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两栖纲.ppt_第1页
第六讲两栖纲.ppt_第2页
第六讲两栖纲.ppt_第3页
第六讲两栖纲.ppt_第4页
第六讲两栖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思考题,简述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两栖纲动物血液循环有什么特点? 两栖纲动物分为哪几个目?各有什么特点? 名词解释:不完全双循环,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第三节 两栖纲(Amphibia) 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既保留水栖脊椎动物祖先的特征,又有陆生脊椎动物特征。低等类群,仍生活于淡水中;高等类群,生殖在水中,幼体也在水中,似鱼而无四肢,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有四肢。 两栖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两栖动物是首次登陆的脊椎动物,但不是正真的陆生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发展史上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典型。,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水域和陆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两栖类要适应陆

2、地生活必须解决两大问题。 在陆地上行走 由于空气密度低,重力作用要求陆生动物必须有强有力 的四肢将身体支撑起来才能使躯体在地面上移动。 在空气中呼吸 鳃是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肺是陆生动物的呼吸器官。两栖类幼体以鳃呼吸,变态后成体以肺呼吸。,发育中有变态现象,体表裸露,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具1节颈椎、头骨与脊椎连接处有二个枕髁,脊椎分成四部分:颈椎、躯椎、荐椎、尾椎。,排泄器官幼体为前肾,成体为中肾。,大脑分化个两半球,具原脑皮(为大脑皮层的雏形),有10 对脑神经。,开始出现中耳,能将声音传入内耳发生听觉。,卵生,体外受精,不具钙质的卵壳。,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一、两栖纲的主

3、要特征 1.发育中有变态现象: 幼体:水生成体:陆生 以鳃呼吸以肺呼吸 具侧线器官侧线器官退化 无五趾型附肢有五趾型附肢 一心房、一心室二心房、一心室 单循环不完全的双循环,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呼吸系统: 有一对薄壁的囊状肺。 不具支气管,口腔通过喉头室与肺相连。 进行特殊的咽式呼吸。 皮肤和口腔粘膜具有辅助呼吸作用,循环系统: 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 两栖类虽然既有体循环,又有肺循环,但由于心室不分隔,在心室中多氧血和缺氧血有混合现象,属于不完全的双循环。 由于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在回静脉窦的静脉血中含有来自肺静脉的多氧血。,动脉圆锥自心室腹面右侧发出,与心室连

4、接处有3块半月瓣。动脉圆椎内有一纵行的 螺旋瓣,能随动脉圆锥收缩而转动,有助于分流心脏压出的血液。皮静脉中的血回心 入右心房,肺静脉中的血回心入左心房,因此右心房血含氧亦不少。,两栖纲动物心脏,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2.皮肤裸露无鳞片,表皮内有丰富的皮肤腺,分泌粘液,使皮肤保持湿润,所以其皮肤有辅助呼吸的重要功能。,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3.具1节颈椎、头骨与脊椎连接处有二个枕髁。 脊椎分成四部分:颈椎、躯椎、荐椎、尾椎。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脊柱向四肢传递体重而进一步分化,首次出现了一块荐椎,通过与腰带的关节把体重传给后肢; 首次出现了一块颈椎,使整个脊柱分为颈椎、

5、躯干椎、荐椎、尾椎4部分,尾椎愈合形成棒状的尾杆骨(urostyle)。 脊椎骨的数目在不同体型的动物中差别较大。首次出现了胸骨,但成体无肋骨。 头骨已脱离了肩带的束缚,有了灵活转动的可能性: 数块骨片丢失或愈合,使头骨重量减轻,而骨化程度较低,这在无尾类尤为明显。,典型的五趾(指)型四肢出现。 四肢骨骼中多有愈合现象,如桡骨和尺骨愈合为桡尺骨等。 两栖类的四肢位于躯干侧面,不能完全使身体抬离地面,运动速度极有限。 与前肢连接的肩带不再与头骨愈合,这不仅使头部可灵活运动,而且使前肢的多样性活动有了可能。 肩带加固,由乌喙骨、肩胛骨、上乌喙骨、锁骨组成;腰带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并形成髋臼,与

6、股骨形成髋关节,并与脊柱的荐椎相关节以支撑体重。,蛙的骨骼,4.1消化道 内鼻孔和耳咽管孔以及喉门均出现在口咽腔内。 牙齿与鱼类相似,为同型、多出齿,可能出现在上、下领骨及犁骨等处,无咀嚼功能。 出现了能动的肌肉质舌,舌根位于口咽腔前端底部,舌向后折叠,舌尖可向外迅速翻出捕捉食物。 口腔内还出现了口腔腺,可分泌粘液湿润食物以适应陆地干燥环境,但其间不含消化酶。 食道很短,通向胃部的贲门。 胃内壁具多条纵褶,胃壁粘膜层里含有大量管状胃腺。胃以幽门接小肠。 小肠分化为十二指肠和回肠,大肠(即直肠)很短。 成体两栖类的食物多以昆虫为主,肠的长度较短,如成体蛙的肠总长仅为体长的2倍,而植食性的蝌蚪肠总

