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吉林省延边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吉林省延边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吉林省延边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吉林省延边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延边州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高一语文本试卷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做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6.本试卷共四大题17小题,共8页,总分12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古人朴素的生态道德观。到夏朝时,就有了“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道德倡导。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大文明形态: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今天正在向第四文明形态过渡,即生态文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只是自然的一员,规律只能认识,不能违背。由此,国家出台了严厉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追究终身责任,筑起一道壁垒森严的屏障。制度是写在纸上的硬措施,道德则是刻在心中的软约束。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工业文明理念仍然广为流传的背景下,仅靠法律和制度的硬约束,缺乏“发乎情止乎礼”的道德修养,是很难建成生态文明社会的。因此,培养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激发社会成员对自然的热爱、尊重和感恩是当务之急。(摘编自刘奇《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材料二:针对如何认识我国各地域传统民俗现象、传统生态民俗,《中国环境报》专访中国生态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陈红兵。《中国环境报》:某些地区的人们嗜吃野味,说这是当地的传统民俗。请问传统民俗要背这个“锅”吗?陈红兵:对于有些人将吃野味归因于传统民俗的说法,要提高警惕,以免其混淆视听。诚然,传统上,我国某些地区有嗜吃野生动物的不良风俗,比如广州人食性较杂,除了吃猪、牛、羊、鸡、鸭、鹅、鱼、虾等,还喜欢吃蛇、鼠、龟、猴等。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民俗中又存在众多饮食相关的禁忌,对于我们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如山东民间有蛇、黄鼠狼、狐狸报复心强的说法,提醒人们不要随意伤害这些动物。各民族民间故事中均有对待动植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内容,教育人们善待动植物。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民俗观念中存在的不适应当代社会的迷信成分,也给了我们很多借鉴反思:一是禁忌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民众千百年来的生存经验和智慧,有利于我们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保护人自身可持续发展;二是民俗中迷信的说法虽不可取,但是它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对其他生命的敬畏之情。我觉得这种敬畏之情在今天依然需要。《中国环境报》:传统生态民俗在传统社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发挥巨大作用。但是,也有人强调,在现代社会,传统生态民俗缺失了保持生命力的土壤。对此,您怎么看?我们今天关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何在?陈红兵:大体而言,传统生态民俗就是传统民俗中体现的生态观念、生态环保实践及方式。传统生态民俗在传统社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本身产生于民间,是民众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是适应民众思想情感形成的,有自身一整套传承、发挥作用的方式,因此能够有效地熏陶民众爱护自然、关爱生命的思想情感,规约民众的生态环保行为。至于今天关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何在,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只要农业生产还存在,传统生态民俗的许多方面就依然还具有价值,还应当发挥作用。