质疑。D.机器带来的认知幻觉,使人错以为其必然生产真实内容。6.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算法推荐生成定制化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后不会影响人们对外界的感知。B.智能技术的研发者意识到公共议程弱化的风险,已提供多种交流的通道。C.普通受众缺乏查证资源,只能将错就错,全面接受机器带来的各种内容。D.面对智能内容个性化需求生产,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也会进一步发生改变。7.结合全文,评析本文作者的观点。【答案】3.虚构性内容生产(虚构性内容带来的幻觉等)4.C5.C6.D7.作者认为智能生成的内容,会影响人们对公共信息环境的认知,强化人的被动性,因而希望建立相应的公共信息流通与公共对话机制。同时指出机器会带来认知偏差,未来人们需要时时与自己的幻觉作斗争,进而强调智能机器或许会深刻改变人类对自身智能的理解。对此,现代社会的人们应有所警惕,要有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受人工智能算法的偏见所限,走出“信息茧房”,重视培养独立判断能力,强调创造性思考,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原文“此外,智能机器的应用,也带来了大量的虚构性内容,包括虚构的资讯与知识、虚假的新闻以及虚构的视觉化内容等”“机器带来的认知偏差,会造成人的认知幻觉”可知,智能机器除了在定制化内容生产方面有优势,还在“虚构性内容生产”方面有优势,故此处应该填写“虚构性内容生产”或“虚构性内容带来的幻觉”。【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第②-④段的“定制化内容生产是人们对智能机器最主要的需求之一”“……这带来的一个潜在挑战是,公共话题与议程难以形成”“……平台中公共议程恐怕难以形成。公共议程的淡化或消失,使人对外界环境认知模糊,甚至会使很多人完全不在意外界环境”可知,这三段内容主要是阐述定制化内容生产对公共话题与议程的影响,即湮灭或者弱化的作用。故C项符合对其内容的概括,适合作为小标题。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人们往往会主动对信息提出质疑”错,原文“进入新媒体时代后,社交媒体平台带来了内容生产主体的极大扩张,也带来了内容生态的复杂化,人们开始普遍意识到在新媒体中并非所有信息都是可信的,更多时候人们会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不得不感叹‘新媒体太乱了’”可知,是因为人们意识到新媒体发布的信息不可信,所以人们才感叹,可见并非主动提出质疑。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推断的能力。A.“不会影响人们对外界的感知”推断错误,原文“以往人们需要在获得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与需求进行信息的整合、再加工,但很多时候人们获得的信息不完整,加工也不一定成功,机器在这方面则具有明显优势”可知,推荐生成定制化内容具有整合加工的优势,影响人们对外界的感知。B.“已提供多种交流的通道”未然依然,原文“智能技术的开发者、智能平台需意识到公共议程弱化的风险,也需建立相应的公共信息流通与公共对话机制”可知,是需要建立通道,并非已经建立。C.“普通受众缺乏查证资源,只能将错就错,全面接受机器带来的各种内容”推断错误,原文“人们对内容的真假往往缺乏主动查证意识,会依据对信源的信任程度来判断其生产内容的质量,或根据自己既有态度、立场、情绪等进行内容的选择与判断”可知,缺乏的是查证资源,也并非是全面接受,还要依据对其信任程度、自己的态度、立场等进行选择和判断。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文章指出定制化内容生产目标聚焦个人需要,虽然能够满足个体的需求,但也可能导致公共议程的弱化,这可能会导致人们缺乏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影响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因而希望建立相应的公共信息流通与公共对话机制。虚构性内容可能是由于机器的能力有限或者人为干预而产生的,这些内容可能会误导人们的认知。未来的智能机器可能会进一步摆脱人类认知模式的限制。展现出超出人类的创造力。