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虚词-介词.ppt_第1页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ppt_第2页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ppt_第3页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ppt_第4页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汉语常见虚词,词类: 根据词与其他词的结合能力,也就是在句子中充当结构成分的能力,对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实词:能够充当句子结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有实在意义。 虚词:在句子结构中起连接或黏附作用,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实词: 体词性词类:名词、代词 谓词性词类: 动词 形容词、数词、副词 虚词: 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 【许P120:助词“之” ,“者”、“所”】,许嘉璐古代汉语:代词、虚词(主要是介词、连词,包括助词)、语气词,不讲副词。,如此划分,是因为连词常是介词进一步虚化的结果,有些词兼有介词、连词的用法。 介词的作用是介绍。把表示人、事物的结构介绍给表示活动变化、性

2、质状态的结构,进行修饰、限制。【单向】 连词的作用是连接词或词组。【双向】,学习古汉语虚词,一般应回答三个问题: 1.词类; 2.语法规则(语法功能); 3.翻译。,介 词,介词多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仍然带有及物动词的特点带宾语。 动词宾语常可省略,但介词宾语较少省略。因为介词的语法功能就是组成介宾结构,把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心,从而表达各种复杂的语法及语义关系。 古今汉语介词的系统性基本一致,但具体介词的用法和介宾结构所处的语法位置存在较大差异。,介词:主要用在名词、代词、名词性结构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状语、补语。,谓述语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谓述语 表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

3、对象 于/於/乎、以、为、由、自、从、向、在、用、被,古代汉语介词的特殊语法特点 1语序:介宾“以”:宾介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2省略:A介(宾):“以、为、与、从” 小人有母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隐元) 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史记田单列传) B.谓述语(介)宾:“于” 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史记项羽本纪)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22) 3语法功能:状语补语:“于”、“以”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古代汉语介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1介宾短语除作状语外,还可作补语; 2介词宾语可前置; 3介词的宾语可省略; 4*介宾短语的介

4、词可省略。 古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1.于、於 、乎,“于”、“於”上古不同音。 说文:“亏,於也,象气之舒亏羽俱切,今变隶作于。”“於,象古文乌省,哀都切。” 段注:“于、於为古今字,凡经多用于,凡传多用於。” 王力古代汉语:“尚书、诗经一般用于,论语除引用尚书外,通例不用于,孟子多用於。” “乎”与“于”古时音近,也经常作介词用,其用法与“于”也基本相同。,(1)引介处所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22)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论语季氏) 国人作乱,厉王出奔于彘。(史记晋世家) 夫谈有悖于目,拂于耳,谬于心而便于身者。(汉书东方朔传) 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

5、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 有志乎古者希矣。(韩愈.答李翊书) 在、到、从、在方面 “作于北京”,“成立于广州”,(2)引介时间 宋祖生于丁亥,而建国于庚申。(南村辍耕录) 朕即位十三年于今。(史记封禅书) 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韩非子五蠹) 在、到、从 “成立于1949年”,(3)引介与事对象 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史记鲁周公世家)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左传隐元) 得一老翁,貌狀颇类于兽。(搜神记怪老翁) 利泽施乎万物。(庄子大宗伯) 向、给、与、对(对于) “投身于革命事业”,(4)引介比较对象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荀子劝学)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

6、泰山,或轻於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比:寒于水-比水寒 一般用“於”“乎”,罕用“于”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5)引介施事者(被动句中)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比较(3)“与事对象”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元),比较(3)和(4)、(5) 是故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韩非子显学)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季氏富于周公。(论语先进)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于”的作用在

7、于引进与谓语核心有关的人或物(包括时间、地点),而具体的语义关系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分别。,(6)引介原因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于引介的谓词性成分已事物化,注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对应的词语各有不同,但不宜以之为据,将介词“于”的用法作过多细分。,于是=在此、从此(此时、此事) =承接连词(虚化过程)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左传僖33)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庄子秋水) 于是乎(于是语气词) 于是焉(于是于是于是语气词),

