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分析 社会学管理专业_第1页
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分析 社会学管理专业_第2页
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分析 社会学管理专业_第3页
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分析 社会学管理专业_第4页
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分析 社会学管理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第一章前言 3第二章理论框架 5第一节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5一、物质主义 5二、环境关心 6三、环境行为 6第二节VBN理论 7第三章数据来源与方法 9第一节数据来源 9第二节概念测量 9一、物质主义价值观 9二、环境关心 10三、环境行为 10第四章研究结果 11第一节因子分析结果 11一、物质主义价值观 11二、环境行为 12第二节描述性分析 13第三节相关分析 14第四节环境关心及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 15第五章结论与讨论 19参考文献 22致谢 25摘要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不仅早已在西方社会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大部分人的物质生活渐趋富足,一种以消费主义为特定表现形式的价值观正在我国逐渐发酵,与此同时,现代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本文从人们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和环境关心等心理层面出发,运用Stern提出的“价值-意识-规范”即VBN理论,借助环境关心/意识作为中介变量,提出假设并利用实证数据进行验证,旨在挖掘物质主义价值观同大学生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物质主义价值观和环境行为都并非一维变量,通过因子分析,前者分为“渴望获得财物”及“通过财物获得幸福”两个维度,后者分为“物尽其用行为”、“环保购买行为”、“能源浪费行为”、“存放回收行为”四个维度;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环境关心产生显著影响,但两个因子的影响方向并不相同;环境关心对除“能源浪费行为”的其余三种环境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物质主义价值观中的“渴望获得财物”因子通过减弱环境关心意识对环境行为产生负向影响,或者直接对环境行为产生消极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具体分析。关键词:物质主义价值观,大学生环境行为,环境关心AbstractCurrently,underthebackgroundofglobalization,thewayofindustrializationandmodernizationinpeople’sdailylifenotonlyhaslongbeendominantinthewesternsociety,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ourcountry'seconomy,mostpeople'smateriallifebecomericher,akindofvaluewhichtakesconsumerismasaspecificmanifestationisbrewinginChina.Atthesametime,theenvironmentalproblemsbroughtbymodernindustrializationcannotbeignored.Inthispaper,wewillfromthepsychologicalaspectsofpeople'smaterialisticvaluesandenvironmentalconcerns,usingVBNtheorybySternandenvironmentalconcerns/awarenessasamediationvariable,puttingforwardthehypothesisandverifythembyempiricaldata.Ourgoalis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materialisticvaluesandenvironmentalbehaviorsofuniversitystudents.Theresearchindicates:byfactoranalysis,Materialisticvalueshavetwodimensions:desireforwealthandpursuehappinessthroughwealth;environmentalbehaviorshavefourdimensions:makethebestuseofeverything,greenpurchasing,energywaste,saveandrecycle.Materialisticvalueshaveasignificantimpactonenvironmentalconcerns,butthetwodimensionshaveadifferentinfluenceorientation;environmentalconcernshaveasignificantpositiveinfluenceonthethreeenvironmentalbehaviorsexceptenergywaste.“desireforwealth”ofmaterialisticvaluescaninfluencetheenvironmentalbehaviorsthroughenvironmentalconcerns,oritcanhaveasignificantnegativeinfluenceonfourbehaviorsdirectly,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shouldbeanalyzedindetailsunderdifferentbackground.Keywords:materialisticvalues,environmentalbehaviors,environmentalconcerns第一章前言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物欲社会极速膨胀,消费行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消遣或者说是从众行为,服务产业的触角遍布大街小巷,行业交易量呈指数倍增长,工厂的流水线生产物质产品,生活的物质化成为现代化曙光下的工业社会呈现出的普遍景象,另一方面,在环境主义背景下,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在消费行为中更多加入环境友好的因素,但对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人们显然没有对此做出更多的思考。在国外,大部分研究都在环境主义背景下提出物质主义中心/消费问题,但他们多从消费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后果如环境污染,浪费等方面着手,而非从引导人们消费的价值观,态度等心理层面入手。