这一观点展示了作者对技术发展的乐观态度,也提醒我们要不断关注技术的最新进展并思考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文章指出定制化生产的内容导致“人与人互动的减少,意味着公共性内容在人际网络中的流动减少”“公共话题与议程难以形成”,故需要人们应有所警惕,要有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算法推荐已成为智能时代内容分发的重要机制,定制内容会加深人们的偏见,如何走出由算法引发的“信息茧房”是作者思考的问题。更要警惕由智能生成的内容带来的“人类认知出现的问题或创造力的下降”,从根本上重视人的创造性培养和主观性发挥。(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纸上的故乡王瑢①我的家乡是太原。在北京工作那会儿,酒店里有个老客户是个久居帝都的老头,是个画家,上海人。此人好酒,尤其喜欢喝黄酒。他总是独自前来,自斟自饮,优哉游哉,但他来了也不多喝,黄酒一瓶,喝完即走。他每次点菜都十分简单,一碟油炸花生米,半份猪头肉,偶尔来份鸭脖或鸡胗。如果来的那日,恰逢是某节令,便要一例白切鸡(四分之一只),外加一盅老火靓汤。他从来不点主食。②在酒店找个角落里的位子坐定,老头从衣兜里把纸巾掏出来,筷子首尾抹个几遍,再把面前的一小片桌面来来回回仔细擦拭,然后把酒杯拿过来,热水烫过后倒半杯黄酒,等上菜的工夫,小口慢抿,一抹朗逸的微笑挂唇边。③虽说来京多年,老头一开口,仍满满的上海老味道。有相熟的老客跟他闲聊,“这大冷的天儿,上酒店不嫌烦哪您。”他只是笑笑,并不多言。④有一回,我的一个太原朋友到北京出差,恰好那老头也在,我于是特意安排他俩坐一桌,对饮总好过独自寻欢。⑤老头率先开口道,“哪里人啊?”⑥太原朋友性子直,急脾气,酒桌上讲速度。坐到一处就是兄弟,“来,走一个!”脖子一仰已经干了。五十三度老白汾。⑦上海老头微微一笑,说,“这样喝酒,我不来赛。”照旧小口慢抿,夹粒花生米慢慢嚼,还不忘帮太原朋友把酒杯倒满。⑧太原朋友跟我直撇嘴,趁其不备悄声嘀咕,“那也能叫喝酒?”眼睛里满是不屑。⑨光阴荏苒,一眨眼,我已回沪十多年。而就在上个月,我的这位太原朋友来上海出差。长久未见,甚是想念,提前订好饭店设宴款待,特意邀约几位我的上海好友作陪。席间,太原朋友想起北京那老头,他于是提议,“今天换小杯?”自问自答,“入乡随俗嘛,上海人喝酒讲究精致嘛。”一桌八个人,就数我酒量最差。几位上海朋友里面有一位,曾在东北插队七八年,酒量相当了得,于是由他来代表我尽地主之谊。举杯开场,“有朋自远方来,欢迎。”先干为敬。与太原朋友四目相对,“陪酒陪好,好事成双。”脖子一仰。“一杯两杯不尽欢,三杯过后笑开颜。”⑩我的太原朋友这晚喝得十分尽兴,喝到后来不禁有点懵圈,他盯着看我一眼,目光紧随主陪位子上的上海朋友,欲言又止似的,他踌躇犹豫,忖度再三,侧过身来附耳问我,“那哥们儿到底是哪里人?”⑪我母亲是上海人,但我常年生活学习工作在北方,上海话听是完全没问题,讲起来则稍显蹩脚。记得当年在北京,我们酒店的白案师傅是上海人,我得空就找他闲聊,温故而知新,学说上海话,以至于现在一口的“洋泾浜”。⑫那天酒过三巡,喝至兴起时我的上海朋友忽然立起,他说,“唱几句?欢迎太原朋友远道而来……”⑬大家鼓掌。⑭他唱的竟然是一首山西民歌。“三月的桃花开的艳比不上妹妹的粉脸脸粉格腾腾俊格蛋蛋咋看妹子咋好看……”⑮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望着眼前这欢腾而热烈的场面,耳畔老听见有个声音在说,“你老家哪儿的?哪儿?哪里?哪?哪?”那声音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复而又复,萦绕不歇……⑯现代化都市生活日益繁华,焚膏继晷将喧嚣白热化,然而花钱也难买到“回乡”之感。“故乡”于是只能跃然于纸上。或许忙于赶场之人,某一天忽然间吃到某一道菜,久违的滋味告诉你,这是一道家乡菜。抑或是你去看了一场年末贺岁大片,然后在摇曳不定、模糊堆叠的镜头中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⑰弹指间已逾不惑之年,离开故乡许多年的我,早已经习惯行走于路上。南来北往,脚步难歇,然而何时能“回乡”?我是指真真正正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小住一段。转念又一想,不禁踌躇难安起来——我究竟要回哪个家乡呢?是我成长生活过的太原,还是学习工作过的北京,抑或是久居于此的魔都?⑱“故乡”并非一个代名词,它无声无息却如影随形,带给我在面影模糊的人潮汹涌中安身立命的力量。纵然是早已经习惯了南去北来,一刻不停地途经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过客经此。