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1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2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3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4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1课 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种子发芽实验(一)是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它与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构建了一个教与学的整体内容,即植物与环境。种子发芽实验(一)以生活中常见的绿豆种子发芽生长作为研究对象,引领学生猜测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及设计变量控制实验,明确变量控制实验要领。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第二部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在本活动环

2、节中,学生要解决的是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内容与方法,以及如何体现对比实验设计中的公平性。第三部分:种子的发芽实验。要求学生观察种子发芽前的状况,并把它们画下来。在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后,再开始动手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坚持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学情分析】1关于知识基础。学生在三年级学习种植凤仙花时,对植物生长的条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并不多。哪些是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大多数学生不太清楚。2关于变量控制实验设计。五年级的学生在四上“溶解的快慢”和四下“面包发霉了”这些课中学习过如何设计变量控制实验,现在再来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有一定的基础。3关于观

3、察记录。学生有对凤仙花种植的长期观察记录的习惯与知识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提供观察记录的知识经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

4、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

5、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三、阅读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

6、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板书设计】种子发芽实验(一)一、预设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二、设计实验计划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 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设计

7、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同学们将要经历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自己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还要与做同类实验的其他同学交流,学生后面还将经历种植绿豆芽、照料绿豆芽的过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适宜的温度和空气。过程与方法:学习和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适宜的温度和空气,学会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及结果分析。【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复习导入)师:播放视频或是复习上

8、一节课的内容,从作业本出发判断学生设计实验落实情况。然后引入你们的实验结果怎么样了?种子发芽了吗?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整理实验信息师:同学们,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绿豆发芽所需条件分别做了不同的研究。下面我们依据上节课所分的“水组”、“土壤组”、“阳光组”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请看实验记录表格:(屏幕出示):生:汇报实验结果(单个代表各因素小组汇报)教师与学生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与纠正。学生在陈述实验结果土壤组居然出现土壤中的种子发芽了,然而种在纸上的居然没有发芽,于是要汇集大家一起讨论原因,寻找解决方案,面对知识冲突时,学生的注意力尤为集中,感觉就像在开一次辩论会似的。也多

9、亏了这一反常的结果使得课堂有“生气”!种子没有发芽的原因:拿着学生做的实验组,发现里面居然只有一粒种子,问学生这样可以吗?有很多学生会反驳并且解释。实验者也对此作了解释说因为看着她没有发芽,便把它种在泥土里了。我评价道:“哦,原来*是为了节约种子,做的不错,但是我觉得我们还可以继续做下去,找找种子没有发芽的原因。”我摸了摸纸巾发现比较干,你看你觉得有可能是什么原因种子没有发芽呢?学生也会想到可能水分不够。由此再引入水分的充足与少,空气的充足与少,阳光的有无,温度的高低。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 的实验记录序号种子总数量 已发芽量 未发芽量 我们得出的结论1实验组对照组2实验组对照组3实验组对照组4

10、实验组对照组5实验组对照组注意汇报时要响亮清楚,其余学生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并能够找到错误与不足。事例,有个班级没有研究温度,我便说那让老师说一说,你们认真找找老师说的哪里不妥。有位男孩子很明显而且大胆的说出了在研究温度的时候,相同的条件不可能有阳光。我表扬他听的很认真也很仔细。作为小学老师要学会针对性及时适度的表扬。(1)汇报数据(2)分析数据师:收集了实验数据,我们就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请其他同学注意这些同学的数据。从这些数据中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生:我得出了绿豆发芽需要水。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这些同学实验组的绿豆都发芽了,而对照组的绿豆一粒也没有发芽,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绿豆

11、发芽需要水。(先让没有参与次实验的同学根据实验同学的数据做出实验解释,培养倾听能力。)师:你是实验的同学,你认同他的说法吗?生:认同。师:同学们,认同吗?生:认同。师:是的,说的有理有据。绿豆发芽需要水。(板书:绿豆发芽需要水)师:是否需要土壤呢?进入下一组汇报。(同样有关绿豆发芽是否需要土壤、是否需要阳光、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都经历学生个体汇报,教师数据记录,再到集体分析实验结果,最后教师板书结论的过程。)(3)小结归纳(教师根据板书归纳:)绿豆发芽需要水、适宜温度和空气,土壤和阳光是不必须条件。三、种植绿豆芽注意:让学生区分种子发芽与生长的不同。强调语言的精确性。师:同学们,我们手上已经发芽

12、的绿豆芽怎么处理呢? 生:种起来。(老师我知道,把它种到泥土里等待它生长)师:好,我们就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或纸杯里,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猜测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生:(预设:水、空气、阳光、养料)师:有经历有兴趣的同学,老师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这