而在国内,对物质主义与环境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大部分学者从心理学领域探究物质主义与个人幸福感,自尊感等的关系,无一是与环境社会学相关,同时,与环境行为相关的文献也多以环境意识,环境关心为出发点,因此,研究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在理论上将它们相互连结,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还可以在实际层面用科学严谨的分析结果告知人们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秉承物质主义价值观念的人越多或者个体越是具备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倾向,就越有可能做出对环境保护不利的行为,由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个人层面对环境行为的提高提出建议:适当改变“物质生活十分重要”的这一观念,提升环境关心意识,尝试在自己的消费类型中购买更多的环境友好类产品,也可以在社会层面对政府政策提供一定导向:在公共政策中彰显更多的环境关怀,提倡各种节俭及回收行为,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媒体舆论,具体事例来引导并重塑人们的消费价值观。从前期所进行的文献整理和回顾来看,虽然在2000年以来我国的环境社会学及其相关研究进入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也涌现出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既有的研究多流于现状,理论研究欠缺,多以微观的实证调查为主。当前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企业或者城市/农村居民作为研究主体,对他们的环境行为,环境意识,环境行为影响因素进行描述分析,通过定量统计方法研究某一特定地区或对象的环境行为特征并做出解释,缺乏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提出与阐释,且这些研究也较少注意到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环境行为之间的联系,环境关心和环境意识通常被拿来作为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纳入定量研究,人们的环境关心或者环境意识受何因素影响,又怎样受到影响则很少在国内相关研究中被提及,而在理论成果方面,至今为止,西方国家有关环境行为,环境意识与环境关心等概念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已经颇为丰富,在各种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之中,比较著名的有计划行为论,ABC理论,VBN理论等等,VBN理论通过价值观,信念和规范三种变量之间的作用来解释环境行为的形成,这也是环境行为的研究中首次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来对环境行为做出解释,为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同时也是本次研究所依据的重要理论。事实上,价值观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倾向,它先于个体的意识和态度,影响着个体的具体环境意识,从这一层面上说,通过已经成熟的国外理论,借助环境关心为中介变量去研究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环境行为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弥补相关领域研究的学科空白,为VBN理论提供一定的实证数据支持,还可以为环境行为的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既有理论必要性,也兼具理论研究价值。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和理论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大学生环境意识问卷,对苏州大学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行为等相关变量的回答情况进行统计,同时以Stern的VBN理论为支持,检验大学生环境行为和与其相应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倾向性之间的联系,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的阐释,提出总结与思考,以期为当前有关领域的学术空白和在实践层面对环境保护行为的促进提供新的视角与空间。第二章理论框架第一节相关核心概念界定一、物质主义综合已有对物质主义进行研究的文献,本文大致总结出对物质主义进行概念界定时的三种取向,Belk将物质主义与个体的内在特质联系起来,并从四种维度对物质主义进行测量,认为这四个维度所反映的个人心理状况就叫做物质主义[36]。Richins和Dawson则提出物质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物质财富重要性的价值观[37]。Inglehart也曾提出了一个经典描述:他将关注经济增长和物质安全的价值观称为物质主义[38],他的物质主义及后物质主义学说对学界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总的来说,从价值观取向来定义物质主义在大部分文献中占据主要地位,多数研究在对物质主义进行定义时均采取Richins和Dawson的界定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也试图对物质主义做出了自己的定义,但对其的描述都离不开物质财产,世俗生活,财富等关键词。本研究对物质主义作如下定义:物质主义就是一种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重视钱财的获取和享受并以此来定义成功的价值观。同时,关于物质主义价值观该如何测量,Richins和Dawson在1992年为此编制了著名的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MVS),通过18个项目将物质主义区分为三个维度:“追求成功”“追求幸福”和“以物质为中心”[37],经多次测量和研究,该量表也被证明具有较高信度而被学界所广泛接受,近年来,他们针对在一些研究中量表信度不佳的问题对其做出了修改,删除了三个项目,形成了15个项目的新的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此外,Belk也针对自身提出的物质主义定义提出了对它的测量方式,其物质主义量表共有21个项目,包括嫉妒,小气,占有,保存四个维度[36],但因在诸多研究中被证明信效度较低而未获得广泛承认。而当物质主义在中国本土情境下进行使用时,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根据研究的具体对象或情境对使用较为广泛的MVS量表进行了调整与修改。李静和郭永玉于2009年以44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重新考察MVS量表的信度指标,并认为删除原量表基础上的5个项目后,修订版的中文量表不但仍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而且也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23]。二、环境关心对环境关心的界定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说法,相对于抽象定义,更多的学者对环境关心做出的定义基于操作性的解决环境问题的立场上,认为环境关心是对环境问题关心的程度,或者是关于如何看待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又或者是将其等同于采取环境保护行为致力于改善环境[33]。