但我永远愿意相信,一定有更美好的景物在向我招手。这样想来,紧张的神经顿时松弛下来,“故乡”回不回得去,又有什么关系呢?“故乡”将在我的笔下得以永生,她的鲜活与苍然都将铭刻于心,并且永远跟别人所说所唱所以为的截然迥异。还不够么?(选自2022年2月18日《文汇报》)8.本文擅长勾勒人物形象,以第⑥⑦段为例加以赏析。9.分析文中“我”的作用。10.本文选材颇具匠心,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11.结合最后三段,围绕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和认识,评析其内心世界的变化。【答案】8.⑥⑦两段擅长在对比中表现不同的人物特征,笔下人物个性鲜明。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描写“走一个”“不来赛”,通过对上海朋友的神态描写“微微一笑”,以及一系列动作描写“脖子一仰”“小口慢抿”“慢慢嚼”(三个角度写出其中两个角度并适当举例)。既刻画了太原朋友耿直豪爽的性格,也勾勒了上海朋友精致细腻的特点。9.“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了不同的顾客对待故乡的态度,作为线索串联起文中不同人对故乡的情感;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更便于抒发自己对故乡产生的感受与思考;让远离故乡漂泊异地的感受更具真实性,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10.文中选取了“我”“老头”“太原朋友”等异乡客的生活琐事,从饮食、生活习惯等各个角度刻画人物性格,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抒发作者对故乡深厚眷恋之情。这三个人物形成异乡客的群体,“老头”是上海人,保留着上海人的习惯,却生活在北京;“太原朋友”有着典型北方人的个性,在上海的饭桌上却遇到了非典型的上海人;而“我”又是在太原长大,在北京工作,在上海定居的人……作者眼里,人人皆为异乡客,对现代人的故乡情展开了深刻地思考:现代人早已习惯了四处迁移,文化交融早就渗透进人们的内心,对故乡的眷恋,只能在回忆中,在纸上寻得。这样的选材具有普遍性,更易引发现代读者的共鸣。11.都市繁华和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了现代人对故乡情感和认识的漠然(后知后觉、难以察觉、淡忘);因辗转多地、无处扎根而导致的何处是家乡的迷茫之感;进而由实到虚,产生了何处不是故乡的释怀(释然),“故乡”成为了留在笔下和心中的独特体验。这种对故乡情感和认识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过程中的典型特征,是当下身处异地的都市人(现代人)普遍的情感,引起共鸣,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如何看待/安放乡思。【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描写人物方法的能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细节等正面描写,还有环境、事物、人物的侧面衬托。据此结合具体内容赏析即可。第⑥段描写太原朋友,第⑦描写上海老头,都涉及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走一个!”“这样喝酒,我不来赛。”“脖子一仰”“小口慢抿”“慢慢嚼”。上海朋友还有神态描写“微微一笑”。二者对比鲜明,前者性子直,急脾气,耿直豪爽;后者慢条斯理,精致细腻。在对比中凸显个性鲜明的不同的人物特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人物作用能力。文中“我”的作用,也是第一人称的作用。从结构看,文中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我”看到过北京的上海人、山西人,上海的山西人,曾在东北插过队的上海人等,呈现出他们不同的有关故乡的状态,“我”作为行文线索串联起文中不同人对故乡的情感;从抒情角度分析,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因为“我”的参与其中,更利于触景生情,能自然随性地抒发自己对故乡产生的感受与思考;从表达效果看,第一人称叙事更具真实性,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代入感强,让远离故乡漂泊异地的感受更鲜活,从而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选材特点的能力。