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认12.ppt_第1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认12.ppt_第2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认12.ppt_第3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认12.ppt_第4页
中小学教师资格认1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心理学讲义,怀化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张应成,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范的科学(广义) 学校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心理学 社会教育心理学 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狭义) 2、学科性质: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主要构成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存在两种差异: 群体差异: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等 个体差异:知识经验、智力、学习风格

2、、学习方式、需要、兴趣爱好等,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3、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 4、教学内容:是教与学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中;另一方面也可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教学内容确定的两个要求:一是体现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遵循学习和人的身心发展所揭示的特点和规律,以教与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5、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一些简单的事物、口头语言、印刷品、录音、录像、电影、图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 6、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

3、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物质环境:教学设施、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教室的自然条件等 心理环境 ;集体气氛、班风、校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学习过程:指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及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 技能、态度,实现学习的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等,引导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并获得相应态度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四种变量

4、 4、评价/反思过程:指对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定和反思,以促使进一步改进的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见教材P5),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心理学在欧美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教育心理学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 赫尔巴特提出要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科学基础指的是心理学。 1979年,德国人冯特教授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一专著奠定了

5、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后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着重探讨了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世界公认的最早,比较科学、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心理学在欧美的发展历程 2、发展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特点是教育心理学的版本种类繁多,只有学习是这些书籍共有的主题。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卫生问题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

6、,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等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心理学在欧美的发展历程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20世纪60年代开始,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60年代,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研究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布鲁纳

7、总结教育心理学19处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二教育心理学在俄罗斯的发展历程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三教育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1、1908年房东岳翻译出版了我国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日本 小原又一 著) 2、1924年,廖世承应师范教育需要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学生心理发展常表现出有几个

8、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的、不间断的,具体特质又需量的积累,表现阶段性。 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例如:感知运动技能情绪动机社会交往抽象思维。 不平衡性:发展的速度、起始与成熟的时间有不同; 个体差异: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有千差万别。 3、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8个(见P14),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什么是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A、少年期(初中阶段11、12岁14、15岁):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

9、维已占主导地位。 B、青年初期(14、1517、18岁):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学习准备 是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应性。格塞尔-“双生子爬梯”。 2、关键期 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奥地利 洛伦兹 “印刻”现象。 “23岁口语发展”,“4岁形状知觉

10、”,“45岁学习书面语言”,所以,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三、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 同化:是主体把新的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 顺应:是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对自身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情境的过程。 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点是感觉与动作的分化;婴儿经由感觉与动作认识到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物体是分别存在的;6个月前的婴儿对物

11、体的认知是,看不见的就是不存在的;两岁左右的孩子有了物体的恒常性。 前运算期(27岁):主要特征是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逆转。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是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果汁问题”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这个阶段儿童的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

12、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性,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性;不在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实施的不符而违反规则。,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最近发展区) 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提出了两种心理机能:一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的高级心理机能。个体心理的成熟,就是一个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有四个表现:A、随意机能不断发展。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B、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C、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

13、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认知发展遵循“社会语言-自我语言-内部语言” 的路线。 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教育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达到的水平,还应看到正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

14、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二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 1、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A、自觉性逐渐增强;B、持久性不断增强;C、精确度不断提高;D、感受性逐渐增强;E、概括性明显发展;F、方法不断完善。 2、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A、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B、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C、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3、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性”;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此开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性水平转化

15、。,三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中学生认知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其教育措施 喜欢争论理想主义 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肯定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认知发展作用。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教育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达到的水平,还应看到正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

16、程。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四、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人格,又称之为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表现为一个人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 一人格发展的理论 主要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包含有生物的、心里的、社会的三个相互联系而又独立的过程。,是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儿童期与社会中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该阶段的基本任

17、务主要是形成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 2、幼儿期13岁:自主感对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3、儿童早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发展主动性。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四、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发展的理论 4、儿童晚期6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发展学习中的勤奋感。这一阶段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中取得成就并受到奖励,将有助于器勤奋的人格;否则,如多次遭遇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挫折时,就易形成自卑感。 5、青少年期1218岁:自

18、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发展或建立自我同一感。自我同一感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关于自我一致性的形象。 6、青年期1824岁:亲密感对孤独感。“友谊与爱情” 7、成人期246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老年期65岁死亡:自我整合对绝望感,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四、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生理机能的逐渐成熟是人格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家庭、学校、同伴及社会宣传媒体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动因。 1、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威信型、放任型和忽视型 2、学校教育: 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机遇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

19、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的。 友爱和谐、平等互助的班级环境,让上学生学会团结、合作、抚慰、友善等行为,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善良、宽容、乐于助人等品格。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训练活动,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受艰辛,从而培养出自立、自强、自信的人格。,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3、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同时它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了社会模式或榜样。 同辈群体的特点 : (1)是由个人自由选择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具有较强的内聚力。 (2)基本上是平等关系。 (3)交流、交往的内容十分广泛。 (4)有自己

20、的亚文化。 (5)一般有较强的权威性的核心人物。,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四、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三如何建构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是统合人格,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个体一生都在力求保持人格的统合,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样性、连贯性、和谐性。人格统合包含三个方面的统合,即自我内部的统合、自我与社会的统合,以及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自我内部统合包括了自我在认知、情感与行为方面的协调与整合,潜在自我、现在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合、也包括了自我在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协调与整合,形成个体自我内在一致的感受,以使个体产生一种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自我与社会的统合包括获得社

21、会认同,具有社会归属感,与社会的和谐一致。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指个体潜能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和展示,获得活动的效能感。 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他们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为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人格健全者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展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获得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具有实践活动的自我效能感。,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五、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1、概念:是个

22、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2、分类: 从形式上看: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 自我认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对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知两个方面。 自我体验例如:自信、自卑、自满、自责、自我欣赏 从内容上看:三种成分,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认识. 从自我观念上看: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投射自我是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理想自我指个体要达到完善的形象.,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五、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儿童大约从两三岁左右开始出现自我评价。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的自我意识加速发展。青少年期是

23、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假想观众”与“个人虚构”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教师、家长应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与期望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2、帮助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念 尊重学生人格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 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六、中学生的个别差异 一中学生的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部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是19世纪3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A.Witk

24、in)提出的,所谓场依存型指人们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所谓场独立型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线索为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冲动型与沉思型:1964年由卡根(Kagan)提出,冲动型个体表现出很快的检验假设,他们完成认知任务时所用时间较少但出错率高。沉思型个体倾向于深思熟虑,做出认知决定的时间长,错误较少。 整体型与序列型:心理学家戈登.帕斯克提出。个体提出的假设是从一个假设到下一个假设呈直线的方式展开的被称为“序列型”;个体倾向于使用比较复杂的假设,每个假设同时涉及若干属性,从全盘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的被称为“整体型”。 2、认知能力的差异 智力及其测量:认知能力涉及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常常被视为智力,智力高低通常用智商(IQ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