13、一课中,学生先来对绿豆芽的生长进行观察,并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另外,学生将要研究一个比较“特殊”的实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学情分析】从本单元前面相关知识学习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具备了初步的分析、探究能力和简单实验操作能力,这是学习的基础。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再次经历“对比实验”,而对比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对学生来讲相对来说难度较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

14、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种下的绿豆芽生长情况。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填表后再讨论)绿豆芽的总数量 茎、叶的颜色 茎的粗细 实验说明阳光下的绿豆芽

15、 黑暗处的绿豆芽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生长有什么不同?(3)改变了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产生了什么影响?3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并交流。4交实验记录表前,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了水的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

16、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四、观察自然界里许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图片:1比较香蕉树、松树、仙人掌的叶有哪些不同。2并回答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自己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事例。五、本堂小结:节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宜,植物会生长得茁壮。当环境改变后, 植物会努力适应环境变化而生长。 如松树; 仙人掌的根很发达, 它的叶是针状,可使水分不会很快流失, 所以它能够生长在干旱的地方。【作业布置】你知道哪些植物能够在环境改变后, 适应环境

17、而生存的。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 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蚯蚓的选择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四课。是新课程标准“生命科学”中“生物与环境”这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蚯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教学目标】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2、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

18、的。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情感目标】1、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2、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能倾听他人的意见。3、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后把蚯蚓放归大自然。【活动准备】教师为学生准备好蚯蚓和木盒、纸盒、黑布、吹塑纸、硬纸板、水、干土、湿土等以及有关动物与环境的图书、多媒体音像资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今天我们请来一群小动物来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他们是蚯蚓。老师希望今天我们可以为蚯蚓找一个适宜的环境来生活,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你认为蚯蚓比较喜欢怎样的环境?预设:潮湿、黑暗过渡:这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所做的猜想,要验证它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办?预设:

19、进行对比试验二、新课教学学生活动1:小组实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提问: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1)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并注意控制条件。(2)小组汇报实验方法,并讨论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蚯蚓几条?放在盒子的哪里?怎样来改变光亮的条件?蚯蚓的选择能马上观察到吗?)2.实验步骤:(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次。3.学生分组实验在等待蚯蚓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进行第

20、二个实验的设计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师:在蚯蚓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让我们来进行第二个实验的设计。1、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讨论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2、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4)再做2次。3.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活动2:实验数据记录分析师:现在第一组实验的蚯蚓已经做好选择了,请每个科学小组观察各自的实验现象,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书本P10表格中,并讨论实验结果。各小组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小结:蚯

21、蚓喜欢生长在黑暗的环境中。师:第二组实验的蚯蚓做好选择了吗?请同学们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书本P11表格中,讨论实验结果。小结:蚯蚓喜欢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师总结:蚯蚓适宜生长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三、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1、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2、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3、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板书设计】4. 蚯蚓的选择实验数据1: 黑暗 中间 光亮实验数据2: 潮湿 中间 干燥实验结论:蚯蚓适宜生长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22、简单,因此应更注重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本节课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落实的还不够到位,小学科学课,教师讲述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内,其余时间应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大胆的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反思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不充分,例如:在研究“蚯蚓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时可不必先强调实验步骤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蚯蚓几条?蚯蚓应该放在哪里?如何在盒子中创造两个光亮程度相反的环境?),是学生先讨论,再思考。2.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要把所有注意事项都强调完整,切勿在实验过程中强调问题,这样不仅没有效果,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必讲解,放手学生尽情的探讨。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

23、科学第一单元第5课 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设计教学导航【理论指导】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生命科学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在设计教学时尤其要注意:时刻落实科学课程总目标,制定符合学生的学习的科学目标;课堂上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思维热情;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全体参与共同学习;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学会探究。【内教学容】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五课内容。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谁吃谁。指

24、导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清楚“生产者”、“消费者”的概念,并得出组成食物链的要素;第二部分:水田的食物网。在学生对食物链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得出新的概念“食物网”,以此来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彼此复杂的食物关系。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关知识得出:其中一种生物对链上的其它生物的巨大影响,以及保护某一种生物对保护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教材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五课内容。主要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这一课在单元中的位置很重要,既是前两课研究蔷薇花丛生物的延伸,又是下一课维护生态平衡的铺垫。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25、它们谁吃谁”。清理蔷薇花丛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知道食物链的特征: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第二部分:水田里的食物网。在学生对食物链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水田中纵横交错的食物链,初步了解“食物网”,知道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彼此依存的复杂、密切的食物关系。【学情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趣的一课。学生们虽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探究方法,如观察、记录、实验等。但在对待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研究上,他们的深度还是细度上都是不够的,加上学生的学习还必须呆在教室内,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和对动物直接观察,因此在学习此课有较大困难,这就需要