文中选取了“我”“老头”“太原朋友”等异乡客的生活琐事,人物平凡,事件普通。“我的家乡是太原。在北京工作”“光阴荏苒,一眨眼,我已回沪十多年”;“老头,是个画家,上海人”“来京多年,老头一开口,仍满满的上海老味道”;“太原朋友性子直,急脾气”“几位上海朋友里面有一位,曾在东北插队七八年,酒量相当了得,于是由他来代表我尽地主之谊。举杯开场”“那哥们儿到底是哪里人?”,“太原朋友”有着典型北方人的个性,在上海的饭桌上却遇到了非典型的上海人。文章从这几个人的饮食、生活习惯等各个角度刻画人物性格,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而抒发作者对故乡深厚眷恋之情。作者眼里,人人皆为异乡客,“我的上海朋友”因在东北插过队而有了东北人的豪爽性格,还有上海朋友能唱山西民歌,而“我”生在山西,在北京工作过,还学会了上海的“洋泾浜”。现代人早已习惯了四处迁移,文化交融早就渗透进人们的内心。由此作者对现代人的故乡情展开了深刻地思考:“‘故乡’回不回得去,又有什么关系呢?‘故乡’将在我的笔下得以永生。”这是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样的选材易引发现代读者的共鸣。【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找出各段和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和认识的相关内容,分析理解即可。“现代化都市生活日益繁华,焚膏继晷将喧嚣白热化,然而花钱也难买到‘回乡’之感”;“南来北往,脚步难歇,然而何时能‘回乡’……我究竟要回哪个家乡呢”;“‘故乡’回不回得去,又有什么关系呢?‘故乡’将在我的笔下得以永生,她的鲜活与苍然都将铭刻于心,并且永远跟别人所说所唱所以为的截然迥异”。据此可析知作者内心世界的变化。作者对故乡情感由淡忘而迷惑,最后释然,这一变化是很多离乡游子对故乡情感的心路历程,是时代变迁过程中的典型特征,是当下身处异地的现代人普遍的情感,容易引起共鸣。作者以“纸上的故乡”安放了乡愁,那其他人该如何看待乡思?引人思考。(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甲】五美吟·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①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选自曹雪芹《红楼梦》)【乙】虞姬(明)朱妙端②力尽重瞳霸气消,楚歌声里恨迢迢。贞魂化作原头草,不逐东风入汉郊。注:①黥彭:黥布和彭越,与项羽同为秦汉之际崛起的诸侯,归附刘邦,为西汉开国功臣,初封异姓王,后以谋反罪被处死。②朱妙端,工诗,善吟咏,颇有诗名,被称赞“闺品之豪”。12.对两首诗题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羁旅 B.咏史 C.闺怨 D.边塞13.以下评价适用于甲诗的一项是()A.雄浑沉郁 B.淡远清新 C.幽怨悲壮 D.含蓄蕴藉14.简析两首诗借虞姬形象表达情思的异同。【答案】12.B13.C14.同:都赞美虞姬,认为她忠贞,都表达了遗憾与痛惜之情;异:甲诗把黥、彭二将与乌骓、虞姬对比,突出虞姬为知己而死的慷慨悲壮;乙诗想象贞魂化草,颂扬虞姬对项王爱情的坚贞不渝。【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两首诗都是围绕“虞姬”的相关事件展开的,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感触。故都是咏史诗。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风格的能力。C.诗中“幽恨”“饮剑何如楚帐”,虞姬满怀幽怨诀别楚王,后又忠贞“饮剑”,呈现幽怨悲壮的风格。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同:“饮剑”“楚帐中”“贞魂化作原头草”,两首诗都赞美虞姬,认为她忠贞,满怀遗憾与痛惜之情。异:甲诗,“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黥布与彭越甘愿投降于敌人,贪生求荣,苟且偷生,终究难逃一死的下场,而虞姬却对项羽忠心耿耿,临危不乱,拔剑自刎,用自己的鲜血证明自己的忠烈,可歌可敬。