在国内,大部分有关公众环境态度或理念的研究都采用“环境意识”一词,对于环境关心的测量则大都采用NEP量表,在这里,本文采用邓拉普等人2002年提出的对于环境关心的定义,即认为环境关心是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支持解决这些问题并愿意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39]。当然,笔者也曾见到有学者同时用NEP量表来测量环境意识和环境关心。在环境关心的测量方面,有学者曾经提出“生态态度与知识量表”,“环境关心量表”等等,可以说对环境关心的测量历经多年研究,学界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量表,其中最广为采用的就是邓拉普等人于1978年提出并在之后进行修订的“新生态范式量表”,简称NEP量表[40],它已经成为环境关心最重要的测量工具之一,它由15个项目组成,是拥有五个维度的多维量表:自然平衡;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例外主义;生态环境危机;增长极限,主要测量的是公众对于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而在将NEP量表引入中国的过程中,洪大用教授在2006年通过对NEP量表在中国语境下应用的信效度分析结果,建议将NEP量表的15个项目进行删除,使用剩余的十项作为单一维度,来考察调查对象的环境关心程度[33]。三、环境行为如同环境社会学的发展脉络,环境行为在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时,对它的定义仍然是最先由西方社会学家们提出并完善,其中,以Hines为代表的一派提出了“负责任的环境行为”,认为环境行为与个人责任感有关,体现个人的价值观念,采取环境行为的目的是解决环境问题。[13];Stern提出了“具有环境意义的行为”,并从行为的“影响”和“意向”对其进行分别定义,其中,影响导向的定义强调人的行为对环境产生何种影响,而意向导向的定义强调行动者是否具有环保的动机[41]。在国内,也有学者尝试对环境行为做出定义,王芳认为环境行为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指向人类行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第二层指向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它既包括行为主体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包括行为主体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后产生行为的环境影响[29]。在这里,本文综合以上数种定义认为它的内涵是“受个人价值观,环境信念的驱使,在日常生活中以改善环境状况,提升环境质量为目的的一系列正向行为。”值得强调的是,这个概念并非一维,也不能完全独立于其他变量。其次,环境行为作为量表并不是单一维度,使用较为广泛的环境行为的分类是Stern于2000年提出的将环境行为分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个维度[41],它们分别对环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与Stern不同,Dietz在1998年提出的关于环境行为的划分是三维的,分别是消费行为,环境公民权以及政策支持,我国学者对环境行为进行研究时,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生产型/生活型环境行为、日常型/参与型环境行为、个体型/群体型/组织型环境行为等等[13]。第二节VBN理论在前言中已经大致介绍过,在环境行为的理论研究框架中,影响较大的有计划行为理论,人的环境素养模式,ABC理论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等等,在本文中,主要运用的理论是Stern的价值—信念—规范(VBN)理论[41],这一理论是有关环境行为的几大理论研究框架之中唯一将价值观这一变量纳入分析模型之中的,它从较为一般性的价值观出发,逐渐将变量延伸至环境意识,环境关心等社会心理变量,激活个人规范,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环境责任感,最后指引着人们采取与其内心观念相对应的环境行为。在对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环境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中,由于很多原因,研究可能产生前后矛盾的成果,其中一个就是环境测量的特异性问题。Ajzen和Fishbein认为应该在同一提取水平上测量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在环境学领域内,测量的特异性问题减弱了不同的环境概念与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AlwittandPitts,1996;FranssonandGarling,1999)这个方法论问题使得我们在测量物质主义与环境行为之间关系时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扰。将物质主义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对其进行的直接评估与很具体的环境行为置于同一个水平,就有可能不会产生一致的研究结果,因为他们的提取水平完全不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的假设模型设置了从高到低的多重提取等级。就像Stern在模型中所提出的那样,这个因果链从最抽象的等级开始,以具体化的行为而结束。(1995)他们在模型中建议以价值观等级开始,逐渐延伸到普遍信念,具体化信念和环境关心,最后以环境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束。因此,这个分层体系的逻辑实际上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展开,也是这篇文章所遵循的理论脉络。因此,基于Stern提出的VBN理论,为了避免在测量中由于变量的提取水平不一致而出现的方法论问题,文章所采用的环境行为测量模型采取分层检验的方法,整个因果链经物质主义价值观出发,继而以环境关心为中介,最后以最为具体的环境行为结束,从抽象到具体逐层下降进行分级,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因为变量提取的特异性问题而造成的相关性弱化。此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VBN理论中,Stern将环境价值观划分为利己价值观,利他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41],第一种价值观有可能导致对环境的破坏行为,而后两种价值观则更有可能导致亲环境行为,值得注意的是,VBN理论所代表的三种变量正如上段所述实际上是形成了一种因果链条式的关系,这个链条中的每个变量都对下一个变量有影响,但不能因此机械的认为它对下下个变量就没有影响。Kilbourne和Pickett曾在一篇文献中对这种关系做出了具体的阐述和试验且最终证明了它的科学性[24]。在这一理论模型中,可以从中解读出的另一层意思是,价值观作为一种本源性的,一般性的变量,在这个模型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可以说,人们对待生态环境问题的态度和行为都基于人们的普遍价值观,虽然Stern已经对环境价值观做了分类,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并不是一定要严格基于这三类价值观来考察他们对后两类变量的影响,依据实际情况,环境价值观也应当有更加灵活的分类方法和相关类型。