实际上,也正是当代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使我们重新反思、认识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摘编自王琳琳《生态民俗的宝贵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朴素的生态道德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道德倡导。B.人类社会正在向生态文明形态过渡,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不能违背规律。C.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的综合素质以及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D.传统民俗观念中存在着不适应当代社会的迷信成分,这些迷信成分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仅靠法律和制度的硬约束,缺乏“发乎情止乎礼”的道德修养,是不能建成生态文明社会的。B.陈红兵以广州人喜欢吃蛇、鼠、龟、猴等为例,说明嗜吃野生动物是传统民俗中的不良风俗。C.传统生态民俗在传统社会有自身一整套传承、发挥作用的方式,它的许多方面在当代依然具有价值。D.材料二以访谈的形式探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访谈的主题鲜明集中,设计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3.我们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民俗、传统生态民俗?请根据陈红兵的谈话内容加以概括。【答案】1.B2.A3.(1)要理性看待,提高警惕,避免混淆视听,不能简单地将吃野味归因于传统民俗。(2)发挥积极作用,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自身健康,剔除其中带有迷信色彩饮食禁忌。(3)反思并认识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有利于应对当代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改造自然的道德倡导”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可知,强调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善待自然、呵护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C.“……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可知,原文说的是“衡量”,而不是“决定”。D.“这些迷信成分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错误,绝对化。根据材料“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民俗观念中存在的不适应当代社会的迷信成分,也给了我们很多借鉴反思……但是它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对其他生命的敬畏之情。我觉得这种敬畏之情在今天依然需要”可知,原文说的是“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对其他生命的敬畏之情,这种敬畏之情在今天依然需要”,并不是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是不能建成生态文明社会的”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由原文“在工业文明理念仍然广为流传的背景下,仅靠法律和制度的硬约束,缺乏‘发乎情止乎礼’的道德修养,是很难建成生态文明社会的”可知,原文说的是“很难建成生态文明社会的”,而不是“不能”。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据材料“对于有些人将吃野味归因于传统民俗的说法,要提高警惕,以免其混淆视听”可知,要理性看待,提高警惕,避免混淆视听,不能简单地将吃野味归因于传统民俗。根据材料“诚然,传统上,我国某些地区有嗜吃野生动物的不良风俗,比如广州人食性较杂,除了吃猪、牛、羊、鸡、鸭、鹅、鱼、虾等,还喜欢吃蛇、鼠、龟、猴等。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民俗中又存在众多饮食相关的禁忌,对于我们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可知,发挥积极作用,维护动物多样性,保护自身健康,剔除其中带有迷信色彩的饮食禁忌。根据材料“只要农业生产还存在,传统生态民俗的许多方面就依然还具有价值,还应当发挥作用。实际上,也正是当代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使我们重新反思、认识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可知,反思并认识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有利于应对当代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高的白杨树茹志鹃天没黑净,上弦月便已挂在东山顶上。