诗歌通过对比,突出虞姬忠贞“饮剑”的慷慨悲壮;乙诗,“贞魂化作原头草”,想象虞姬贞魂化作原上之草,颂扬虞姬对项王爱情的坚贞不渝。(四)(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前汉霍去病[宋]张预①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子也。年十八,善骑射,从大将军为嫖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将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封去病为冠军侯。②元狩三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收休屠祭天金人,有功益封。③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④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⑤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⑥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有删节)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比大将军()(2)即驰传以闻()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有功益封()A.更加B.增加C.增长D.成长(2)或不能自振()A.站立B.赈济C.奋发D.高兴17.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将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封去病为冠军侯18.把第⑥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19.第③段写到霍去病“军亦有天幸”,从选文看,此段内容似与上下文不相符,试作分析。20.本文是如何塑造霍去病这一人物形象的,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答案】15.①.等同、并列②.使……知道,禀告16.①.B②.A17.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将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封去病为冠军侯18.武帝派人替他修建府第,让霍去病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有消灭,无心考虑私家的事情(不用经营自家的事)。”从此以后,武帝更加重用和喜爱霍去病。19.示例一:不相符,此段内容虽也写到了霍去病勇敢善战,但主要着笔点却在指出霍去病之所以成功,更多的原因是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士兵精锐,先发位置,皇帝的政治安排等,与前后文刻画的霍去病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不符,作者意在借霍去病去褒贬朝政,犯了以意害文的错误。示例二:相符,作者虽然有借霍去病的成功原因,如士兵精锐,先发位置,皇帝的政治安排等来褒贬朝政,但霍去病英勇善战的天才形象反而更加突出,连作者也只能感叹“有天幸”,通过与诸将的对比更显示其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人物,与上下文的多方刻画相互呼应,突出了霍去病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的英雄形象,并且与第⑥段霍去病的缺点相照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可信。20.第②段中的动词“将、出、过、合、鏖、执、收”等形象写出了霍去病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第④段中的“乃驰入”“斩其欲亡者”等写霍去病在降浑邪王众的行动,刻画出其英勇无畏,当机立断;第⑤段和第⑥段中的语言描写显示了其不迷信古人,公而忘私的性格;第⑥段中的“弃梁肉”“蹋鞠”等行为也表现了他不恤士卒的不足。【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1)“比”,等同、并列。句意:地位和大将军卫青相等。