之于本研究,VBN理论既可以成为研究所依托的理论支撑,也可以借助它解释之后的定量分析结果,以使研究能够在理论层面上得出一些结论,同时又能够以理论为依据反视整个分析过程,吸收经验,检思不足。根据以上分析,本文针对研究主题提出如下研究假设:(1)为了验证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中介变量环境关心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一个人的物质主义价值观越强,环境关心意识就越弱。(2)为了验证中介变量与环境行为的关系,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一个人的环境关心意识越强,他就越倾向于采取环境行为。第三章数据来源与方法第一节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发放“大学生环境意识与行为问卷”所收集的全部数据。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苏州大学的在校学生发放问卷,考虑到问卷发放的可操作性和待研究群体的特殊性,本次问卷发放范围较为广泛且覆盖的人群层面也比较均衡,既有文史社哲类人文学科,也有理工商医类自然学科,为之后的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共收集问卷485份,其中无效问卷或雷同问卷24份,有效问卷共461份,回收率为95.05%。其中理工医科所占比例为36.9%,人文社会科学所占比例63.1%,受专业影响,男女比例分别为32.1%和67.9%;共有89.6%的对象处于大一和大二,大三及大四等高年级的调查对象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比例;户口状态则呈现均分现象,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所占比例分别为55.7%和43.4%,还有少数其他的户口状态,在此不再讨论;调查对象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总体来说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初中,高中这两个阶段的频数之和明显高于其余水平,超过总体的50%。本次研究将主要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依靠所收集的问卷结果来获取调查研究所需的诸项信息,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清洗之后,将会选取其中的三个量表——环境行为量表、NEP量表与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通过环境关心这一中介变量进一步对物质主义价值观同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期望获得一定的数据支持,从而做出理论阐释。第二节概念测量一、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前述相关概念界定中,我们已经知道对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测量已经有了较为权威且已被学者们广泛使用的量表,即Richins和Dawson编制的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MVS)[37],本文采用的是这一量表的简化版本,共有九个项目,分为两个维度,具体的因子分析结果将在下文予以呈现。二、环境关心与对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测量类似,环境关心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量表,在对环境关心的诸多测量方式中,本文所采用的是洪大用教授2006年提出的适用于中国的改良量表[33],在邓拉普原有量表的基础上删除了2,4,6,12,14项,使用剩余的十项作为单一维度,将各项所得分数进行加总之后形成环境关心变量,来考察调查对象的环境关心程度。在量表的剩余十项当中,1、3、5、7、9、11、13、15是正向问题,8和10两项是负向问题,因此,为了方便加总,对8、10两项进行了重新编码,改变其方向使其与其他项保持一致。三、环境行为本文中,对环境行为变量的测量并没有遵循stern所提出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经典划分,也没有完全参照后来的学者在研究中又提出的不同划分方式,而是根据量表的实际情况,依据因子分析结果,参考并借鉴了以往研究中对环境行为进行划分时的一些说法,形成了新的分类,本文中对环境行为的测量将分为四个维度,将每个维度所对应的测量项目相加,形成四个新的子环境行为变量,进而针对不同的环境行为具体分析。第四章研究结果第一节因子分析结果一、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本研究中,采取的是简化之后的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由原量表的15个项目变成了9个项目,因此对这一量表在本研究的应用,仍要以因子分析结果为主要参考。此量表由9个选项组成,并从1—7分别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第四项的答案方向所代表的含义是与其他各项相反的,因此对此项进行了重新编码使其和其他项目具有同样的方向。总量表的分值区间为7-49。首先,采取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该变量所有指标进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这12个指标的KMO值为0.828,Bartlett球状检验的卡方值为1386.40,在p<0.05水平上显著,表明这一变量操作化之后所有指标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大于其偏相关系数平方和,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经spss信度检验,本次研究所采用的量表Cronbach'sAlpha系数为0.829,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利用spss19.0对物质主义价值观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下:表1: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因子分析成分表因子1因子21.我羡慕那些住豪宅,开名车,穿名牌的人0.7550.3792.我拥有的物质财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我的成功0.6420.3193.我喜欢拥有那些引人注目的东西0.7410.2654.在物质生活方面,我试图保持简单朴素0.656-0.1225.购物能给我带来许多快乐0.0690.7116.我喜欢我的生活中有许多奢侈品0.5900.4687.拥有一些现在没有的财物,我会生活的更美好0.3180.6958.如果能买的起更多的东西,我会更加幸福0.3280.7279.我有时候会因为买不起想要的物品而非常烦恼0.0740.622由上表,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物质主义价值观变量在进行进一步的因子拆分时,可以提取出两个成份,1、2、3、4、6项可以组成一个第一个因子,在此文中笔者将其命名为“渴望获得财物”,5、7、8、9项则组成第二个因子,将其命名为“通过财物获得幸福”,由此,本研究中对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测量得以完成。