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乘用车产业的发展特征(ppt 33页).ppt_第1页
大陆乘用车产业的发展特征(ppt 33页).ppt_第2页
大陆乘用车产业的发展特征(ppt 33页).ppt_第3页
大陆乘用车产业的发展特征(ppt 33页).ppt_第4页
大陆乘用车产业的发展特征(ppt 33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陆乘用车市场概况及两岸合作前景,DRC2008年7月,王青博士副研究员,主要内容,1.大陆乘用车产业发展概况2.未来大陆乘用车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3.两岸合作双赢的前景,1,1.大陆乘用车产业发展情况,2,1.0乘用车的定义(大陆标准),3,按照大陆GB/T3730.1-2001,汽车(MotorVehicle)分为乘用车(PassengerCar)和商用车(CommercialVehicle)两大类乘用车: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它也可以牵引一辆挂车(Trailer);商用车: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用于运送人员和

2、货物的汽车,并且可以牵引挂车乘用车可分为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厢式多功能乘用车(Multi-PurposeVehicle,MPV)、运动型多功能乘用车(SportUtilityVehicle,SUV)和交叉型乘用车(其它),1.1.1产销增长情况,4,2000年以来,大陆乘用车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产销量年均增长30左右,2003年以来产销规模每年增长100万辆2007年产销分别实现638万辆和630万辆,销量占汽车销量的72;2008年上半年产销量已突破360万辆目前大陆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第二大汽车消费国和第一大潜在市场,2006年大陆私人客车保有量为1824万辆,自1995年以来

3、年均增长29,明显高于汽车保有量增长率2007年大陆私人轿车保有量达到1522万辆,较上年增长33,5,114,1824,1.1.2保有量增长情况,1.1.3高增长的驱动因素,6,大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步增加乘用车价格的快速下跌市场可选车型数量的不断增加乘用车使用成本相对较低,1.2.1市场结构:供求的车型结构(2007),7,单位:万辆,基本型乘用车在各类乘用车产销中占有绝对比重,超过75;其次为交叉型乘用车,比重约为16;SUV和MPV合计不足10,8,需求的排量结构向“水滴型”特征强化,即1.0L以下和2.5L以上份额不断降低,1.02.0L特别是1.01.

4、6L车型比重不断增长,1.2.2市场结构:需求的排量结构,数据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1.2.3市场结构:需求的价位结构,9,10万元以下比重持续增长,目前已占总销量的60左右1015万元、30万元以上车型比重不断降低,数据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1.2.4市场结构:供给的价位结构(2008),10,在目前生产销售的300多款(含不同排量)乘用车中,以10万元以下车型最多,比重约为40;其次为1015万元,1.2.5市场结构:需求的车系结构(2008),11,2008年15月,大陆自主品牌销量所占比重最高,其主体为交叉型乘用车;日系车次之与上年15月相比,大陆自

5、主品牌比重大约下降5个百分点,德系、美系和德系以外欧系均下降约1个百分点;日系和韩系比重分别增加约5个和2个百分点,大陆自主品牌在不同车型中的份额,12,2008年15月,大陆自主品牌在不同类型乘用车中的比重:交叉型几乎达到100,在基本型乘用车(轿车)中的比重最低,%,1.3.1乘用车整体价格水平变化情况,13,自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大陆产乘用车价格综合指数下降近30点乘用车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格局发生变化,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快速转型,14,2004年1月以来,价格下降最明显的是15万元以下车型,而30万元以上车型降幅相对较小,1.3.2不同价位车型价格变化情况,数据来源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1.4.1产业组织:生产的区域布局,2001年汽车产量前三位的省市占总产量的38,2007年降为27左右除吉、沪、鄂等传统强省外,粤、京、鲁等省市异军突起,形成以吉、辽为主的东北组团,以京、津、冀、鲁为主的环渤海组团,以沪、皖、苏为主的长三角组团,以及以广东为主的珠三角组团等四大产业集群,2001年,2007年,15,1.4.2产业组织:产销份额的变化,随着跨国厂商相继进入大陆和部分大陆本土厂商的壮大,乘用车产业的产销集中度迅速下降相比而言,前5家厂商的市场份额较前10家下降的更快一些,多极化竞争格局日趋明显2008年上半年,产销量前5家厂商产销份额分别为3