我紧了紧肩上的医药包,更加紧了步子。红山人民公社的所在地张家冲,还有四五里路呢!张家冲我没来过,但它在我的感觉上却十分熟悉。早在一九四七年,我们和敌人“摆龙灯”的时候,曾经在张家冲拉过锯。那时候,敌人刚从张家冲退出不久,整个村,就像死了一样,没有人声,连狗叫的声音也没有。大姐和我靠着一棵树坐着休息,不远处好像有一条溪水,在哗哗地响,头上的树枝发出“沙——沙——”的声音。我们谁也没有说话,只有骡子的嚼口,偶尔弄出一声叮当。休息完毕,大姐拉我走的时候,长长地透了口气,轻轻地说:“毁了,全毁了吧!”我不知她是在发恨还是感慨……这事后,我才知道大姐原是张家冲人,名字叫张爱珍。我参加部队,到医院来当小鬼护理员时,她就是院里一个普通的护理员。其实,大姐和我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我怎么也忘不了她,特别是她最后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谜。这是我来医院工作的第二年春天,有一次大姐带了几副担架,送伤员到后方去。不料中途竟与敌人遭遇上了。后来据跑出来的民工和伤员说,发生情况时,大家正在一条田埂上走,四面不靠村子,庄稼也不是长得旺盛的时候,根本没地方隐蔽。大姐抽出两个手榴弹,掩护担架撤退。幸亏这夜伸手不见五指,担架就横插到山沟里,当担架刚爬到半山上,就听见那里响起了手榴弹声音,成串的枪声。一会儿,手榴弹声音没有了,枪声也沉寂了。第二天,派去找大姐的尸体的,只找到了两只手榴弹的线圈,和许多敌人的钢盔、水壶及子弹壳,大姐是牺牲了还是失踪了,这成了一个谜。天黑了,我到了大姐的家乡。看到了大姐今天的故乡:白色的小气象台,电灯,还有未完工的大礼堂。月亮很亮,把屋前两棵高高的白杨树,映照得越发巍峨挺拔。我想,明天一定要打听到大姐的下落。我回到屋里躺下不久,就听得砰的一声,有人撞开门跳进来,猛扑到我床前,拉着我的手说道:“你是城里来的医生吧!”我没来得及回答,对方又说道:“哎呀!医生,我盼了你整整两天了。”这个人说话的时候,我才算看清了她。这是一个年轻姑娘,顶多十七八岁,面色黝黑,两颊圆鼓鼓的黑里透红。“你生病了吗?”我急切地问道。她听我一说,长叹了一声说:“唉!我还不知道生病是个啥滋味呢!是兔子病了。”“兔子病了?”“是啊!我头天晚上去,还是好好的,第二天去,就看见两只毛兔打喷嚏,流鼻涕。到了中午,两只‘青紫蓝’也传染上了,也不想吃食了。”她脸带愁容地说着,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我只得把我不会给兔子看病的道理,向她说了一番。她听了没做声,两颗黑豆似的眼睛盯着煤油灯。半天,突然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道:“病一定会治好。”说着一把将我拖了起来,要我去看看。这里可真正是一个兔王国,月光下,我看见一大片空场地,场地的那边是一个高坡,高坡边可能有一条溪水,风停歇的时候,听得见潺潺的流水声。白杨树在沙沙地响,猛然间,我记起了什么。那小姑娘依旧热情地在说话,“生产队好不容易批准我养兔子……”可我脑子里现在想的是另一回事——……大姐拉我靠树坐下休息,有流水声,间或有马嚼叮当。难道我和大姐就在这里休息的?那夜,我随口问道:“大姐,你有没有什么心愿?”“我么?”她想了想说道,“有,我有一个很大的理想。我巴望革命早早成功,像你这样想做护士的就当护士,想唱歌的,就痛痛快快唱歌。”……“你知道这里有一个叫张爱珍的人吗?”大概我问得突然,小姑娘呆了呆说:“我,我就是张爱珍呀!”“啊!”我望着她两颗黑豆似的眼睛正惊愕地盯着我。我摇了摇头,心里有些激动。小姑娘见我摇头,眼珠一转,拍手说道:“哦!我知道了。你一定是找南窑头那个张爱珍吧!高个子,党员,小麦丰产模范,对不对?”“她有多大年纪?”我心又乱跳起来了。“她属兔的,比我大三岁。”啊!不,我要找的张爱珍不是年轻的丰产模范,也不是向往一辈子养兔子的小姑娘。我找的是大姐,是那微微驼背、苍老而又粗壮的大姐。大姐和这些充满幻想、生气蓬勃的年轻姑娘有多么不同啊!然而,她们却又是这么奇怪地统一在一起。祝福你,年轻的张爱珍,幸福的姑娘。一九五九年二月(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将故事设定在战争年代,写了张爱珍大姐的战斗故事,作者没有交代大姐是否牺牲,巧设悬念,也为后文“我”寻找大姐做铺垫。B.文中对养兔子的张爱珍着墨较多,主要通过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细节刻画出小姑娘的天真淳朴。C.月夜下的溪水声在作品中多次出现,既烘托出宁静的氛围,也自然地传达出特定情境下人物的心情。D.白杨树高大巍峨,挺拔茁壮,充满生命的力量,文章以“高高的白杨树”为题,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张爱珍们的赞美。5.在茹志鹃的笔下,“经历血与火考验的英雄”被替换为小人物。文中三个张爱珍是不同时代下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共性的小人物,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4.B5.