二、环境行为环境行为变量也即本文的因变量,由12个选项组成环境行为量表,从废物利用,购物行为,交通方式等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环境行为频率进行了调查,除第9,10两项的答案方向与其余各项相反外,其余各项方向一致,为了方便分析,在spss中将两个反向项目进行了重新的编码处理,这样,整个量表中从1到7代表的频率从“从不”到“一直”,得分在7-49之间。刚刚已经提到,环境行为变量不是一个一维变量,本次研究所使用的环境行为量表中的12个指标也不能简单的划分为私人和公共领域两种类别,在具体研究中仍然要用实证的方法对这12个指标进行检验,以使变量的操作化更加准确,为后文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利用因子分析对该变量的所有指标进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这12个指标的KMO值为0.818,Bartlett球状检验的卡方值为1055.6,在p<0.05水平上显著,表明环境行为这一变量操作化之后所有指标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大于其偏相关系数平方和,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经spss信度检验,本次研究所采用的环境行为量表Cronbach'sAlpha系数为0.749,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利用spss19.0对环境行为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下:表2:环境行为的因子分析成分表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1.再利用纸张没有使用的一面0.1250.7000.1120.1942.保留购物袋,当垃圾袋或手提袋携带东西0.3830.730-0.030-0.0113.保留瓶,罐,盒子等容器储存东西0.6180.4270.036-0.0254.将瓶,罐或报纸进行分类以方便回收0.7920.1370.144-0.0425.将瓶,罐或报纸卖给回收站,投放至垃圾桶0.730-0.0210.0550.0406.鼓励朋友们分类回收空置不用的物品0.656-0.0860.4400.0887.尽量购买家庭装或大包装商品0.2950.2460.630-0.0028.购买包装上具有环保标识的产品0.1820.1400.7090.0439.购买外卖盒饭-0.049-0.0310.2440.84810.出行打车或开车,而不是步行,骑车0.1490.212-0.3870.64411.再利用废水0.5230.1740.1420.06212.离开没有人的房间或教室时关灯-0.1270.6540.324-0.053由上表,可以较为明显的提取四个主因子,他们所对应的题项分别是1、2、12;6、7、8;9、10;3、4、5、6、11。根据测量的不同维度将其分别命名为物尽其用行为(1,2,12),环保购买行为(7,8),能源浪费行为(9,10)和存放回收行为(3,4,5,6,11)。由此,本研究完成了对环境行为变量的测量。第二节描述性分析本次研究共收集问卷485份,其中无效问卷或雷同问卷24份,有效问卷共461份,回收率为95.05%,其中,母亲受教育程度和物质主义价值观变量,因变量对应量表中的第三项均有一个缺失值存在,对于这些缺失值,采用的是均值替换法将其补全,以下是补全缺失值之后的样本描述型分析结果:表3:大学生环境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结果表均值标准差样本数因变量物尽其用行为17.022.99461环保购买行为8.262.36461能源浪费行为9.001.97461存放回收行为18.375.21461自变量物质主义价值观渴望获得财物17.485.58461通过财物获得幸福17.834.30461环境关心56.358.06461性别:女(男)0.680.47461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理工医科)0.630.48461年级1.730.75461户口状态1.450.52461父亲受教育程度3.790.97461母亲受教育程度3.551.04461由上表,通过观察,可以大致了解因变量及相关自变量的基本统计情况,从而更好的了解所分析数据的基本特点,对于因变量的四个因子,他们的取值区间分别是3-21(物尽其用行为),2-14(环保购买行为),2-14(能源浪费行为),5-35(存放回收行为),从均值来看,物尽其用行为得分最高,说明物尽其用行为在大学生环境行为中发生的几率较大;而环保购买行为和能源浪费行为(这里的能源浪费行为为反向变量)得分稍高于均值,说明环保购买行为可能是有时发生,而能源浪费行为则偶尔出现;最后,存放回收行为的得分低于平均值,表明调查对象并不常对用过的物品进行回收再利用。标准差方面,能源浪费行为值最小,存放回收行为值最大,表明存放回收行为的答案分布差异较大,并不是均匀分布。对物质主义价值观来说,其两个组成因子的取值区间分别为5-35(对财物的渴望),4-28(通过财物获得幸福),通过表格可以看到调查对象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倾向大致与均值持平,其中,因子1“渴望获得财物”得分低于平均值,大多研究对象对此保持中立或者稍不同意,因子2“通过财物获得幸福”得分高于平均值,大多数研究对象对此保持中立或者稍微同意。自变量环境关心的得分是56.35,其取值区间为10-70,得分远高于平均值,表明大部分研究对象的环境关心意识得分较高,他们对环境问题有较为清楚的认知,支持解决这些问题并认为应当对环保问题做出贡献。对于其他控制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上章数据来源已经做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第三节相关分析利用spss19.0对大学生环境行为及其核心影响因素做相关分析表4:大学生环境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物尽其用行为环保购买行为能源浪费行为存放回收行为渴望获得财物通过财物获得幸福环境关心物尽其用行为10.335**0.141**0.386**-0.1*-0.0730.180**环保购买行为10.0360.435**-0.141**-0.0800.169**能源浪费行为10.088-0.189**-0.095*0.027存放回收行为1-0.233**-0.212**0.141**渴望获得财物10.583**-0.110*通过财物获得幸福10.067环境关心1注:**: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通过观察上表,简单的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四个因子及核心变量之间的关系做一梳理。从表中可以看出,物尽其用行为和环境关心在0.01的水平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物质主义价值观中“渴望获得财物”因子在0.05水平上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但相关系数均不是很大。