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_第1页
高一地理教案: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_第2页
高一地理教案: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_第3页
高一地理教案: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_第4页
高一地理教案: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材标题要点解读基本内容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2、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生物学上统称为原核细胞生物。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经过了大约 20 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 亿年前,从原核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

2、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3、生物进化与环境演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变简史一、生物进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化、灭绝与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环境动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前期(寒武、奥陶、志留)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中期(泥盆纪)鱼类时代古生代后期两栖类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人类时代。植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海生藻类植物时代古生代中期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后期、中生代中前期

3、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后期、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时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4、环境变迁与生物灭在古生代末期, 60% 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绝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 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1、人类是地理环境中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 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 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非常特殊的因素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二、人类活有利方面:改善环境,开发资

4、源,造福于社会。2、产业革命以来,人不利方面: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例如,动对环境类使自然环境发生了人类燃烧化石燃料、 砍伐森林等, 致使大量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氮、 臭氧、的作用显著变化。氟利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3、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第 1页共 3页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标题要点解读1、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一、自然地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理 环 境 整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体 性 的

5、 表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现组成的有机整体。1、成土母质与土壤2、气候与土壤二、自然地理 要 素 的相互作用3、生物与土壤4、地形与土壤5、人类活动与土壤三、自然地1、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理 环 境 的然 对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产 生 影整 体 性 与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资 源 综 合对策。利用基本内容表现: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 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6、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粉砂和黏粒较多, 含砂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 质地一般较粗, 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 含石块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铁、镁、锰、钙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含量高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间接影响: 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 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

7、成和发育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 、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海拔高度与土壤: 在山区, 由于温度、 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 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 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坡度和坡向与土壤: 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 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见下表)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

8、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这是因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某种单项资源, 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 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 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 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附: 1、本节内容123 :一个要素、五大因素一个要素:土壤第 2页共 3页五大因素:五个影响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五种成土要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稳定与活跃的程度。2、地形与土壤坡度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发育土壤厚度陡峭较快浅薄平坦

9、较慢深厚坡向温度状况水分状况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况好。蒸发量较大,水分状况差。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少,温度状况差。蒸发量较小,水分状况好。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举例)如:海南岛到黑河(南北方向) :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北京到乌鲁木齐(温带东西方向):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通性,这就是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定义成因纬度地带分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以热量为基础。 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异规律延伸、随纬度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球表面从低纬

10、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干湿度地带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沿海向内陆以水分为条件。 同一纬度带内, 降水量从沿分异规律有规律地更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垂直分异规在一定高度的山区, 从山脚到山顶自然环境及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律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垂直带谱与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地方性分异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指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地方地形、 地方气候、 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规律质等差异的影响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三、主要陆地自然带分 布植 被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森林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年降水森林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自然带量大于 450 )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草原半湿润、 半干旱的内陆地区以 草 本 植 物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自然带(年降水量 250450 )为主荒漠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旱生植物 (旱生小乔木、 灌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自然带250 )木、仙人掌)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