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世界的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_第1页
人与世界的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_第2页
人与世界的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与世界的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 作为关于世界观的,是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主要的,不同的哲学以其不同的方式对这一做出了不同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实践转向上,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阐述。 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出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人是在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正是在这双重的关系中,人们既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自己的认识能力。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

2、,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同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入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由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既看不到人的反映活动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也看不到反映过程的矛盾性,因而只能把人对世界的反映理解为一种静态的、死板的、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消极影射活动。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相结合,从而指明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

3、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这就科学地揭示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一个由浅人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无限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的建立,科学地揭示出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认识的客观性,也是认识本性的根本方面。同时,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又同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性是不可分离的。由实践所决定的人的认识活动,不能像动物反映外界事物那样,仅仅停留在直接感受的水平,而是要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这就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能动的抽象活动和创造性思维。列宁指出:“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

4、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在科学的抽象活动中,认识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得到鲜明的体现。人的认识的能动本性不仅体现在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中,而且体现在为实践改造对象提供观念模型、对客观对象进行超前反映的过程中。人们为了从事实践活动,不仅必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还必须基于这种认识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这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因此,在认识的本质中,反映的、摹写的方面与能动的、创造的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马克思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1)这一阶段的哲学由于离开了人去断

5、言世界,因此很难真正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不具有现实性,人被融化于世界之中,也失去了自主性,最终失落了人,瓦解了人的现实世界。 人类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2)的活动过程,因而“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能通过实践的途径,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的力量,才是可能的”。(3)因此,马克思从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看成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以“现实的感性活动”为中介而发生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人一方面面向着客观世界,依赖于它,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另一方面人又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世界,以它的活动改造外部世界,消灭它的规定性,在这样的

6、基础上实现的人与世界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统一。 在实践活动中具体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可以看到人与世界在实践活动中都获得了现实性。就世界而言,在进入人的视野之前,“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界对人说来也是无”(4),只是一种单纯的客观性,对人毫无意义,只有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属人的性质之后,世界自身才获得了现实的品格。就人而言,仅仅是自然的属性,还无法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也无法体现人之为人的本质。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物种的尺度生活,因此只能成为生存,人则按两种尺度生活,一个是“任何物种的尺度”,一个是“内在固有的尺度”,(5)所以人是一种世界性的存在,但“动物是和他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

7、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了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6)人的本质无法通过自身表现出来,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对象化给对象,才能获得现实性。 在人与世界获得现实性的同时,人与世界也被二重化了。世界就其“本原”的意义上讲,即使在实践活动发生后,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都是自然的存在,仍得遵循自然界的,但同时无论是实践的主体、客体还是中介,都是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有了属人的性质,开始遵循人的活动规律。这并不是实践活动产生了两个实体世界,而只是说这个现实世界具有了两重属性,即自然的性质和属人的性质。人在本原的意义上也是属于物质世界的,作为自在的存在,人与自然界

8、服从同一规律,即“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以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个体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它们与自然界的关系”(7),而人作为自为的存在,又具有超越的本性,他不满足于现有的存在,而要按照他的理想去创造他所要求的世界。这样,人的世界就具有了三重述性,一重是自然世界、一重是生活世界、一重是理想世界,而现实的人则存在于生活世界中。“不是处于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过程中的人。”(8) 在实践活动中,人把自己提升为主体,而把世界变为“为我存在”的客体。人不满足于现有的世界,而要以自己的活

9、动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他要把自己的要求转化为观念世界,在其中注入主体的知识、情感、意志、想象等目的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理想的世界,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活动把理想世界转化为现实世界。这一方面否定了世界的自在存在,使其二次生成,具有了属人的性质,一方面又否定了人的理想世界,使其成为现实的存在。正是在这种否定的过程中,人与世界重新达到了统一。世界对人来说不仅仅是人生活的物质基础,而且还是一个满足人需要的对象世界,价值世界。 由实践活动去看人与世界的关系可知人与世界统一的基础不是人,也不是世界,而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以人的实践活动规范人和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主要特点。实践

10、活动生成了现实的生活世界,把人与世界统一在其中。“人的现实世界不是给予的世界,而是经人自己的活动参与创造的世界在这种活动中,人以物的方式从事活动,换来的则是物以人的方式的存在。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的活动,也创造了人的生活世界和对象世界。”(9)人在自身之外必定有一个“他者”并需要这个“他者”,自然界越来越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世界本来就是互为对象的无数存在着的聚集,人通过使自己的生命力量“对象化”使对象“人化”从而获得“类属性”,从而人与世界共生为一个体现着人的本质的生活世界。而这个生活世界还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人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对象性,人还能够在观念中有“对象性”达到“非对象性”,形成理想世界,在把对象世界改造为符合人要求的生活世界,实现人与世界的不断统一。所以实践活动既是人与世界不断分化的基础,也是人与世界统一的基础。 注释: (1)、(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