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地理环境整体性 水循环大气循环 生物循环 地质循环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正是由于它们的存 在。【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Tag内容描述:<p>1、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授课人杜洪课型复习课时间2008-10-27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通过大气循环、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复习,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掌握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二、过程与方法1。</p><p>2、第1课时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阅读探究 岩石 水土壤生物 大气 水 生 物 岩 石 水 无 机 盐 二氧化碳等气体、降水 氧等气体 有机物 无机盐 有 机 物 矿物质 尘埃 降水、风能 降水 大 气 地理环境要素包括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 地理环境整体性 水循环大气循环 生物循环 地质循环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正是由于它们的存 在,才把地理环境 各组成成分融合成 自然综合体,构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整体性的含义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 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 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 交换,。</p><p>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p><p>4、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张景观图分别是我国哪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东南丘陵、新疆塔里木盆地、内蒙古),1、本景观图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2、该地区主要的地貌特征是怎样的? 形成该特征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黄土高原确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 但由于历史上几次农牧业经营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以及这里经常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厮杀的战场等原因,林草植被被大量破坏。 材料二:山丹丹花是陕北黄土高原特有的生长普遍的野生花,但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黄土。</p><p>5、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 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自学指导 1、用5分钟时间,阅读完该部分的内容。 2、要求:1)列举各地理要素,简述整体性的概念 2)列举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主要作用,1列举要素 2简述概念 3列举生物作用,1.地理要素: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 2.概念:要素循环关系 3.生物的作用:光合作用 改造原始大气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和水分状况 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学习目标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 产生新功能,自学指导: 1、用5分钟时间,阅读完该部分的内容。 2、要求:1)。</p><p>6、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题一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材料1: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上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中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1)结合材料探究:在下图中的空白处填写有关内容,理解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材料2:不同的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p><p>7、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配人教版教材,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目录,第*页,01地理要素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