8、2.以,介词“以”由动词虚化。介词“以”与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补语。 引介动作行为的凭借、时间、涉及对象、原因。 介词“以”的宾语可前置,可承前省略。 (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 (2)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史记李斯列传),1.引介凭借:工具、手段、依据、条件、标准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梁惠王上)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左成2) 醒,以戈逐子犯。(左僖23)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史记商君列传) 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世说新语方正) “用

9、”、“拿”、“按照”,2.引介凭借:资格、身份、地位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滑稽传补) “凭着”、“依靠”、“按照”、“论”,3.引介动作行为连带的人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左传僖5) 比较: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滑稽传补),4.引介涉及对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滕文公上) 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史记廉蔺列传) 此天以臣授陛下。(史记留侯世家

10、) 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同上) 可译为“把”,或不译。,5.引介原因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因为”、“由于”,6.引介时间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26)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韩说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史记卫青传)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汉书苏武传),“以”构成的凝固结构 “有以”、“无以”“有/没有什么东西(或办法)用来” (相当于有/无之后省略宾语) 长铗归

11、来乎,无以为家。没有办法养家。 河曲智叟亡以应。没有办法回答。 吾必有以重报母。有办法重重地报答您。 “以故”“由于这个缘故” “以是”、“以此”“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用这个东西” “是以”“(因为这样)所以”,讨论: 以:动词、名词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他故也 我辞礼矣,彼则以之。用也 幼不能强学,老无以教之,吾耻也。没有才学 行人未有以说也。有办法 有以、无以:“有什么东西(或办法)用来” 或“没有什么东西(或办法)用来”。 愿先生有以教我。,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荀罃辞。荀偃、士匄曰:“诸侯宋、鲁,于是观礼。鲁有禘乐,宾祭用之。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舞,师题以旌

12、夏,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还。及著雍,疾。卜,桑林见。荀偃、士匄欲奔请祷焉。荀罃不可,曰:“我辞礼矣,彼则以之。犹有鬼神,于彼加之。”晋侯有间,以逼阳子归,献于武宫,谓之夷俘。逼阳妘姓也。使周内史选其族嗣,纳诸霍人,礼也。 以之(礼)为用(用礼),加之于彼。,3.为,作动词读wi,意义灵活,可译为“是”、“变成”、“担任”、“制造”等。 作介词读wi,与后面的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表对象、目的、原因等。 “(为宾)动”,1.引介服务对象,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赵策)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论语雍也) 故为渊

13、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孟子离娄上) “为人民服务”,2.引介目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殆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为道不为己,故逢患而不恶;为民不为名,故蒙谤而不避。(论衡问孔),3.引介原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同上) 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孟子万章下) 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4.引介涉及对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史记淮阴侯列

14、传),5.引介主动者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身体离散,为天下戮。(吕氏春秋慎大) 夫良马固车,使臧获御之则为人笑。(韩非子难势) 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名词(或代词)+所+动词”的被动句式。,6.引介假设条件 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韩非子内储说下)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说苑奉使) 引介的谓词性宾语已经事物化。,为故:因为的缘故 以为: 把认为/当作/作为【介词动词】 以臣为不顿命。(战国策燕策) 欲以齐为事。(战国策燕策),4.与,A.引介涉及对象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战国策燕策) 诸君子皆与驩言,

15、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孟子离娄下),(与+宾)+动,B.引介服务对象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汉王与义帝发丧。(汉书高帝纪) C.引介支配对象 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诗车舝) 纵躯委命,不私与己。(贾谊.服鸟赋) D.引介方式 蛤蟹珠龟,与月盛衰。(淮南子地形训),与:连词,连词“与”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动词性成分,可译“和”; 有时也表选择关系,相当于“还是”、“或者”。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上)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谋攻) 并列复句中,表选择 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国语越语) 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连词“与”和介词“与”的区别:,1.换位法:“与”前后成分能否换位 连词“与”所连接的双方是等列的,无主次之分,一般可互换位置而意义不变; 介词“与”前面的词语是全句的主语,后面的词语是介词的宾语,双方不等列,不能换位。 蜩与学鸠学鸠与蜩 汉王与义帝义帝与汉王(发丧),2.插入法 介词“与”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结构,而不与前面的名词发生结构关系,故其前可加能愿动词或副词等成分。 连词“与”由于连接两个名词构成并列词组后充当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