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编号:6898654]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
难点21 准确概括文本的中心意思。准确概括实用类文本的中心意思时。根据文体特征概括文本的中心意思。所以概括中心意思时考生首先要把握文体。难点68 准确区分近义词语。分析词语中不同语素的意思。辨析词语表达意思的轻重。难点70 准确判断词语的搭配对象。(1)准确把握并列关系的词语。句子衔接首先是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Tag内容描述:<p>1、难点72 准确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要关注“三原因,两注重”。“三原因”指成语的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1感情色彩多样。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不止一种,既可以是褒义词,又可以是贬义词,还可以是中性词。如“旁若无人”,意思是“好像旁边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或高傲”。2适用对象多样。如“洋洋洒洒”,既可以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也可以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3引申比喻派生。有些词语由本义通过比喻、引申等派生出其他意义。如“美轮美奂”,本义指新屋的高大美观,也用来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p><p>2、难点21 准确概括文本的中心意思准确概括实用类文本的中心意思时,考生要注重“一辨析,三思考”。“一辨析”指要准确辨析文体,根据文体特征概括文本的中心意思。不同的文体在表述方式、语言使用、中心表述上都有着其文体特征,所以概括中心意思时考生首先要把握文体。比如传记、新闻等,其中心意思集中体现在塑造的人物、表述的事件上,阅读这类文体要注重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再如科普文章,其中心意思集中体现在说明的对象或概念上,因此要通过作者对说明对象的描写或概念的阐述把握文本的中心意思。“三思考”指:1思考标题的意蕴。。</p><p>3、难点81 如何选用合适的句式选用合适的句式,要关注“四注重,三步骤”。“四注重”指:1注重话题统一。语段各句子之间的话题要一致,即要围绕一个中心,叙述一个事件,描写一个场景,表达一种思想或说明一个事物等。2注重句式一致。语句的结构类型或短语的结构类型要上下一致,比如上句是主谓结构,那么下句也应该是主谓结构;上个词语是偏正短语,下个词语也应该是。3注重情感一致。语段中的每一句话营造的氛围、表达的情感要与语段表达的内容契合。4注重逻辑合理。要注重语句之间、语句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程度的轻重、范围的大。</p><p>4、难点68 准确区分近义词语准确区分近义词语,应注重下面几个要点:1辨析语素差异。分析词语中不同语素的意思,确定词语之间的区别。如“中止”与“终止”,一个是中途停止的意思,一个是终结停止的意思。2辨析词义轻重。辨析词语表达意思的轻重,确定词语之间的区别。如“违反”与“违犯”,前者的意思是“不遵守,不符合(法则、规程等)”,后者的意思是指“违背和触犯法律等”。3辨析感情色彩。从词义的褒贬色彩来区别。如“肤浅”与“浮浅”,前者的意思是“(学识)浅,(理解)不深”,属于中性词,后者的意思是“思想言行浅薄轻浮”。</p><p>5、难点13 鉴赏作品所运用的艺术手法鉴赏作品所运用的艺术手法,须关注“五角度,三赏析”。“五角度”指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可以从五个角度分析:1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说明、议论、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描写。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渲染、抑扬、对比等。3篇章结构,铺垫、悬念、伏笔、照应、过渡、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4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人称转换。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设问、反问、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对。</p><p>6、难点08 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可用“三步三看”来概括。所谓“三步”,是指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可分为三个步骤,即揣摩具体的语言环境,找准关键词语,整合信息进而归纳作答。所谓“三看”,是指看语句位置,看语句特征,看上下语句。“看语句位置”,即看其处于文章结构首、中、尾的哪个位置。例如,文章结尾的语句一般起“点化”文章主旨的作用。“看语句特征”,即看其是比喻句,还是含蓄句。若为比喻句,其喻体便是关键词语;若为含蓄句,一定要化虚为实,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上下语句”,即有时画线句的。</p><p>7、难点10 如何鉴赏作品中的形象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的基本思路如下:1画在文章中画出有关描写或叙述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的句子。2析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依据画出的句子,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对物象要分析其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3明把握文章背景,明确人物的代表类型、地位;鉴赏物象要领会其象征意义,从而准确理解物象所蕴含的意义。4答答案的要点至少应包括人物的代表类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类型的典型意义等内容。(2013年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喂自己影子。</p><p>8、难点70 准确判断词语的搭配对象在判断词语的搭配对象时,考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辨析词义的角度切入。词语的意思往往有一定的侧重点,如果了解了其词义,那么做起题来就会轻松很多。比如“抚养”与“扶养”,前者是“爱护并教养”的意思,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后者是“养活”的意思。2从辨析语法关系的角度切入。从语法关系来说,词语的搭配应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把握并列关系的词语搭配。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是平等的,无主次之分。要注意,表示大小不同概念的词语不能并列,如“化肥”与“工业产品”不能并列。(2)准确把握动。</p><p>9、难点23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要做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类题目,考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准确判断。要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基本倾向作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因此,对文本材料的准确解读是获取文本的主要观点、基本倾向的基础。2独立思考。在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基本倾向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再参照自己平时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基本倾向进行评判,同时结合自。</p><p>10、难点25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解答“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类试题要做到:1整体感知,提出问题,分析论证。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考生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善于抓住最能反映文章内容的材料进行分析。2善于分析、提炼、概括。阅读实用类文本,要善于结合文本中关于人物的描写,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发现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3善于做个性化解读。