(2)“闻”,使……知道,禀告。句意:立刻派人乘车报告皇帝。【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1)“益”,增加。句意:立有战功,增加封邑。故选B。(2)“振”,站立。句意:有的人饿得不能爬起来。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给他二千六百户,封他为冠军侯。“与”作谓语,“轻勇骑”作宾语,“八百”作后置定语修饰“轻勇骑”,故应在“八百”后停顿;“斩捕”作谓语,“首虏”作宾语,“过当”作补语,故应在“斩捕”前停顿;“封去病为冠军侯”是兼语句,省略主语,“封”作谓语,“去病”既作“封”宾语,又作“为冠军侯”的主语,故应在“封”前停顿。【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治第”,修建府第;“无以家为”,无心考虑私家的事情;“重爱”,重用和喜爱;“益”,更加。【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思路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认为“不相符”或“相符”,然后结合文意分析。(1)如果认为“不相符”:第三段写霍去病勇敢善战;后文写“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重点写霍去病成功的原因是占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士兵精锐,先发位置,皇帝的政治安排等。这样,该段与前后文刻画的霍去病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不符,作者意在借霍去病去褒贬朝政,以意害文,故不相符。(2)如果认为“相符”:后文写“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作者借霍去病的成功原因,士兵精锐,先发位置,皇帝的政治安排等来褒贬朝政,但第二段中写“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收休屠祭天金人”,表现了霍去病英勇善战,这天才形象更加突出,作者只能感叹“有天幸”;另外,文中说“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把霍去病与诸将对比,更显示他是一个天才人物。这样,上下文在刻画人物时相互呼应,突出了霍去病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的英雄形象,并且与第⑥段中“贵不省士”“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的人物缺点照应,使人物形象更立体可信。【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的能力。第②段,运用动作描写,“将、出、过、合、鏖、执、收”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写出了霍去病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第④段,“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中“乃驰入”“斩其欲亡者”等写霍去病在降浑邪王众的行动,刻画出其英勇无畏,当机立断;第⑤段“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和第⑥段“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中语言描写显示了其不迷信古人,公而忘私的性格;第⑥段中“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弃梁肉”“蹋鞠”等行为也表现了他不恤士卒的不足。参考译文: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姐姐的小儿子。他十八岁,善于骑马射箭,跟随大将军卫青担任嫖姚校尉。他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给他二千六百户,封他为冠军侯。元狩三年春天,霍去病担任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击匈奴。