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米易中学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四川省米易中学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四川省米易中学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四川省米易中学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4页
四川省米易中学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我所了解的孟子,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家以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孟子名言选译,课外积累,(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

2、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5)其进锐者,其退速。 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7)仁者无敌。 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

3、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1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12)民事不可缓也。 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1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14)君子不怨天

4、,不尤人。 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1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17)养心莫善于寡欲。 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1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20)尽信书,不

5、如无书。 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2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 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 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 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后 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生于战国时诸侯混 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 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

6、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千秋亚圣孟子,孟庙亚圣殿,孟子故里 山东邹城,孟庙康熙碑亭,孟母林神道,道阐尼山,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切同禹颜,孟子的仁政思想,1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 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4 政事以民为归宿,5 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6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7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8 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

7、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 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 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 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乱世的哲思,孟子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

8、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梁惠王迫不及待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即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孟子在大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魏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时代背景,读准下列字音,王好( )战,ho,弃甲曳( )兵,y,数( )罟( )不入洿( )池,w,衣( )帛( ),鸡豚( )狗彘( )之畜( ),tn,zh,庠( )序,xin,饿殍( ),pio,y,c,b,然而不王( )者,wn,x,移其粟( )于河内,s,申之以孝悌( ),t,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

9、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对于,黄河北部,到,这样,考察,荒年,第一段,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了!黄河北部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黄河以东的地方,迁移黄河以东的地方的粮食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用心的人。邻国的百姓不会更加少,我的百姓也不更加多,为什么呢?”,取独,国君谦词,语气词连用,使动,使迁移,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国都城在大梁,故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民不加少,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

10、事,为什么困惑?,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感到 困惑,探究讨论: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 管子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害生产力。这就造成了人口的减少,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

11、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 (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词语讲解,(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 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察邻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 (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4)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东方朔答客难),第二四段,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

1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喜欢,请允许我,用,打比方,击鼓,名动,兵器,拖着,逃跑,有的,才,凭借,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做个比喻:(在)咚咚地击鼓,兵器已经交锋(的时候),(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凭借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是没有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罢了,这,通“毋”,不要,只是,衬字,(1)木受绳则直(劝学) 与“弯”相对 (2)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后序) 正确

13、的、正直的 (3)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面对、遇到 (4)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价值,后写作“值” (5)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副词,仅,只是 (6)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 副词,径直、一直 (7)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副词,竟然,告诉,使人知道 明白、知道 比喻 通“愉”,愉快,(1)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兵器、武器 (2)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 军事、战争 (3)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军队 (4)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士兵,河内凶亦然 然而不王者 填然鼓之

14、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太后曰:“然。”,然,代词,这样 代词,这样 助词,地、的样子 形,然而、但是 对,是这样的,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句句。 重点习惯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2直不百步耳 “只罢了。” 3是亦走也 “这是呀。”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同有什么区别呢?”,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句句。 重点习惯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2直不百步耳 “只罢了。” 3是亦走也 “这是呀。”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15、这同有什么区别呢?”,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阅读与思考,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层层推进,王如知此,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好战,请以战喻,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而梁惠王回答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如何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

16、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比喻缺点或错误并无本质区别(性质相同) ,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学习第五段,能承担,能承受,尽,胜利,超过,优美的,(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sh 数目、数量 (2)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sh 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六国论) sh 命运 (4)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c 密,与“疏”相对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sh 计算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shu 屡次,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不入洿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这一段分几层?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

17、用?,排比。 给人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习第六段,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用 介词 凭借 介词 按照 介词 把 介词 认为 动词,音节助词,无义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百姓,接着孟子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了那些结果?,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效果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黎民) 不负戴(颁白者),养民,教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谨庠序,申孝悌,百亩之

18、田,勿夺其时,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齐读文章五、六节,从孟子的 高见看孟子的理想社会,五十步笑百步,(比 喻),民不加多,理想社会,否定梁惠王的治国策略,不违农时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不可胜用也,(排比),富 民,养 民,教 民,五亩之宅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不负

19、戴于道路矣,统治者态度,否定暴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节 俭自 省体 恤百 姓,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比喻),涂有饿莩 归罪于 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之 归罪于 武器,五十步 百步 梁惠王 其他王,学习第七段,于,寡人之于国也 移其民于河东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6、虚词,对于 到 比 在 跟、与,均为介词,“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层百姓),一方面揭示出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反驳)。,第7段哪两句使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情况?目的何在?,孟子还用了一个比

20、喻,是怎样比的?,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本段写什么内容?,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错误态度,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斯天下之民至焉,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要求:从以下艺术特色中选一种,结合课文举例分析. 1.气势夺人的论辨. 2.形象贴切的设喻. 3.层次分明的结构.,鉴赏艺术特色,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文章中的体现,孟

21、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仁政”

22、思想今天可做哪些延伸呢?,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

23、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数罟不入洿池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解析】选C。A.无,通“毋”;B.颁,通“斑”;D.涂,通“途”。,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兵刃既接 兵:兵器,武器 B.或百步而后止 或:或许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解析】选B。或:有的人。,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然而不王者”中“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斧斤以时入山林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解析】选B。A、

24、C、D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均与题干中的“王”的用法相同,为名词用作动词。B中的“斧斤”为名词的一般用法。,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解析】选A。“用心”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都是“用尽心力”的意思。B.“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为“保养身体”。C.“然而”:古义为“这样(做了)却”,今义为转折连词。D.凶:古义为“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为“凶恶”。,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颁白

25、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选D。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项“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二、课内阅读 阅读“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至“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完成69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选A。A项前者是“错过,失去”的意思,后者是“夺取”的意思;B项都是数词,“几”;C项都是“兵器”的意思;D项都是“尽”的意思。,7.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斧斤以时入山林 B.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解析】选A。A项中的“以”是“按”的意

26、思,介词;其余都是连词。,8.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解析】选B。这仅仅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些条件。,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7、。 译文: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_,答案:(1)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3)这种说法和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1.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 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A,课堂练习,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8、: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D,3.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斯天下之民至焉 鸡豚狗彘之畜 树之以桑 未之有也 邻国之民不加少 A/ B/ C/ D/,D,4.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意动用法,王无罪岁 罪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过。,返回,习题5,5、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答案:D,返回,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始作

29、俑者,其无后乎 (代词,这些人) B.愿比死者壹洒之 (为,替)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顺父母,恭顺兄长) 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使陷到井里,淹在水里) 【解析】选A。其:语气副词,恐怕,难道。,11.下面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兽相食,且人恶之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C.夫谁与王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愿举国为内臣 【解析】选D。均为动词,作为。A.介词,用/介词,拿;B.动词,厌恶/疑问代词,哪里;C.发语词/指示代词,那个。,12.下面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解析】选A。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的行为;“愿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