7、长可达体长的9倍。 4.2消化腺 有独立的肝脏和胰脏。肝脏分泌的胆汁流入胆囊,经胆管人十二指肠。胰脏位于十二指肠与胃之间的肠系膜上。,消化系统,5神经系统仍处于与鱼类相似的较低水平 5。1基本结构 脑:大脑具原脑皮;。 脊髓:具有脊椎动物首次出现的腹正中裂 ,具颈膨大和腰膨大 脑神经:10对; 脊神经:第一对脊神经由寰椎和第二椎骨间的椎间孔穿出,其分支往前分布到舌肌及部分肩肌,支配舌的运动;前三对神经形成臂N丛,支配前肢,后四对(7,8,9,10)形成腰荐N丛(后肢) 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神经系统,5。2重要特征 脑的5部分分化不高,仍处于同一平面上,但两栖类的大脑

8、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分化较鱼类明显,但神经物质开始向大脑顶部转移,顶壁出现一些零散的神经细胞,称为原脑皮(archicerebrum)。仍司嗅觉。 中脑视叶发达,仍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 已具备发育完备的植物性神经系统。 小脑不发达,与运动方式简单有关。 脊髓与鱼类无显著区别,但有缩短的趋势。 肩及腰部脊神经集聚成神经丛。,6 由于传导声波、光波以及化学颗粒的介质由水变为空气,感觉器官发生深刻演变,但水生的幼体仍保留水生动物感觉器官的特点。 6.1听觉 除内耳外,出现中耳,用于传导声波。 中耳由中耳腔(即鼓室tympanic cavity)、鼓膜(tympanic m

9、embrane)和耳柱骨组成。 耳柱骨是由鱼类舌弓上的舌颌骨演变而来。鼓膜位于皮肤表面,没有任何保护。 内耳结构与鱼类相似,但出现了真正感音的部位瓶状囊(lagena)。,感觉器官,6.2视觉 已具有一系列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角膜凸出,晶体稍扁平,晶体距角膜较远,适于远视。 具有泪腺,下眼睑可活动,以湿润眼球(眼睑是皮肤的皱褶,覆盖于眼球之前。眼睑有上下之分,两栖类只有下眼睑)。 有瞬膜。瞬膜为上、下眼睑内侧的一个透明皮褶,由内向外覆盖和湿润角膜。 6.3嗅觉 出现陆生四足类的两个特化结构: 出现内鼻孔,使鼻腔具嗅觉功能的同时也是空气进出的通道; 出现犁鼻器(vomeronasal or

10、gan),是鼻腔腹内侧的一对盲囊,能感知进入口腔的空气或物体的化学性质。,6.4侧线 水生的幼体均具有侧线,结构和功能与鱼类相似,变态后视生活环境而定,如终生水生的中国大鲵成体保留侧线神经丘,蛙和蟾蜍的成体侧线消失。 7排泄器官对陆生适应的不完善 7.1肾脏 具一对肾脏(中肾),位于体腔后部,脊柱的两侧。 在雌性,中肾管仅作输尿之用,在雄性,中肾管除输送尿液之外,还兼充输精管之用。 7.2膀胱 膀胱在发生上属于泄殖腔膀胱(cloacal bladder), 系由泄殖腔腹壁突出而成。 输尿管与膀胱并不直接相通。膀胱一方面作为聍存尿液之用,一方面执行重吸收水分的功能。,排泄系统 肾脏(中肾)位于体

11、腔后部,脊柱两侧,长形分叶体呈暗红色。 输尿管(吴氏管)位于肾脏外缘近后端处,通泄殖腔,开口于泄 殖腔背壁。 雄性肾脏前端失去泌尿机能,一些肾小管与精巢的精细管相通, 将精子送入输尿管。雌性输尿管只有输尿功能。 膀胱 由泄殖腔壁突起形成为泄殖膀胱。 排出的含氮废物是尿素,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体重的1/3。 肾脏的功能还有调节体内水分,维持渗透压。膀胱能重吸收水 分,以保持体内的水分。,神经系统、感官特点: 脑分五部分:端脑(大脑,主司嗅觉)、间脑(丘脑区)、中脑(视叶区)、后脑(小脑)和髓脑(延脑)。大脑半球分化比鱼类明显,出现原脑皮。小脑不发达。 原脑皮:大脑顶壁出现了一些分散的神经细胞,形成

12、最原初的脑皮。 感官: 幼体具有侧线,成体除了部分水栖种类外侧线消失,嗅觉、视觉、听觉器官成为主要的感觉器官。嗅黏膜位于鼻腔的背面,出现犁鼻器,位于口腔顶部司味觉;视觉在水中为远视,在陆上为近视;无尾类具有中耳:鼓室,外有鼓膜,与耳柱骨相连。,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二、两栖纲动物的分类 由于两栖类对陆地生活适应的不完善,其分布有很大的局限,成为脊椎动物中种类数量最少,分布区最窄的类群,仅分布于淡水和潮湿环境中。 约2800多种,我国200多种,大多为有益动物,可消灭农田害虫,有些种类可食用,如青蛙,有的可药用,如蟾蜍耳后腺分泌物制成蟾酥,具强心、解毒、消热功效。,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1.无尾目(Anura) 种类最多的一类。成体无尾,具尾杆骨,有胸骨,无肋骨,四肢发达,善跳跃,如蛙等。,东方铃蟾,蟾 蜍,产婆蛙,负子蟾,无斑雨蛙,无斑雨蛙,中国林蛙,金线蛙,大树蛙,狭口蛙,12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2.有尾目(Urodel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