个性:①护理员张爱珍大姐为了掩护伤员而牺牲,英勇无畏、不怕牺牲,有对革命成功及未来美好生活充满无限期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她是战争年代的革命者;②养兔子的小爱珍朴实热情,勤劳能干;小麦丰产模范张爱珍是在为社会主义建设辛勤劳动,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她们是充满幻想、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共性: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虽然是一群小人物,却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实现着各自的价值。【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主要通过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细节刻画出小姑娘的天真淳朴”错误,文中没有心理描写。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个性:“有一次大姐带了几副担架,送伤员到后方去。不料中途竟与敌人遭遇上了。”“大姐抽出两个手榴弹,掩护担架撤退”,大姐送伤员到后方的中途与敌人相遇,她拿两个手榴弹掩护担架撤退,“派去找大姐的尸体的,只找到了两只手榴弹的线圈,和许多敌人的钢盔、水壶及子弹壳”,护理员张爱珍大姐为了掩护伤员而牺牲,英勇无畏、不怕牺牲,有对革命成功及未来美好生活充满无限期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她是战争年代的革命者;“哎呀!医生,我盼了你整整两天了。”“唉!我还不知道生病是个啥滋味呢!是兔子病了。”“说着一把将我拖了起来,要我去看看”,盼望着我到来,跟我诉说她养的兔子生病了,要我去给兔子看病,可见养兔子的小爱珍朴实热情;“这里可真正是一个兔王国”“生产队好不容易批准我养兔子……”,小姑娘能让生产队批准她养兔子,并把兔子养成兔王国,可见她勤劳能干;“你一定是找南窑头那个张爱珍吧!高个子,党员,小麦丰产模范,对不对”,南窑头那个张爱珍是小麦丰产模范,是在为社会主义建设辛勤劳动,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大姐和这些充满幻想、生气蓬勃的年轻姑娘有多么不同啊”,她们是充满幻想、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共性: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战争年代为掩护伤员牺牲的大姐“张爱珍”,她的理想是盼望革命成功,每个人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新社会的小爱珍和丰产模范张爱珍全心全意沉浸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虽然是一群小人物,却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实现着各自的价值。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崔信明,青州益都人也。信明以五月五日日正中时生,有异雀数头,身形甚小,五色毕备,集于庭树,鼓翼齐鸣,声清宛亮。隋太史令史良使至青州,遇而占之曰:“此儿必文藻焕烂声名播于天下雀形既小禄位殆不高。”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大业中为尧城令,窦建德僭号,欲引用之。信明族弟敬素为建德鸿胪卿,说信明曰:“隋主无道,天下鼎沸,衣冠礼乐,扫地无余。兄遁迹下僚,不被收用。夏王英武,有并吞天下之心,士女襁负而至者不可称数。此时不立功立事,岂是见几而作者乎?”信明曰:“昔申胥海畔渔者,尚能固其节,吾终不能屈身伪主,求斗筲之职。”遂逾城而遁,隐于太行山。贞观六年,应诏举,授兴势丞,迁秦川令,卒。信明颇蹇傲自伐,常耻学于师,自谓贤于李百药,时人多不嘉之。又矜其门族,轻侮四海士望,由是为世所讥。(节选自《旧唐书·崔信明传》)材料二:崔信明,少英敏,及长,强记,美文章。高孝基语人曰:“崔生才冠一时,但恨位不到耳。”隋大业中,为尧城令。唐贞观六年,诏即家拜兴势丞,迁秦川令。信明恃才蹇亢,常自矜其文。时有扬州录事参军荥阳郑世翼,亦骜倨忤物,遇信明于江中,谓曰:“闻君有‘枫落吴江冷’之句,仍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旧制,郑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卷于水,引舟而去,今其诗传者数篇而已。(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一》)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此儿必A文藻B焕烂C声名播于D天下E雀形F既小G禄位殆H不高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渔”,文中指的是渔人、渔夫,与《赤壁赋》中的“渔樵于江渚之上”中的“渔”意思不同。B.“迁”,调动官职,多指升官,而“左迁”指降职,如《琵琶行·并序》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C.“族”,文中是指门第、宗族,与《师说》中的“士大夫之族”中的“族”意思相同。D.