环保购买行为则与渴望获得财物和环境关心两个变量都呈现显著正相关,能源浪费行为则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两个变量都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最后是存放回收行为,由相关表格,可以看到的是存放回收行为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两个因子和环境关心总共三个核心变量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三个核心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下:渴望获得财物与环境关心之间呈现在0.05水平上呈现负相关,但相关系数较小,强度较弱,“通过财物获得幸福”则与环境关心没有关系。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四种环境行为均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有三种行为也同时与环境关心产生显著关系,核心自变量之间也可能是相互影响的,而要想进一步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做出量化的准确预测,还需要借助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继续探寻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第四节环境关心及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利用spss19.0对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果:(见表5)为了找出物质主义价值观,环境关心及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首先来观察环境关心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的模型情况,模型的R方为0.052,物质主义价值观及其他控制变量大约解释了环境关心影响因素的5%,且模型F值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印证了上述解释,进一步表明回归方程的建立对变量具有一定的解释度。此外,在环境关心的回归分析表中,可以观察到:在所有纳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之中,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只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两个子因子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01的检验,表明两者均对环境关心有显著影响,社会学意义上,这个结果表明一个人越是渴望获得财富,其环境关心意识就越弱;同时一个人越是倾向于通过财物追求幸福,其环境关心意识就越强。两者对环境关心的影响并非是一致的,应当分因子分维度地具体分析它们与环境关心之间的关系,因此,假设1得到了部分验证。而通过这一结果,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影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调查对象追求财物的动机有关,如果只是渴望获得财物,那么人们的需求停留在简单的物质层面,对金钱的关心大于对环境的关心,但如果人们倾向于通过追求财物获得幸福并提升生活质量,那么其需求已经超越了物质层面而是更高层次的生活舒适和健康,优美的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的环境关心因此可能会更强,这一结论也启示我们:对物质主义价值观进行因子分析是必要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环境关心的影响并不只在单一方向上存在。表5:环境关心及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表环境关心物尽其用行为环保购买行为能源浪费行为存放回收行为M1aM1bM2aM2bM3aM3bM4aM4b物质主义价值观渴望获得财物-0.30***(0.000)-0.02(0.370)-0.05*(0.042)-0.07***(0.001)-0.12*(0.030)通过财物获得幸福0.34***(0.001)-0.04(0.312)-0.01(0.684)0.02(0.566)-0.19**(0.005)环境关心0.06***(0.000)0.06***(0.001)0.05***(0.000)0.05**(0.001)0.006(0.578)0.000(0.977)0.08**(0.009)0.08**(0.007)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理工医科)0.65(0.428)-0.16(0.603)-0.03(0.567)0.38(0.119)0.34(0.152)-0.47*(0.019)-0.50*(0.011)0.45(0.405)0.43(0.412)性别:女(男)1.50(0.075)0.97**(0.002)0.95**(0.002)-0.21(0.410)-0.25(0.314)0.30(0.141)0.26(0.200)1.12(0.042)1.14(0.034)年级0.15(0.763)-0.22(0.237)-0.19(0.291)-0.29(0.047)-0.27(0.060)-0.24(0.053)-0.23(0.055)0.03(0.933)0.11(0.734)户口0.29(0.734)-0.06(0.845)-0.09(0.776)-0.11(0.657)-0.15(0.554)-0.02(0.905)-0.06(0.786)0.29(0.600)0.21(0.697)父亲受教育程度-0.52(0.309)0.02(0.933)-0.02(0.922)-0.1(0.490)0.15(0.312)0.005(0.965)-0.03(0.843)-0.16(0.644)—0.20(0.534)母亲受教育程度0.26(0.616)0.15(0.426)0.20(0.293)0.09(0.525)0.16(0.270)-0.38**(0.002)-0.33**(0.008)0.09(0.795)0.20(0.533)截距54.5312.83***14.10***6.09***7.47***10.53***11.78***12.66***17.75***R方0.0520.0630.0710.0430.0590.0570.0850.0350.098F值3.11**(0.002)4.35***(0.000)3.82***(0.000)2.90**(0.006)3.11**(0.001)3.87***(0.000)4.63***(0.000)2.34*(0.024)5.43***(0.000)注:1.表格中为量化回归系数,括号内为标准误2.*,p<0.05;**,p<0.01;***,p<0.0013.M1—M4分别代表物尽其用行为,环保购买行为,能源浪费行为,存放回收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其中每个模型中又有a、b两个子模型接下来对四种具体的环境行为进行回归结果分析。1.物尽其用行为(对应模型为M1a和M1b):首先来看两个模型的整体情况,表5中M1a和M1b的R方分别是0.063与0.071,相比之下,模型b比模型a比有更好的变量解释度,两者F值也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a中,环境关心和性别两个变量通过了物尽其用行为的显著性检验,但在模型b中加入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两个因子之后,这并未明显改变环境关心和物尽其用行为的影响程度,其量化回归系数仍为0.06,在0.001水平上显著,对性别变量的改变同样不明显,但我们仍旧可以通过这些微弱的改变推测出环境关心对环境行为的正向影响减弱可能部分是因为人们所坚持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女性减少采取环境行为也是同样的原因。