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正式版.ppt_第1页
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正式版.ppt_第2页
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正式版.ppt_第3页
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正式版.ppt_第4页
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正式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文言虚词,2,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纲说明,3,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4,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1.分清虚实,学法指导,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介词,动词,“替”、“给”,“作出

2、”、“制定”,5,2.辨明用法,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6,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3.通晓古今,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B、有的完全消失,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7,4.注意特殊现象,文言虚词中还

3、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1) 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投诸渤海之北,(2) 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而已矣,8,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使用频率高 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语法功能强 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发展变化大。,9,虚词词性,10,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类: 人称代词。 指示代

4、词。 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 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代 词,11,例如: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 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12,例如: 公【为我】献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请【以剑】舞。 【以资政殿学士】行 故燕王欲结【于君】。,介 词,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

5、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13,例如: “而” 河水清且涟漪。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连 词,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词 。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表联合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14,助 词,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它一般分为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音节助词

6、(“其”“之”“而”)两类。,叹词,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15,一、之,16,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第一人称代词:我。君将哀而生之乎? (2)指示代词:这,此。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其上以构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杜赫之属为之谋。,17,(3)动词,往,到.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杳不知其所之也 (4)结构助词 “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过秦论),18,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何陋之有?句读之不知。 何功之有

7、哉? (6)结构助词,调整音节,无实义。 但观之,甚弗声。 (7)结构助词,连结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19,(8)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 (9)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或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首,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0,课堂练习,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于情。 (的,或不译),21,2、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 (补语标志,译成“得”),22,3、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3,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2

8、4,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5,倾之,烟炎张天。 (用在时间词后,起凑足音节作用,不译),26,二、而,27,(1)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又”、“和”或不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28,(2)连词,表顺接,相当于“然后”、“就”,或不译。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9,(4)连词,表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君

9、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朝而往,暮而归。,30,(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7)连词,表因果: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31,(8)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9)通“尔”,你,你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0)助词,表感叹,或与某些虚词构成固定短语: 而已罢了。如是而已。一桌、一抚尺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2

10、,课堂练习,劳苦而功高如此 (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3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顺接关系,“就”“接着”) 提刀而立 (修饰关系,连接状中),34,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因果关系,因而),35,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你的) 而已(罢了)、已而(一会儿)、俄而(一会儿)、既而(又、不久) (起音节作用,无义),36,三、何,37,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解释为“为什么”“什么原因”。后面常有有语气助词“哉”“也”“者”等。 如

1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豫州今欲何往?,38,(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 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39,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面,常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 如:吏呼一何怒?,40,、复音虚词,构成固定短语。 固定短语: 何以凭什么,拿什么。 何如怎么样,怎样。 何若如何。怎样。 何得怎么能。 何尝并非。 何其多么。 、何:通“呵”

12、,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1,课堂练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哀也。 (副词,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深表程度深,“多么”)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单独做谓语,问原因,后有语气助词,“为什么”“什么原因”),42,牛何之? (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哪里”,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 (同上),43,然则何时而乐耶? (定语,“什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44,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复音虚词,构成固定短语。“怎么样”) 何以战? (复音虚词,构成固定短语。“凭什么”),45,四

13、、乃,46,请解释下列句子中“乃”的含义: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于是,就,竟然,却,竟然,才,竟然,你,你的,47,总结:,乃,一、副词,1、表顺承,“于是”“就”,2、表转折,“却”“反而”,3、表条件,“才”,4、表限制,“仅”,5、表示出乎意料,“竟然”,二、代词:你,你的,48,课堂作业,臣乃敢上璧 (副词,表条件。“才”)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副词,表出乎意料。“竟然”)

14、,4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代词,“你”、“你的”)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50,五、乎,51,一、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 天下事有难易乎?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52,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等。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停顿,可不译。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53,二、介词,相当于“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表时间范围) 2、吾尝疑

15、乎是。(“对”“对于”),54,课堂练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疑问语气,“吗”)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表示测度语气,相当“吧”),55,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表示感叹,“啊”“呀”)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用在句中,表停顿),56,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介词,表动作的对象,相当“于”)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介词,“比”),57,六、且,58,一、连词: 1、表递进,相当于“而且”。 2、表并列,相当于“又”。 3、表转折,相当于“但是”。 4、表让步,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河水清且涟漪(又) 穷