“望”,文中是有名望的意思,《赤壁赋》中“七月既望”中的“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两者意思不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信明在五月五日太阳正中的时候出生,当时有几只奇异的雀,五色齐备,飞落到庭中树上,叫声清亮。B.窦建德僭称帝号,想任用崔信明,崔明信不愿屈身于伪主求个微小的官职,翻过城墙逃走,隐居在太行山。C.崔明信成年后,记忆力过人,文章华美。高孝基对他的才华与职位作的评判,与史良的看法大不相同。D.郑世翼把崔信明的诗卷扔进水里,行船扬长而离去,如今崔信明留传下来的诗仅有几篇而已。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常耻学于师,自谓贤于李百药,时人多不嘉之。(2)信明欣然多出旧制,郑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答案】6.CEG7.B8.C9.(1)(崔信明)常常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自认为超过李百药,当时世人大多不赞许他。(2)崔信明愉快地拿出很多自己过去写的诗(给他看),郑世翼没有看完就说:“亲眼见到的还不及耳朵听说的!”【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孩子将来必定文采灿烂,声名传扬于天下。但雀形较小,禄位恐怕不会高。“文藻焕烂”作“此儿”的谓语,而“声名”是下一个分句的主语,故应在“焕烂”后断开,即C处断句;“于天下”是介宾结构作状语,故要在其后断开,所以E处断句;“禄位”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G处断句。故选CEG。【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意思相同,两个“渔”都是动词,“打鱼”的意思。句意:从前申胥是海边的打渔的人。/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B.正确。C.错误。意思不同,“士大夫之族”中的“族”译为“类”。句意:又夸耀自家门第。/士大夫这类人。D.“‘七月既望’中的‘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错误,“七月既望”中的“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句意:轻慢欺侮天下士人望族。/七月十六日。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与史良的看法大不相同”错误。高孝基与史良的看法基本相同,都认为他才华为时人之冠,只可惜他的地位未能与其才华相称。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耻”,以……为耻;“贤”,超过、胜过;“嘉”,赞许。(2)“欣然”,愉快地、高兴地(样子);“旧制”,昔日(过去)的诗作;“不逮”,不如、不及、比不上。参考译文:材料一:崔信明,是青州益都县人。崔信明生在五月五日太阳正中的时候,有几只奇异的雀,身形很小,五色齐备,飞落到庭中树上,拍着翅膀一齐鸣叫,声音清亮。隋太史令史良出使到青州,遇到此事后卜算道:“这孩子将来必定文采灿烂,声名传扬于天下。但雀形较小,禄位恐怕不会高。”到长大后,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大业年间任尧城县令,窦建德僭称帝号,想要任用他。崔信明的族弟崔敬素任窦建德的鸿胪卿,劝崔信明说:“隋主无道,天下纷扰动乱,官服等级、礼仪规范,丧失无存。兄长身居小官,不被重用。如今夏王英武,有并吞天下的雄心,百姓拖儿带女前来投奔的不计其数。你这时还不想建立功业成就大事,难道能说是见机行事吗?”崔信明说:“从前申胥是海边的打渔的人,还能保守节操,我终究不能屈身于伪主,来求个微小的官职。”就翻过城墙逃走,隐居在太行山。贞观六年,出山参加诏举,被授任兴势县丞,升任秦川县令,去世。崔信明很是骄傲自负,常常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自认为超过李百药,当时世人大多不赞许他。又夸耀自家门第,轻慢欺侮天下士人望族,因此被世人讥刺。(节选自《旧唐书·崔信明传》)材料二:崔信明,自幼聪敏超群,成年以后,记忆力过人,文章华美。高孝基曾对人说:“崔信明的才华为时人之冠,只可惜他的地位未能与其才华相称。”隋朝大业年间,崔信明任尧城县令。唐朝贞观六年,皇上下诏到崔信明家,任命他为兴势县丞,后升任秦川县令。崔信明依仗自己的才华,为人耿直高傲,常对别人自夸诗文。当时有一位扬州录事参军荥阳人郑世翼,也是个高傲而不合群的人物,他与崔信明在江上相遇,对崔信明说:“听说您的诗中有‘枫落吴江冷’的妙句,我还想看看您其他的诗。”崔信明愉快地拿出很多自己过去写的诗(给他看),郑世翼没有看完就说:“亲眼见到的还不及耳朵听说的!”(郑世翼)竟把诗卷扔进水里,行船扬长而离开,如今崔信明留传下来的诗仅有几篇而已。(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复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B.《芣苢》一诗中“采采”是采了又采的意思,“采采芣苢”是对劳动对象状貌的歌咏,饱含着劳动者愉快的心情。C.《乡村四月》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D.《乡村四月》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11.