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与敌人短兵相接,在皋兰进行激烈战斗,霍去病抓获了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击破匈奴休屠王城(今武威市城郊),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立有战功,增加封邑。众多老将所率领的兵马都不如霍去病,霍去病所率的士卒常常选拔骁勇善战的人来补充,但他自己也敢于深入敌区,常常与精壮士卒奔驰于大军前面,他的部队也有老天保佑,从没遭遇困难绝境。但众多老将却常常滞留在后,际遇不好而难取功名。从此霍去病日益因受武帝宠爱而显贵,地位和大将军卫青相等。这次战斗后,单于对浑邪王驻守在西面,多次被汉军所败,十分愤怒,浑邪王损失了几万士卒,他想把浑邪王召来杀掉。浑邪王就和休屠王等人商量,投降汉朝。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筑城,俘获浑邪王使者,立刻派人乘车报告皇帝。武帝担心他们是用诈降的手段乘机偷袭边境,就命令霍去病率军前去迎接。霍去病的部队渡过黄河,与浑邪王的军队遥遥相望。浑邪王下属的裨王、副将看到汉军,很多人又不想投降,纷纷逃跑。霍去病立即飞马冲入匈奴军营,与浑邪王相见,杀死要逃的八千人,让浑邪王单独乘驿车先到皇帝巡行的住处,又率浑邪王的部众渡过黄河,投降的匈奴人有几万人。霍去病为人沉默寡言,有勇气,敢作敢为。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吴起、孙武的兵法,他回答说:“打仗只看谋略有什么用?不必学习古代兵法。”武帝替他修建了一座宅第,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灭,就没有心思考虑成家。”从此汉武帝更加重视和宠爱他。但是霍去病很小就在皇帝身边任侍中,贵宠惯了,不太关心士兵。他率领部队出征时,武帝还要替他派遣太官赠送数十辆满载食物的膳车。回来时,辎重车上丢弃了许多剩余的精米肥肉,但士兵中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的时候,士卒缺乏粮食,有的人饿得不能爬起来,但霍去病却还开辟场地踢球。(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祁阳县重修儒学记[明]李东阳①古之论学者有三:其上为道德;其次则为事功;又其次则为文章。凡以为世道计者,虽其所施不同,然皆足以泽天下及后世。其弊也,则专事进取,不知其所以仕,乃或因而假之,既有所得,则委置不复顾。②论学之政者亦三:其大则正伦理,厚风俗;其次或试其政事,或课其辞艺,皆有所成就。然必居之以馆舍,养之以廪禄,齐之以号令、条格,使有所系而悦其心。其弊也,则修节目而弃本根,或又茫然无所为,坐视其委靡颓坏而莫之救。人必圣贤,然后不待劝而为善,不待惩而不为恶。今学校遍天下,而圣贤不时出,则学之不修,岂非为政者之责哉!③人必圣贤,然后不待劝而为善,不待惩而不为恶。今学校遍天下,而圣贤不时出,则学之不修,岂非为政者之责哉!④泰和萧公,自南京主事为湖广按察司佥事,慨然以风纪为任。成化甲午,至永之祁阳,观其学舍敝陋。兹学也,□历百年于今矣。乃命知县吴君谦董其役,日月一匝而成。⑤萧公乃临而观之,则告于郡属曰:“学之政,有废有兴,政有本末,施有先后,顺理者为善治,具举者为全功,尔诸君其黾勉倡励,使尔政与学俱新也!”众皆曰:“敢不夙夜惟公之命。”则又告于诸生曰:“士不患无名,患学之不成;不患不能学,患不知所以学耳。诸生归而求洗濯磨淬,入圣贤之域,庶几,尔业与兹学其俱新也。”众皆曰:“敢不夙夜惟公之命。”退则相与议曰:“惟公之嘉志伟绩,不可以无记。”遂为记之,俾刻于学宫,以诏后人。(选自《湖广通志·卷一百八》,有删节)21.填入第④段方框处正确的一项是()A.而 B.盖 C.虽 D.夫22.根据①②两段文意,完成以下表格。三种追求境界容易存在的弊端古之学者树立美好德行;建立伟大功业;留下经典文章。努力寻求不朽境界,却不知如何用于为官之道;(1)____________。学之政者端正伦理、影响风俗;(2)__________;考核文章写作和辞令。(3)____________;茫然无所作为,萎靡不振,道德败坏。23.分析第⑤段中两处画线句的作用。24.分析本文写作的针对性。【答案】21.B22.①.借此三者为己谋求官职,得官后却不闻不问;②.以政事试验为官才能;③.容易专注于细枝末节而忘却了修身根本之道。23.第一处,表达了众生对于萧公认为从政之道在于有废有兴、有本有末、有先有后的认可第二处,表达了众生谨遵萧公认为读书之道在于学有所成、明白求学之因的教诲。突出了萧公对众生钻研儒学、踏实为政的期望,连用两次回答(反复两次肯定回答),强调众生对萧公的崇敬之情。24.