但最直观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物尽其用行为来说,环境关心和性别是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环境关心意识的提高对物尽其用行为的发生有着正向影响,同时女生比男生更容易采取物尽其用行为,物质主义价值观并不直接影响环境行为,但可能通过对其他变量的干扰间接对环境行为产生影响。2.环保购买行为(对应模型为M2a和M2b):从模型整体的解释度和准确性来说,表5中模型b较模型a而言大约对因变量的解释度多出了2%。F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成立并能够对因变量做出解释。在这两个回归分析表格中,我们能够看到,在所有纳入的因变量中,只有环境关心和“渴望获得财物”两个变量对环保购买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前者产生正向影响,后者的影响则是消极的,且在模型b中,纳入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两个变量之后,环境关心对环保购买行为的正向影响有了显著的减弱,这提供了清晰的解释,告诉我们渴望获得财物的加入显著减弱了环境关心对环保购买行为的正向影响,且其本身也在p<0.05的水平上直接对环保购买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我们因此得到这样的结论:环境关心和渴望获得财物是影响环保购买行为最重要的变量,前者对环保购买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后者的加入影响了环境关心意识,进而减弱了环境关心对环境行为的影响。3.能源浪费行为(对应模型为M3a和M3b):表5中模型a和模型b的R方分别为0.057和0.085,后者比前者对因变量的解释度多出约3个百分点,F值均通过p<0.001的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成立,模型对因变量的解释度较好。在对这一行为的回归分析表中,环境关心本身几乎没有对能源浪费行为产生任何影响,尤其在加入了物质主义价值观变量之后,这种影响几乎消失,而渴望获得财物在p<0.001的水平上对能源浪费行为产生直接的显著负向影响,即一个人越渴望获得财物,他就越可能采取能源浪费行为,环境关心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明显。此外,除了渴望获得财物是能源浪费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外,母亲受教育程度和专业两个变量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意味着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研究对象就越倾向于采取能源浪费行为,同时,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比理工医科专业的学生更易采取能源浪费行为。通过两个模型的对比,我们还可以看出,渴望获得财物变量的加入加强了专业对能源浪费行为的负向影响,而减弱了母亲受教育程度的。这告诉我们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群体比受教育程度低的更倾向于获得财物。由上,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渴望获得财物直接影响能源浪费行为,环境关心不对能源浪费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前一个变量的加入几乎抵消了后者对因变量的影响。4.存放回收行为(对应模型为M4a和M4b):首先对表5中模型a和模型b的R方对比,后者的R方0.098明显大于前者0.035,很显然,在对存放回收行为进行回归分析时,模型b比模型a更可取。F值的显著性也说明了这一点。回到表格中,由模型a和b的结果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关心和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两个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存放回收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环境关心对存放回收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而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两个变量均对因变量产生消极影响,此外,性别也是一个影响较大的自变量。通过两个模型的对比,模型b在引入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两个变量之后,最显著的影响是提高了模型的整体解释度,而对环境关心的影响并没有像我们所预想的那样。由模型b中的回归结果,在加入物质主义价值观变量之后,环境关心对存放回收行为的影响不仅没有减弱甚至还微弱的增加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环境关心和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两个变量对存放回收行为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由此,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环境关心意识的增加会引起存放回收行为发生频率的增加,而研究对象越是渴望获得财物,越是倾向于通过财物获得幸福,他就越倾向于减少采取存放回收行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假设2中环境关心对环境行为的影响由于后者划分成为了四个因子而同样不能一概而论。环境关心意识对四种环境行为的影响并非是一致的,假设2得到了部分验证。第五章结论与讨论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假设1和假设2都得到了部分验证,其原因就在于假设中所涉及的两个变量都并非单一维度,由上述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本文得出的具体结论如下:1.物质主义价值观和环境行为作为核心自变量和因变量,需要进行因子分析。物质主义价值观分为两个因子,既不同于MVS量表所提出的三个因子,也与一些研究所采用的十个项目有所区别,本文中经因子分析得出的两个因子分别是“对财物的渴望”和“通过财物获得幸福”,环境行为变量经因子分析也很清晰的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物尽其用行为”、“环保购买行为”、“能源浪费行为”、“存放回收行为”。因此文章在对假设进行验证的时候,不能将其看作是单一维度的变量,而是应该对这些多维变量予以说明,再对它们和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2.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环境关心产生显著影响,但两个因子的影响方向并不相同:一个人越是“渴望获得财物”,他的环境关心意识就越弱;一个人越是倾向于“通过财物获得幸福”,他的环境关心意识就越强,因此,“渴望获取财物”对环境关心意识的增加产生消极影响,而“通过财物追求幸福”对环境关心的影响却是积极的,这个结果启示我们对物质主义价值观进行因子分析是必要的,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并不一定是完全消极的,若通过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提升幸福感,它未必不能为环境关心的增加有所贡献。