16、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但是) 彼所将中国人 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矣。(而且),59,二、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况且”。,例句: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久居,祸且及汝,60,三、同“夫”,句首助词。 例:且庸人尚羞之, 况于将相乎!,61,课堂练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表递进,“而且”) 磐石方且厚 (表并列,“又”),62,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表让步,“尚且”) 年且九十。 (副词,将要),63,若属皆且为所虏 (副词,将要),64,七、其,65,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其”的含义:,其夫呓语. 恐前后受其敌。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蜀之鄙

17、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并自为其名。 妻跪问其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未必有其实。,(其:她的),(它们的),(其:他们的),(其中的),(自己,我。),(其:他的。),(其:那样的。),(其:它们。),66,总结:,一、代词,1、第三人称物主代词:他(它她)的,2、第三人称代词:他(它她)们,3、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4、指示代词:那,那个(些);这,这种,5、指示代词:其中的,67,二、语气副词,1、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问、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翻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是等,或省去。 例句()其皆出于此乎? ()其孰能讥之乎? (

18、)汝其勿悲!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表测度,大概),(表反问,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望,一定),68,三、连词,、放在句首,表假设,解释为“如果”。 、放在句首,表选择,解释“是还是”。 例句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69,四、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70,课堂作业,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人称代词,他们)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人称代词,他的),7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崆崆焉。 (指示代词,其中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指示代词,我),7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9、。 (语气副词,表测度,“还是”)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语气副词,表测度,“还是”),7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语气副词,反问语气,“难道”)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语气副词,反问语气,“难道”),74,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连词,表选择, “是还是” )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连词,表假设,“如果”),75,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 (连词,表假设,“如果”)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76,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

20、其衰也! (译为“多么”。),77,八、若,78,例: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总结:表假设。如果,假如。(连词) 仿佛若有光。 呆若木鸡。 总结:表测度。像,好像。(副词),7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总结(3)第二人称。你(的),你们(的)。(代词)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总结(4)表近指。此,如此,这样。(代词),80,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总结:(5)至于。 以一万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总结:(6)或,或者.,81,(7)复音虚词: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何怎么样。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21、指挥若定。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82,课堂作业,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你们的) 子曰:“君子哉若人” (近指代词。这样,如此),8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表示转换。至于),84,言之,貌若甚戚者。 (副词,表测度。似乎,好像),85,九、所,86,处所,地方。 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用在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例: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87,(3)“所”和动词结合构成所字结构,后面再有名词性短语,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22、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4)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88,(5)复音虚词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8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用在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 嬴闻如姬夫为人所杀。 (“为所”的格式。表被动)。,90,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91,十、焉,92,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于何” 。例:

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疑问代词,什么,哪里,怎么。例: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智)哉?,93,(3)代词,放在动词的后面,相当于“之”。例: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94,(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5)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无实意。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95,(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96,课堂作业,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从这里。)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97,盘盘焉,囷囷焉。 (作词尾) 虽鸡狗不得宁焉。

24、(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无实意。)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他们,指圣人。),98,十一、为,99,(一)为 we: (“被”、语气词、动词 。),1、 被。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2、句末语气词,常与“奚”、“何”、“胡”搭配,表示疑问或反诘。 例:何辞为?,100,3、动词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01,二、介词we:因为;替,给;为了;与,对,向。,(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不足为外人道也。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02,课堂练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被)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做、动词) 如今人方为刀俎,

25、我为鱼肉。 (是、动词),103,十二、也,104,一、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例: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语气。例: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105,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例:例:苟政猛于虎也! 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 6、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例: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106,十三、因,107,一、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凭借、对象、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因势利导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根据,依靠、凭借,趁着、趁机,通过、经由,108,二、连词:于是,就。 例:虎因喜,计之曰。 三、名词:缘由,机缘。 例:于今无会因。 四、动词:沿袭。 例:因遗策。,109,十四、于,110,一、介词 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为难之间。 1、总结: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总结:表动作、行为的处所。“自、在、到,111,3、请救于齐 总结: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跟、同”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总结:表示比较。“比、胜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