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文本内容,即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各种不同的。</p><p>11、难点85 语言表达做到准确、鲜明要做到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四个符合”,二是“两个恰当”。具体说来,“四个符合”包括:1符合情境例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有“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分析:如在白天,诗人与李凝关系亲密则用“推”,关系疏远则用“敲”,而当时是夜晚(连鸟都在树上的窝里睡着了,李凝住的又是幽居),因此“敲”字更符合情境,更能衬托环境之幽静。2符合事理例如:今日洞庭,诗意盎然,彩笔描绘,简直是一个用珍珠砌成的崭新世界。分析:句中“砌”用得不准确,。</p><p>12、难点84 如何让句子衔接得当让句子衔接得当,应关注“五是否”。“五是否”指:1语意是否衔接。语意连贯,是指上下文在语意上关系密切,相互呼应。针对这些特点,在把握句子整体意义的基础上,考生可以通过关键词、关键句来解答衔接题,如话题的统一、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等。2事理是否相承。句子衔接首先是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合乎思维规律,即合乎逻辑,否则上下句在事理上就会出现“裂痕”,衔接不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常有:转折、因果、条件、递进、并列等。3结构是否相应。语句间的照应,包括答句与问句间的照应、上下句词语间的照。</p><p>13、难点17 准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阅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信息的过程。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符合特定要求的信息并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整合,这是考生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题首先要具备的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难点之一。考生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目,可分三步走:把握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考生要想把握文本信息,就要学会分析句子主干。文本都是由句子组成的,而准确分析出句子的主干,就能将长文章读短,这样就容易把握文本信息了。文本这么长,信息这么多,如何筛选呢?首先,考生可以仔细分析题干要求,寻找题干涉及。</p><p>14、难点15 正确分析文学类文本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常见的“民族心理”有:1富有凝聚力;2富有同化力;3爱好自然,追求光明;4主静,爱好和平;5中庸,稳重;6具有一统性;7知足。“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p><p>15、难点18 准确把握新闻类文本的语言特色把握新闻类文本的语言特色时,考生要注重“三特点,三深入”。“三特点”指新闻类文本语言“准确、简明、通俗”的三个特点:1“准确”。指新闻语言无论是对时间、空间、数量、程度的介绍,还是情感的抒发、观点的表达等都十分准确。2“简明”。指新闻客观表述事件的经过和体现的意义,不用浓墨重彩的铺陈、烘托、夸张等手法,而是通过大量的白描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3“通俗”。指新闻使用大众化语言,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进行报道。“三深入”指:1深入分析新闻事件,辨析语言的准确性。分析。</p><p>16、难点40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中重要的虚词关键虚词,翻译不虚。有些恰是得分的关键点,翻译时要注意以下3点:1有些虚词可不译,但有些虚词必须译出,且要翻译到位。如:“以”这一高频虚词,它有介词义,如“用、拿”“凭借身份”“因为”等;有连词义,表目的,“来,用来”,表示并列,“并且”等。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以”意为“用、拿”。2有些虚词兼有虚词义和实词义。考生翻译时要注意区分,保证实词义的落实。例如:“所”作为助词,可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可不译;与“。</p><p>17、难点42 有效筛选信息具体而言,对于“筛选文中的信息”类试题,考生在解题时应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1读。即考生要以试题为依据,对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明确筛选的目的,确定筛选的范围。2找。即考生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要从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入手,挖掘其隐含信息。3辨。即考生应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的信息一一辨别,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辨别各个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4断。即判断正误,选出正确的选项。阅读下面的文。</p><p>18、难点38 掌握辨析和翻译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失误1判断句翻译失误。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考生如果缺乏文言特殊句式方面的知识,往往就会分辨不出判断句,把判断句翻译为非判断句。例如: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译文: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平庸世俗人趣味相同罢了。误译: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平庸世俗人趣味相同罢了。【分析】此句是以“非”为标志的否定判断句。“是非”不是一个词,“是”是代词“这”;“非”表判断,译为“不是”。考生在翻译时应将其译成“这不。</p><p>19、难点41 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从高考题型的设置来看,“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个考点有着明确的指向性。从内容信息角度看,主要为以下内容:在文言传记作品中,要求筛选的信息多为表现人物举止特点的信息、描绘对立双方激烈交锋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和聪明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在非传记类作品中,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为表达某种情感、某个观点、某种景物特点等方面的内容。从题干指向角度看,它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1对某一问题直接发问。即题干直接给出概括要求(某个问题或观点),然后。</p><p>20、难点39 准确把握要求翻译的重要实词、通假字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是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的综合考查。它要求考生根据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结合具体语境,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指定的文言句子。掌握重要实词,可以帮助考生比较准确、快捷地把握句子内容和理解文段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翻译题中,几乎每个句子都包含重要的实词,因此考生只要能准确译出其中的重要实词,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分数。句中若有通假字,那么考生一定要将其准确翻译出来。翻译实词时尽可能直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表意清楚。如果无法直接翻译,。</p>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