3.环境关心与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需要具体分析。环境关心对除“能源浪费行为”以外的三类行为均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即说明一个人的环境关心意识越强,他就越有可能采取物尽其用行为、环保购买行为、存放回收行为。对于“能源浪费行为”,环境关心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统计学意义上两者不存在任何关联。同时,环境关心变量几乎是所有自变量中唯一一个能够对环境行为产生影响的变量,侧面说明了环境关心对环境行为的重要程度,4.物质主义价值观,环境关心和环境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且各个自变量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并不是一致的,但通过对其进行的具体分析,研究仍旧可以得出一些共性的结论:“渴望获得财物”对环境关心产生负向影响,又通过对环境关心的负向影响减弱后者对环境行为的正向作用,同时,“渴望获得财物”本身也可能直接对环境行为产生消极作用,有些情况下这种作用甚至可能会非常显著。如“物尽其用行为”,物质主义价值观变量尽管并未通过对因变量的显著性检验,但它的加入减弱了环境关心对因变量的正向影响,即物质主义价值观通过影响环境关心间接对环境行为造成负向作用。而在其他几类行为的回归分析中,物质主义价值观中都有一个或两个因子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它们的加入不仅减弱了环境关心对因变量的积极影响,它们本身也可以直接对因变量产生消极作用,甚至在“能源浪费行为”中,环境关心根本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渴望获得财物”对因变量产生了极为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也验证了假设所依据的VBN理论:在由物质主义价值观到环境关心再到环境行为的因果链条中,价值观影响环境关心,环境关心进而影响环境行为,但不能就此认为价值观对环境行为就不会产生影响。但透过整个分析过程,纵观整篇文章的框架构建和发展脉络,我们还可以做以下思考:(1)不论如何划分环境行为,物质主义价值观和环境关心都是最重要的核心变量。在上述回归分析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两个因子和环境关心变量始终都是影响环境行为最重要的变量,所加入的其他控制变量极少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在环境行为的研究领域内,心理性因素、环境态度-环境行为视角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2)在社会结构变量对环境行为的影响中,男女性别差异,父母尤其是母亲受教育程度变量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在前述对多元回归分析的解释中,这两个变量在“物尽其用”和“能源浪费”行为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且通过回归分析结果,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推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采取物尽其用行为,但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加入会减弱这种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其子女更容易采取能源浪费行为。将这两个因素作为社会结构变量纳入对环境行为的分析当中,应当是有意义的课题。(3)物质主义价值观,环境关心和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性,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代沟”依然存在。在多元回归分析表格中,物质主义价值观两个子变量的量测回归系数基本都是负向的,无疑说明她们均对四种环境行为可能产生负向影响,以“存放回收行为”为例,“渴望获得财物”和“通过财物获得幸福”都对因变量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通过财物获得幸福”所产生的负向影响还要更加显著,即说明一个人越是倾向于通过财物获取幸福,他就越不会采取存放回收行为,而在环境关心的多元回归分析中我们已经得到了清晰的结果,即一个人越是通过财物获取幸福,他的环境关心意识就越强,由此可见,虽然物质主义价值观有可能导致环境关心意识的增强,但落实到环境行动上,人们的态度与行为并不一致,其根本原因仍然是价值观,即使人们因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增加了自身的环境关心意识,但只要追求幸福要靠获取财物为手段,那么想让坚持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采取环保行为就仍然是不切实际的,与他们所追求的根本利益相冲突。参考文献[1]王晓楠.国外环境行为的元分析评述:历程与展望[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02):72-77+92.[2]李静,杨蕊蕊,郭永玉.物质主义都是有害的吗?——来自实证和概念的挑战[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10):1811-1820.[3]王薪喜,钟杨.中国城市居民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3年全国民调数据的实证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4(01):69-80.[4]卢风.超越物质主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04):154-160+197.[5]柳红波.大学生环境意识与旅游环境责任行为意愿[J].当代青年研究,2016(02):62-66.[6]李原.物质的追求能否带来快乐与幸福——物质主义价值观及其影响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04):7-12.[7]张萍,丁倩倩.我国城乡居民的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03):83-90+98.[8]陈昱昱.社会学视角下中国环境行为研究的反思[J].鄱阳湖学刊,2015(04):32-38.[9]彭远春.城市居民环境认知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3):168-174.[10]刘贤伟,吴建平.大学生环境价值观与亲环境行为:环境关心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06):780-785.[11]谢晓东,张卫,喻承甫,周雅颂,叶瀚琛,陈嘉俊.青少年物质主义与幸福感的关系:感恩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3,36(03):638-646.[12]彭远春.国外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08):140-145.[13]崔凤,邢一新.环境行为的社会学研究回顾[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2):5-11.[14]孙岩,宋金波,宋丹荣.城市居民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