以上两首诗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用词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0.B11.(1)《芣苢》动词使用精妙:以“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变化的动词,细腻地描绘出从采获到收盛的劳动过程,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的欢快的心情。(2)《乡村四月》描写色彩的词语和副词使用精妙:诗歌前两句中的“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从视觉角度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后两句中“才”“又”副词连用,不言“忙”而“忙”意自见,与“闲人少”相呼应,勾画出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芣苢》一诗中‘采采’是采了又采的意思”错误,“采采”原文释义为“茂盛的样子”。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诗歌炼字的能力。《芣苢》动词使用精妙: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乡村四月》描写色彩的词语和副词使用精妙: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从视觉角度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才”“又”副词连用,不言“忙”而“忙”意自见,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曹操的英雄形象历来备受文人喜爱,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曹操把酒临风、举矛吟诗的潇洒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4)古典诗歌中“猿”的意象具有多重文化意义,或代表愁苦哀怨之情,或代表愉悦快慰之情,因诗人当时处境不同而不同。请写出运用了这一意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无边落木萧萧下②.周公吐哺③.(故)不积跬步④.无以至千里⑤.酾酒临江⑥.横槊赋诗⑦.谢公宿处今尚在⑧.渌水荡漾清猿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萧”“哺”“跬”“酾”“槊”“漾”“渚”。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有网友发现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而非语文课本上熟悉的“渺沧海之一粟”。有人考证是后人抄写时出现笔误,才把“浮”写成了“沧”。要不要把大家①的“沧海一粟”改为耳目一新的“浮海一粟”?引发热议。实际上,经典文本,在流传中出现错误,甚至以讹传讹,乃至最后“将错就错”,并不鲜见。根据汉语词典,成语“愚不可及”最早出自《论语》,原指大智若愚,为常人所不及,是褒义词,而今用来形容极端愚蠢,是完全的贬义词。这类“反转”“误读”,已经成为历史进程的一部分,甚至属于文化传承的一种现象,已难言对错。对专业研究和语文课本来说,确应搞清②,正本清源;而对大众来说,却也未必要③,争得“脸红脖子粗”。传统文化要素的讨论与辨析,不仅是关注符号层面,而是要深入文化的肌理,透过其形式和表达背后的精神与内质。1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将正确的句子写出来。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3.①耳熟能详(或谙熟于心、耳闻则诵)②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滥觞所出、木本水源)③锱铢必较(斤斤计较、唇枪舌剑、针锋相对)14.对传统文化要素的讨论与辨析,不是仅关注符号层面,而是要深入文化的肌理,透过其形式和表达挖掘背后的精神与内质。(或对传统文化要素的讨论与辨析,不仅关注符号层面,而且要深入文化的肌理,透过其形式和表达挖掘背后的精神与内质。)【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结合前文“语文课本上熟悉的……”,语境为大家记得特别清楚,特别熟悉,可填“耳熟能详/谙熟于心/耳闻则诵”。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谙熟于心:形容对某种事物非常熟悉、精通,并且这种熟悉和精通已经深入人心。耳闻则诵:听过就能背出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记忆力非常强。②处,结合前文“经典文本,在流传中出现错误,甚至以讹传讹,乃至最后‘将错就错’,并不鲜见”,语境告诉我们要搞清事物的来历或源头,可填“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滥觞所出/木本水源”。来龙去脉: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前因后果:意思是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滥觞所出:本谓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后比喻事物的起源和发端。