26、教师巧妙的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在探究上的问题,促进他们过程与方法技能的形成,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养成他们热爱生命、爱护自然的意识。【教学方法】本课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等多种科学学习手段,来学习其中的科学知识,并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初步理解食物链这个概念、根据自己的经验写出简单的食物链。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了解食物链的形成,认识食物网。2、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食物链被破坏带来的影响,珍爱生命,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1、重点

27、:建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的概念,会写简单的食物链。2、难点:理解食物网所反映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教材 多媒体课件 学生测试单1 学生测试单2 学生测试单3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老师出两个谜语给你们猜猜(幻灯片出示小草山羊狼的图片)师:为什么是草莓?(草被羊吃光了)为什么是杨梅?(羊被狼吃光了)师:草被羊吃羊有被狼吃我们可以什么符号将他们连起来?(用箭头)(箭头方向朝哪里)草羊狼(狼羊草这样子对吗?)小结:箭头方向朝向吃食物的那一端。二、新授2、师:简单的谜语中就有这样的食物关系,那在我们的花丛中有这样的关系吗?看看我们的花丛里

28、有些什么?(幻灯片出示图片花草蚜虫蚯蚓鸟树叶瓢虫)师:能先用谁被谁吃说说他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呢?小草被蚜虫吃蚜虫被瓢虫吃瓢虫被小鸟吃.3、师:大家都会说他们之间的食物关系,现在加大难度,你会写吗?请用箭头的方式将他们关系表示出来?(填写在书本12页)汇报交流:小草蚜虫瓢虫小鸟花蚜虫瓢虫小鸟树叶的腐殖质蚯蚓小鸟4、师:通过大家集体的努力,(指着上图)想象一下,他们的食物关系像什么?(链环)能给它起个名字吗?(食物链)师:能试着说一说什么叫做食物链吗?生1生2师: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是怎么来说的。(幻灯片出示概念)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板书:食物链)5、师:观察这三条食物

29、链,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点)?(暗示:起点、结束)在我们的食物链最前面都是什么呀?(植物)后面呢?(动物)在观察其中一条食物链,我们发现小鸟吃什么瓢虫吃什么蚜虫吃什么小草吃什么?生:说水土壤里的养料阳光二氧化碳,师:对,植物吸收阳光就是在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能自己制造所需要的养料。科学上就把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师:在这些食物链当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师:你们都明白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可老师还有个疑问什么叫直接或间接消费者呢?生:解释直接消费者就是吃生产者的生物,而间接消费者就是吃消费者的的生物。师:听完你们

30、的解释我明白了,在大自然中,你还知道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你能举个例子吗6、我们在书写食物链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师:清楚了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之后,我们来个小竞赛,有信心获胜吗?竞赛之前,先来热热身:食物链有什么特点?小结:1.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2.习惯上总是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书写,并用箭头连接。(箭头朝向需要食物的一方)3.每条食物链都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7.竞赛马上就开始了,准备好了吗?PPT出示一张食物网师:这些生物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你们能用箭头把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表示出来吗?同桌互相讨论,完成食物网的连接。最先完成的上来汇报

31、其他同学相互补充、纠正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找到了这些生物之间的吃食关系PPT出示完成的食物网师:从这张图当中,我们能找到几条食物链?师:你能找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吗?记录下来师:仔细观察这张图,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师:结合这一特点,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食物网)补充课题:板书食物网PPT出示食物网的概念提问:如果缺少了其中一种生物会怎么样?比如:青蛙提问:那么人类跟这些生物有什么联系吗?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请看两个故事。三、拓展与思考课件演示1:例如,五十年代,我国农村曾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人们发现,在麻雀被大量捕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粮食大量减产。农民伯伯不明白这

32、是为什么?谁给农民伯伯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重点强调食物链断了,生态平衡被破坏了)学生回答后,师:你的发现和科学家一样。机动:2、在20世纪初,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提问:请你预言一下,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狼或者麻雀,你想对人类说什么?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太对了。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密切联系的,只有保护好每一种生物,与生物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5.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草羊狼小草蚜

