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解析)_第1页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解析)_第2页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解析)_第3页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解析)_第4页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融化B.胆矾研碎C.葡萄酿酒D.铁水铸成锅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A.容器内壁看不到污物,呈无色透明状B.冲洗时倒出的水是无色透明的C.仪器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D.上述任意一种标志均表示仪器已经洗净3.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且杯内壁变黑,由此可以得到启发:从失火的高层楼房逃生,应选择的正确方法是()A.用干毛巾捂住口鼻,往楼下冲B.尽量往楼顶跑C.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D.若得不到及时救援,可跳楼4.诗句、名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既隐含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陆虞侯火烧草料场C.白玉为床,金作马D.伐薪烧炭南山中5.对着窗户上的玻璃吹气,一会儿玻璃上就会出现水雾,由此说明了()A.在呼吸时,吸入了大量水蒸气B.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水蒸气比空气中的水蒸气多C.人体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D.空气中不含有水蒸气6.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的精彩表演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焰火表演B.霓虹灯表演C.音乐喷泉D.气球升空7.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所含气体的比较,正确的是()①氧气:空气>呼出气体②二氧化碳:空气<呼出气体③水蒸气:空气>呼出气体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8.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石墨棒作干电池电极B.天然气用作燃料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铜用于制造导线9.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车胎爆炸B.高粱酿酒C.酒杯破碎D.汽油挥发10.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打翻着火,应立即用()A.用水冲洗B.用扇子扇灭C.湿抹布盖灭D.撒沙土扑灭11.人类生活需要的能量有些来自化学反应。下列变化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是()A.利用电热器取暖B.发电厂利用水力发电C.在手电筒中使用干电池D.利用蜡烛照明12.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甲烷燃烧B.干冰升华C.西瓜榨汁D.酒精挥发13.下列有关仪器连接的描述错误的是()A.橡皮塞旋进容器口B.玻璃导管口附近沾水后旋进乳胶管C.分液漏斗下端玻璃管压进橡皮塞孔中D.玻璃导管沾水后旋进橡皮塞孔中14.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下发明中不属于化学发明的是()A.烧制陶瓷B.黑火药C.造纸术D.指南针15.人呼出的气体中相对空气增多的成分是()A.蒸气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水蒸气D.氧气二、填空题(共3小题)16.为保证实验安全,取得预期实验效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我们应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并遵循化学实验的安全规则,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A.实验前,应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须征得老师同意后再进行操作B.不准在实验室内嬉戏打闹、大声谈话C.为了便于观察,可用手接触药品,直接闻药品气味,但严禁品尝药品D.加热操作中,不要凑近被加热仪器直视观察,不要将试管口朝向自己或他人E.易燃、易爆的药品要远离火源,避免将腐蚀性药品沾在衣服或皮肤上F.切忌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G.注意安全用电和节约用水,离开实验室前,务必关闭电源和水源17.请回答根据物质的什么具体性质,鉴别下列各组物质:(1)蔗糖和食盐:________;(2)酒精和食醋:________;(3)铁丝和铜丝:________。18.组装一套实验装置,仪器装配的顺序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19.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20.小明同学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差异,进行的实验如下:他用玻璃管向盛满水的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将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移到两只集气瓶瓶口处,移开玻璃片,将小木条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1)人呼出的气体中除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2)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即可)。21.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A.冰雪融化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胆矾研碎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葡萄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铁水铸成锅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答案】C【解析】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仪器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所以答案应选C。3.【答案】C【解析】尽管二氧化碳密度比较大,但在玻璃杯很小的空间内,两支蜡烛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了,会漂在上面,所以使上面的蜡烛缺氧先熄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楼房逃生时,应伏低身子逃出。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滤出有害气体,所以A说法不正确;B.楼房失火产生的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二氧化碳会上升,且产生的烟等有害物质也会上升,不能向楼顶跑,所以B说法不正确;C.