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药物镇痛机制PPT参考幻灯片_第1页
阿片类药物镇痛机制PPT参考幻灯片_第2页
阿片类药物镇痛机制PPT参考幻灯片_第3页
阿片类药物镇痛机制PPT参考幻灯片_第4页
阿片类药物镇痛机制PPT参考幻灯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阿片类药物镇痛机制,外二科,1,慢性痛的发病机制,损伤,正常恢复,恢复后产生中枢神经系统重塑,疼痛恢复,慢性痛,痛觉过敏,异常性疼痛,疼痛的泛华,2,慢性痛:一个损伤性的过程,3,癌症致痛机制和病理生理,1.经典的痛觉传导机制: 由痛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从外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由脊丘束纤维传到丘脑,经丘脑再传到大脑躯体感受皮层及边缘系统。 2癌性头痛(包括慢性疼痛)发生的现代机制,4,中枢性镇痛药的作用机制,阿片样受体 阿片受体激动剂,5,Opioid receptors,自70年代以来,经过广泛的研究,已明确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部位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立体、专一性的阿片受体。 阿片受体在中枢神

2、经系统中广泛存在,在不同的部位,阿片受体激动后产生的效果不一样。,6,阿片受体激动剂,正常机体内存在有内源性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包括-内啡肽;亮啡肽和强啡肽等,至今已发现有20种余。 这类物质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但也可以有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产生且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发现。 为解释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十几种重要的理论依据。,7,阿片类镇痛药的作用机制,内阿片肽可以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多巴胺及P物质等神经递质减少。阿片类作用于受体后,引起膜电位超级化,使神经递质释放减少,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而产生镇痛等各种效应。,8,阿片

3、镇痛药的作用机制,内阿片肽能神经元 释放内阿片肽(脑啡肽) 激动阿片受体 通过G蛋白偶联机制 抑制AC Ca内流 、K外流 前膜递质(P物质等) 释放 突触后膜超极化 阻止痛觉冲动的传导、传递 镇痛。,9,阿片类镇痛药的作用机制,外源性阿片类也可作用于阿片受体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最先发现这类药物时天然的阿片生物碱或阿片类生物碱的半合成物、衍生物,故又将这类药物称为阿片类药物。 能与阿片受体结合并能不同程度地产生激动效应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物质统称为阿片样物质。,10,阿片受体类型,阿片受体体内至少存在8种亚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至少存在4种亚型:、。吗啡类药物对不同型的阿片受体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均

4、不完全相同。 1受体:激动后产生脊髓以上水平的镇痛。 2受体:激动以后产生呼吸抑制作用,心率减慢,欣快感、依赖性。 受体:激动后产生脊髓水平镇痛,镇静、缩瞳。 受体:激动后可调控受体的活性。 受体:激动后产生烦躁不安,瞳孔扩大,幻觉,兴奋,呼吸频率增快,血药增高。,11,阿片样受体分布,阿片受体广泛分布,在神经系统分布不均匀。 在脑内、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阿片受体密度高,这些结构与痛觉的整合及感受有关。 边缘系统及蓝斑核阿片受体的密度最高,这些结构涉及情绪及精神活动。 缩瞳相关中脑盖前核 咳嗽反射、呼吸中枢和交感神经中枢延脑的孤束核 胃肠活动(恶心、呕吐反射)脑干极后区、迷走神经背核等结构有阿片受体分布 在脊髓胶质区、三叉神经脊束尾端核的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