33、虫瓢虫小鸟生产者 消费者 消费者 消费者 【教学反思】食物链、食物网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这种概念教学型的教授课,我大胆地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针对这些枯燥的概念设计了形象生动的食物网游戏,食物链模型构建等环节。由于有学生亲手制作的模型非常形象化,学生对于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的学习便迎刃而解开了。通过“找找食物链”的环节,学生巩固了对食物链概念的理解。从学生反馈的众多不同组合的食物链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科学思维也在不断地扩展我的教学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总显得热热闹闹的,但绝不会出现“思维不足,活动有余”的现象。对于本课设计,对于“食物网的构建”环节,如何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其中,

34、从而达到探究活动的全体参与,是特别值得执教者认真考虑和商榷的。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6课 做一个生态水族箱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做一个生态水族箱改自于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 。在前一课,学生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原教材内容分三部份:(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态环境。让学生知道自然环境下的池塘是什么样的,存在哪些生物和非生物,从而认识生态系统(二)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让学生考虑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准备什么样的非生物环境条件。(三)做一个生态瓶。按照设计好了的生态瓶建造方案运用准备好的材料,

35、做一个生态瓶。由于教材内容过多,所以分成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教材的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教材的二、三部分。本课为第二课时。本课教学活动设计为基于STEM理念的项目学习过程,从而能进一步深化科学概念,并让学生体验成功和乐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学情分析】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做一个生态水族箱,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感兴趣,也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给生物和非生物营造一个家,既有可能可以构建一个完整长久的家,也有可能会有某些不适的条件影响生物的生存,,能更深刻体会生物与生

36、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STEM的理念,学生在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完成水族箱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在工程设计活动中提升动手操作技能,形成创新意识。【教学策略】本课结合STEM的理念,在理解原有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实现对其的利用,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关的工程与技术活动。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做适切处理。在本课当中,STEM教育的基本流程是:明确问题设计和完善方案 制作样品 测试改进 形成产品及其说明书。【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通过设计和制作水族箱的实践活动,知道工程设计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基本步骤。(2)

37、了解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2.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生态系统的知识,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制作生态水族箱的任务。(2)能对自己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并说明理由。3.科学态度目标:(1)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2)小组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观点。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运用生态系统的原理设计一个生态水族箱建造方案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水族箱。【教学准备】小组实验准备:建造生态水族箱需要的材料。教师准备

38、:多媒体课件、活动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像水草这样的绿色植物在食物链中通常是什么角色? 食物链中的消费者通常是? 请观察画面中的植物有哪些? 阳光?水?空气? 泥沙?适宜的温度 生产者 动物 二、探究池塘的生态群落 池塘中动物有哪些? 植物对动物有什么作用? 动物对植物有什么影响? 除动物植物外,池塘中还有什么? 池塘中的非生物与生物有关系? 小结:像这样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就是一个生态群落。 观察并说出自己的发现:思考后回答: 沙土,水- 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理解 三、设计一个生态瓶 刚才我们研究了池塘的生态群落。让这

39、样的生态群落成为活生生的生态,你有什么办法? 做一个生态瓶,我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我们需要准备哪些生物,非生物。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 对他们提出的想法,你有什么补充或者提议? 向学生提问,如何放生物,非生物。有什么顺序要求? 做一个生态瓶。 思考,回答 学生汇报 学生向学生提问,解答。 学生思考,合作讨论回答老师的问题 四、制作一个生态瓶 要求只要选取一条可行的食物链方案。按照我们刚才讨论出来的顺序进行制作。 【板书设计】6 做一个生态水族箱形成产品及其说明书测试改进 制作样品设计和完善方案明确问题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 改变生态瓶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教学识在学

40、生以学习制作了生态瓶,并课下观察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生活得好坏情况之后,来学习的。可能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这个小组的生态瓶中,生物都生活得好。由于各小组的情况不一样,生态瓶不可能都做得很好,在这里提出如何让我们生态瓶中的生物生活得更好,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的。这一课也是学生初次研究生态平衡的活动。通过本课的活动学生将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本课中学生的观察和讨论特别是对影响生态瓶中动植物生长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很重要的。【教学思路说明】依据学生初次实验,尝试制作的生态环境创设情况

41、,有针对性地分析,通过实验了解动植物间的需求和学生实验能力培养及养成方法的训练,是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因此,安排如下教学策略和环节:【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和种类要平衡。科学探究:经历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的过程,探究往生态瓶中添加动物或植物后生态瓶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能持续观察的良好科学习惯。【教学重点】探究往生态瓶中添加动物或植物后生态瓶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学生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能持续观察的良好科学习惯。【教学准备】1、改变生态瓶的学习评价单教学过程一、交流生态瓶,确

42、定实验方案: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考书本的记录单)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

43、面的次数比较多。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考书本的记录单)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4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5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四、总结拓展:1讨论:

44、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8课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建立生物群落的概念。【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实验已经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由此,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让学生对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与沙尘暴的危害有所直观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讨论展开激烈的争辩,说说各自的你能为我们的环境做些什么呢?学生集思广益答案丰富多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

45、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二、草原的生态平衡: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

46、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2设想一下:(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3)最终结果是什么?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

47、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教学反思】通过视频的展示学生印象兴趣比较浓厚,本次课程内容比较少,因此在备课期间,设法多搜集一些课外的知识让学生有所了解。并且指出目前沙尘暴不只是北方才有,现今它已经波及南方,我省的杭州市沙尘暴的事例。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场景通过图片的展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事例展现让学生意识到人类的一些肆无忌惮的行为在无形之中都在毁灭着人类自己,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从而引发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对一些措施还不是很熟悉,应该怎么做,学生回答的比较口语化;学生对人类的行为了解的比较少,所以一般很难

48、想到,或许需要直接展示比较好。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光第1课 光和影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累计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没有一个整体的科学概念。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本课的教学设计将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像电灯这样能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遮挡物、屏。影子的长

49、短和光的照射位置有关,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的方向相反的。影子的大小变化与物体和光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所照射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2、过程与方法: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的进行记录。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3、价值观与情感态度:(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从童趣的游戏中发现光的奥秘,激发探索的好奇心。【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影子的变化和光源、遮挡物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手电筒、屏、课件、拱形铁丝,橡皮。教学过程

50、一、激趣揭题1.播放手影戏,问:这是什么表演?(板书:影)2.指名回答:在我们身边影子无处不在,但影子只有哪个朋友在才会现形?(板书:光)看来光和影真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光和影的探秘之旅吧。(板书补充课题:和)二、认识光源1.同学们都认为影的产生需要光,那么,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举例说明。2.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点燃的蜡烛,没有通电的电灯会不会发光?学生会很明确地做出判断。教师接着提问,月亮可以自己发光吗?学生会说月亮不是自己发光,而是太阳反射照在上面的光。3.小结: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课件出示)4.出示相关事物图,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光源。

51、(加强学生对光源这个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三、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猜测。过渡:现在我们认识了光源,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了光就一定有影子?影子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造影游戏。你们能不能利用现场的材料和道具造一个影子?看看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指名上台玩造影子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创设一个情境,学生在产生浓厚探究兴趣的同时激活思维,更容易想到产生影子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指名回答。(板书:光源遮挡物屏影子)4.教师小结,用科学的语言归纳出影子的产生条件。四、探究影子与光源的关系1.师指名上台配合制造影子,适当进行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到屏幕上的影子,你有什么发现?你

52、能提出一两个科学问题吗?2.指名回答,师随机板书。如:长短、大小、形状、方向等。3.引导学生猜想:是啊,影子有那么多的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影响的呢?(随机板书:距离、角度、光照面形状)4.选法。到底是什么因素引起了影子的什么变化?我们需要来验证猜测,用什么方法呢?5.师点拨提示:如果我们选择其中一个因素来研究,比如改变光源照射的角度,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怎么研究?只改变“光源照射的角度”,其它都不变,观察影子的变化。(课件动画演示)6.师介绍实验工具,演示“只改变光源照射的角度,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实验。(这个实验较难,教师选这个示范加以突破。既能让学生直观清晰地明确实验如何操作,又能让学生

53、更好地理解如何控制实验变化的条件来进行研究。)7.让学生思考如果选择的是“改变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这一因素,只能改变什么?(了解学生对控制实验条件变化的理解,以便后面有针对性地指导。)8.课件演示“改变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这一因素的实验做法。(利用课件简单演示,让学生增强实验操作的准确性。)9.小组商量选择一个最想研究的因素。10.课件出示实验提示,小组领取实验记录单,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演示汇报。实验一:改变光源照射的角度,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实验二:改变遮挡物与光源的角度,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实验三:改变光照面的形状,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把影响因素与对应的变化用线

54、连起来。五、总结1.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光和影的探秘之旅,发现了哪些秘密呢?(结合板书总结)(让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和回顾。)2.说说生活中用到了影子原理的地方。讲解投影概念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出示)六、反馈拓展1.播放皮影戏。2.玩手影游戏。(让学生在总结和巩固这节课的探究成果的同时去游戏中验证这些规律。)3.课后活动:(1)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2)设计一幅墙图,向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墙来了节目投稿。【板书设计】 光和影 光源-遮挡物-屏-影角度 长短方向 相反距离 大小光照面的形状 形状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教材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