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会上升,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楼房逃生时,应伏低身子逃出,所以C说法正确;D.因为是高层着火,跳楼会造成身体伤害,所以D说法不正确。4.【答案】D【解析】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隐含的是物理变化;B.陆虞侯火烧草料场,里面有燃烧过程,隐含化学变化;C.“白玉为床,金作马”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隐含的是物理变化;D.伐薪烧炭南山中,“伐薪”过程中隐含物理变化,“烧炭”过程中隐含化学变化。5.【答案】B【解析】呼吸作用进行时人体吸收掉一部分氧气呼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同时随气体排泄出一定量的水蒸气,当人对着窗户上的玻璃吹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即玻璃上就会出现水雾。6.【答案】A【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焰火表演时会发生燃烧,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霓虹灯表演是在灯中充入了稀有气体,无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音乐喷泉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气球升空没有产生新物质属物理变化。7.【答案】A【解析】呼吸作用发生时人体会吸收一定量的氧气,呼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并代谢出一定量的水蒸气,所以空气中的氧气多于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少于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空气中的水蒸气少于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8.【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A.石墨棒作干电池电极,是利用了石墨能导电的物理性质;B.天然气用作燃料,是利用了天然气具有可燃性的化学性质;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能吸收大量热的物理性质;D.铜用于制造导线,是利用了铜能导电的物理性质。9.【答案】B【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A.车胎爆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高粱酿酒的过程中,生成了酒精这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玻璃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汽油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10.【答案】C【解析】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打翻着火,最方便的做法就是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既能隔绝空气,又能降温。所以答案应选C。11.【答案】C【解析】A.利用电热器取暖,是电能转化为热能,物理变化;B.发电厂利用水力发电,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属于物理变化;D.利用蜡烛照明,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化学变化;C.在手电筒中使用干电池,化学能转化成电能。12.【答案】A【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A.甲烷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干冰升华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西瓜榨汁的过程中只是分离出西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酒精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13.【答案】C【解析】橡皮塞应旋进容器口;玻璃导管口附近沾水后旋进乳胶管;玻璃导管沾水后旋进橡皮塞孔中。故A、B、D的选项都正确。分液漏斗下端玻璃管也应该旋进橡皮塞,而不能压进橡皮塞孔中,以免造成玻璃仪器的破裂。所以答案应选C。14.【答案】D【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烧制陶瓷涉及到燃烧,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黑火药爆炸时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造纸术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指南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则不属于化学发明。15.【答案】C【解析】相对空气成分,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多,氧气减少。16.【答案】ABDEG【解析】根据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的安全规则分析有关的做法,找出正确的选择项。A.实验前,应预习好实验,应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须征得老师同意后再进行操作。做法正确;B.应遵守实验的安全规则,不准在实验室内嬉戏打闹、大声谈话。做法正确;C.由于有药品有毒,有的有腐蚀性,实验时不可用手接触药品,不能闻药品气味,严禁品尝药品。做法不正确;D.加热操作中,不要凑近被加热仪器直视观察,不要将试管口朝向自己或他人,做法正确;E.易燃、易爆的药品要远离火源,防止爆炸;避免将腐蚀性药品沾在衣服或皮肤上,防止被腐蚀。做法正确;F.为了防止酒精灯失火,切忌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做法不正确;G.注意安全用电和节约用水,离开实验室前,务必关闭电源和水源,做法正确。17.【答案】(1)味道(2)气味或酒精的可燃性(3)颜色【解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来鉴别。食盐有咸味,蔗糖有甜味,可利用味道这种物理性质来鉴别;酒精有特殊的香味,白醋有酸味,可利用气味这种物理性质来鉴别;也可以利用酒精的可燃性这种化学性质来鉴别;铁丝是深灰色的,铜丝是红色的,可利用颜色这种物理性质来鉴别。18.【答案】从下至上,从左到右【解析】组装一套实验装置,仪器装配的顺序是按照从下至上,从左到右的顺序。19.【答案】A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B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解析】A可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以进行对比实验。B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时,由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较多,所以玻璃片会出现水雾,而另一片上不出现。20.【答案】(1)氮气(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明确实验设计的内容。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又不参与呼吸作用,因此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较多的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