作者针对当世为官的读书人为了名利而违背道德的现象,提出人必须先有圣贤之心,方能从事善道,自觉远离恶行的道理,进而针对这一现象指出学校遍布却圣贤难出的根源在于从政者。并针对儒学学舍颓敝简陋的现状,借记叙泰和萧公重修儒学之事,颂扬萧公以风纪为任、勉励众生遵循求学从政之道的崇高精神。【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观其学舍敝陋”指这所学校的年久失修。因为文中没有明确学校修建的时间,所以这所学校历史悠久是作者的推测。“而”“盖”“虽”“夫”四个词中只有“盖”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原文“乃或因而假之,既有所得,则委置不复顾”,可知古之学者存在的第二个弊端是有人趁机借助这种说法来掩饰自己,等到有所收获之后,就弃之不顾。所以此处可填“借此三者为己谋求官职,得官后却不闻不问”。第二处,根据原文“其次或试其政事”,可知学之政者的第二种境界是或是以政事试验为官才能。所以此处可填“以政事试验为官才能”。第三处,根据原文“其弊也,则修节目而弃本根”,可知学之政者的第一种弊端是修习规定的条目而抛弃根本。所以此处可填“容易专注于细枝末节而忘却了修身根本之道”。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第一处,“敢不夙夜惟公之命”中“命”指上文中萧公告诫众生“学之政,有废有兴,政有本末,施有先后,顺理者为善治,具举者为全功,尔诸君其黾勉倡励,使尔政与学俱新也!”。萧公认为从政之道在于有废有兴、有本有末、有先有后。此句用反问语气表示肯定的回答,表达了众生对他的赞同。第二处,“敢不夙夜惟公之命”中“命”指“士不患无名,患学之不成;不患不能学,患不知所以学耳。诸生归而求洗濯磨淬,入圣贤之域,庶几,尔业与兹学其俱新也”,萧公勉励众生明白求学之因,学有所成。此句用反问语气表示肯定的回答,表现了众生谨遵萧公教诲。由此可见,文中众生两次使用“敢不夙夜惟公之命”反问句表示肯定的回答,加强了语气,表达了众生对萧公的崇敬;通过众生的回答从侧面表现了萧公对众生的期望。【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学习的目的是“为道德”“正伦理,厚风俗”,而“专事进取,不知其所以仕,乃或因而假之,既有所得,则委置不复顾”,“修节目而弃本根”,针对为官的读书人追求名利违背道德的现象,作者提出“人必圣贤,然后不待劝而为善,不待惩而不为恶”,要有圣贤之心,远离恶行,从事善道。当时“学校遍天下,而圣贤不时出,则学之不修”,作者认为这是“为政者之责”。泰和萧公“成化甲午,至永之祁阳”,“观其学舍敝陋”。针对儒学学舍颓敝简陋的现状,他命令知县吴君谦监督这项工程,一个月就完成了。萧公勉励众生钻研儒学、踏实为政,他的做法深得人心,作者“遂为记之……以诏后人”。参考译文:①古人论学有三点:上等的是树立美好德行;次之是建立伟大功业;再次之是留下经典文章。凡是把这三点作为处世之道来考虑的,虽然所施行的内容不同,然而都足以泽惠天下以及后世。这种说法的弊端,则是有人一心为了考取功名,不知做官的原因,或者有人趁机借助这种说法来掩饰自己,等到有所收获之后,就弃之不顾。②论学习政事也有三点:最大的是敦正伦理,使风俗淳厚;其次或是以政事试验为官才能,或是考核写文章和辞令,都有所成就。然而必须提供馆舍给他居住,提供禄米养活他,用号令、条例约束他,使他有所束缚而取悦他的心。这种说法的弊端,则是修习规定的条目而抛弃根本,或者又会使人茫然不知所为,白白地看着他萎靡颓废而不能拯救他。人必须先有圣贤之心,然后才能不等别人的劝勉而行善,不等外在的惩罚后而不作恶。现今学校遍布天下,但是具有圣贤之心的人不能及时出现,那么学校就得不到修葺,这难道不是施政者的责任吗?③人必须先有圣贤之心,然后才能不等别人的劝勉而行善,不等外在的惩罚后而不作恶。现今学校遍布天下,但是具有圣贤之心的人不能及时出现,那么学校就得不到修葺,这难道不是施政者的责任吗?④泰和萧公,以南京主事的职衔担任湖广按察司佥事,慷慨激昂以维护风纪为己任。成化甲午年,巡察到永州的祁阳县,看到学校残破不堪。这座学校,到今天大概存在一百多年了。于是命令知县吴君谦监督这项工程,一个月就完成了。⑤萧公亲临学校观看,告诉郡里的属官说:“学习为政之道,有废有兴,为政有本有末,施政有先有后,顺应这一点进行治理是良好的治理,全部做到的是完全的功劳,你们要勤勉努力,使你们的政事和学校都焕然一新!”众属官都说:“岂敢不日夜遵从您的命令。”萧公又告诉各位学生说:“读书人不担心没有名气,而是担心学无所成;不担心不能学习,而是担心不知道为什么而学。诸位生员回去如果能洗涤自我磨炼自我,以求达到圣贤的境界,希望你们的学业和这座学校都焕然一新!”众学生说:“岂敢不日夜遵从您的教诲。”退下来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