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编号:6940284]
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
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九 戊戌变法。(1)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1)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2)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2)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专题一 梭伦改革。
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Tag内容描述:<p>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三) 一、选择题1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鲜卑贵族对平民的压迫,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靡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p><p>2、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2.难点: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知识点一大势所趋1国际形势(1)经济:19世纪下半期,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2)政治2国内形势(1)民族危机加深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了。</p><p>3、专题一 梭伦改革专题总结(一)一、梭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可能性(1)必然性政治:雅典的贵族专权和债务奴隶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平民武装暴动,社会动荡不安;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越来越不满,要求分享权利,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政治改革势在必行。经济:尖锐的社会矛盾严重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得邻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并超过了雅典,麦加拉占领了雅典的出海门户萨拉米岛,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改革成为雅典有识之士特别是工商业奴隶主的强烈要求。(2)可能性:梭伦拥有丰富的知识,具有强烈的爱国。</p><p>4、第1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2.难点:认识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知识点一智者的选择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2北魏统治的危机(1)阶级矛盾激化:北魏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的贪污和搜刮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起义不断发生。(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任意杀戮,从而激起各族民众的暴。</p><p>5、第2课百日维新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重点:戊戌变法的内容、影响。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评价。知识点一百日新政1背景(1)1897年11月,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2)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终于引起了光绪帝的重视。(3)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p><p>6、课时作业19专制下的启蒙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西方文化中,“人文精神”通常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内涵是不相同的。下列最能体现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倾向的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精神牧师”D“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解析:本题考查启蒙思想,可以通过排除法解题。A项是智者运动中的主张;B项属于文艺复兴中的主张;C项属于宗教改革中的主张;D项表述符合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的特点。答案:D2“欧洲的知识精英。</p><p>7、专题一 梭伦改革专题检测(一) 一、选择题1“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答案A解析材料充分说明了希腊特定的地理环境、个体导向与民主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B项曲解了材料的含义;C项显然错误;D项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是一种“地理环境。</p><p>8、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总结(九)一、评价百日维新(1)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2)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3)措施中没有维新派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比实际宣言退步了。二、全面认识戊戌变法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p><p>9、课时作业23人类文明的引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式棉纺织技术在英国出现,传统的动力已不适应新的需要,蒸汽机应运而生。这表明()A近代动力技术的革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B蒸汽机的发明是实验科学长期孕育的结果C蒸汽动力较传统动力更充裕更可靠D新的动力技术革新满足了社会生产的需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分析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内在联系。由题干表述可知,社会生产推动了动力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即近代动力技术革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故选A项。。</p><p>10、课时作业8“顺乎世界之潮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A孔子改制考 B海国图志C天演论D变法通议解析:材料中的“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反映出该书的目的是制夷患,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的是技术,内容多为“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故选B项。答案:B219世纪6。</p><p>11、课时16 “蒸汽”的力量【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 “大工业”的狂飙时代1首发英国的条件(1)资金: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2)劳动力: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3)技术: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4)市场:圈地运动和殖民扩张扩大了国内外市场。(5)政治保障: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2成就(1)棉纺织业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了。(2)动力方面:瓦。</p><p>12、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总结(九)一、评价百日维新(1)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2)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3)措施中没有维新派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比实际宣言退步了。二、全面认识戊戌变法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