木本水源:意思是指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③处,语境是说虽然要搞清楚事物的前因后果,但也不必要激烈争论、较真,不能什么都计较,可填“锱铢必较/斤斤计较/唇枪舌剑/针锋相对”。锱铢必较:本义是一分一厘也一定要计较,用来形容斤斤计较,十分吝啬。斤斤计较:意思是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唇枪舌剑:意思是舌如剑,唇像枪。形容言辞锋利,像枪剑一样。针锋相对:意思是针尖对锋芒。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错误:第一处,“传统文化”前残缺介词,可加“对”;第二处,“不仅……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可改为“不是……而是”或“不仅……而且”;第三处,残缺谓语,可在“表达”后加“挖掘”“探究”之类的动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而杜甫使诗歌成为“人歌”。李白总是往一般化、抽象化上靠,而杜甫则总往具体化、形象化上靠。读李白的诗,使我们感受到人生宇宙之中的莫大寂寞,而读杜甫诗,则使我们颇感身处人间的种种具体烦恼——②,由于是具体的苦难与不幸,相对于那种生命本质上的苦痛,它在质上还是小的。是的,李白总是大鹏一般,精神遨游天上,而杜甫则时时注目人间,他为那些声声入耳的悲声和丝丝入目的苦形所牵挂、所苦恼,忧心忡忡而又不知所措。李白总是把个人的遭际纵向地上升到人生,杜甫则又总是把一己的不幸横向地联系到社会。所以李白更像一个哲学家,杜甫则是一个政治评论家,他的诗更像是社会评论。李白是对人生感怀万端情不能已的,而杜甫则是对社会苦难愤慨不平唏嘘不已。如果要控诉这人间的罪恶,那么,李白可能是滔滔不绝的公诉人,③。他发誓他在现场,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15.下列句子中的“像”,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在表意和用法上都相同的一项是()A.像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荷塘月色》)B.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百合花》)C.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哦,香雪》)D.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我与地坛》)1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15.B16.①李白使诗歌变成“神曲”(或:李白使诗歌变成“仙歌”)②不论这烦恼有多大(或:尽管这烦恼有很多)③而杜甫则是目击证人(或而杜甫则是在场的见证人、而杜甫则是目睹事实的证人)【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表意上是“相似”“类似”的意思,用法上都表示比较。A.表意上是“比如”“例如”,用法上表示举例;B.表意上是“相似”“类似”的意思,用法上都表示比较;C.表意上是“相似”“类似”,用法上是表示比喻;D.表意上是“似乎”“仿佛”,用法上表示猜测。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内容可知,此处内容讲是李白的诗歌,并且与下句句式上构成对仗,内容上相对,而且依据后文“李白总是大鹏一般,精神遨游天上”可知,李白的诗歌是“神曲”“仙歌”,所以此处可填“李白使诗歌变成‘神曲’”或者“李白使诗歌变成‘仙歌’”。第二空,根据前面的破折号,此空应是对前句“烦恼”进行解释,而且依据后文“它在质上还是小的”,推断此句应填出“不论这烦恼有多大”。第三空,是对后文“他发誓他在现场,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的概括句,而且与“李白可能是滔滔不绝的公诉人”相对,所以填“而杜甫则是目击证人”或“而杜甫则是在场的见证人”“而杜甫则是目睹事实的证人”。四、写作(50分)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小到字句意象、文史典故,大到诗风流派、文化审美,都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它穿越秦砖汉瓦、唐风宋骨,从涓涓细流汇成浩大江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你对古诗词在当下的意义有什么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我们今天为何要读诗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诗词是我国古代人们抒发内心感情的方式,它能让我们了解古人,感受他的内心,更好的了解历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的发言主题是《我们今天为何要读诗》。我一向觉得,生在这个时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