7、6.31和35.98;产销量前10家厂商产销份额分别为59.76和58.85,16,数据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1.4.3产业组织:主要厂商产销状况,17,2008年上半年产销前5位厂商基本情况单位:万辆,,1.4.4产业组织:生产规模,18,乘用车企业平均生产规模显著提高,2001年年产量超过10万辆的厂商仅有3家,到2007年增长为22家,其中4家超40万辆,并且出现年产50万辆的厂商,预计今年年产50万辆以上的厂商将达到4家,19,2.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2.1宏观经济运行态势,20,经济在经历调整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增长模式的转变和产业转

8、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不会发生变化,2.2需求变化趋势,21,需求进入稳定增长期,预计2010年需求达到830万辆左右,到2020年将接近甚至超过2000万辆从价格取向转向性能价格取向需求主力从沿海城市和内地省会城市向内陆中小城市转换中低排量乘用车和豪华车将获得快速增长,2.3供给变化趋势,22,竞争日益激烈,新一轮产业整合不可避免,市场集中度提高研发周期缩短,研发的整零模块化趋势加强研发、设计和营销更体现当地特征,如贴近大陆自然气候、审美及文化特征,本地化的强化;导致新车型的研发和营销从简单引进向本地参与转变大陆自主品牌厂商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技术水平和

9、品牌竞争力亦会有较快提升,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23,3.两岸合作双赢的前景,3.1两岸产业合作的必要性,24,大陆乘用车产业未来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将成为带动大陆经济强劲和持续增长的支柱产业,大陆和台湾在该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大陆和台湾都应充分借助这一发展机遇,在充分开展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合作的基础上,发展两岸经济,联手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民族产业两岸在乘用车产业,特别是在整零合作、整车联合开发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具有深度合作的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比较优势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细分将促进两岸合作、互补、双赢的基础,3.2.1大陆研发的特征:影响因素,资源因素,25,管理因素,注

10、:研发特征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06年对大陆102家汽车企业的调查报告,3.2.2大陆研发的特征:不同总成研发程度,26,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3.2.3大陆研发的特征:不同总成研发能力,27,大陆企业车身开发能力较强,在发动机方面最弱,注:数据为调查样本企业在所有被调查企业总数中的比重()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3.2.4大陆研发的特征:联合开发方式普遍,28,在(1)以完全外部委托研发为主要开发方式(占成果50以上)、(2)与外部资源联合开发为主要方式和(3)企业内部研发为主要方式中,方式(1)和(3)在大陆被调查企业中较少被采用,而方式(2)被普遍应用整车集成主要采

11、用方式(2)和(3);车身、底盘和电器空调等以方式(2)为主;发动机总成主要采用方式(2)和(1),3.3两岸合作双赢的基础:大陆的优势,29,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大陆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具有较强的制造加工能力和较高的工艺水平,并形成若干优势明显的乘用车产业集群具有规模大、可持续性强的消费市场,以及迅猛增长的海外整车及零部件市场,将为整车和关联产业提供强劲和长期的驱动力有日益壮大的民族汽车工业和零部件产业消费结构升级、研发本土化倾向扩大研发、设计、金融、物流、改装等市场需求;标准体系日益完善、提高排放标准、鼓励新能源及关键部件研发创新的政策导向对研发提出更高要求大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已位居世界第一;大陆研发投资已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大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将使自身的制度环境更加完善,3.4两岸合作双赢的基础:台湾的优势,30,有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有较强的项目开发和管理能力及相关人才有强大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有强大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基础有成型的整车及零部件技术有高端的加工能力和工艺水平,如精密模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区位等合作优势,3.5两岸合作双赢的前景,31,两岸在整车及零部件领域具有高度资源互补性,也有合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