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史实。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Tag内容描述:<p>1、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知能演练提升1.右图所示是北京大学的校徽,北京大学的前身是()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太学D.福州船政学堂2.1902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山西大学堂创办西式专斋,使山西大学堂与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齐名。这三所学堂所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A.推动了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B.掀起了介绍西方学术著作的高潮C.引起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D.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3.范进中举通过范进由屡试不第到一朝中举后的不同境况,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科举制度从产生到终结,前后延续了约()A.1。</p><p>2、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能演练提升1.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位“状元实业家”的观念意识是()A.实业救国B.工商皆本C.重利轻义D.重商轻农2.“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是转瞬即逝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材料中的“黄金时代”主要发生在()A.洋务运动期间B.戊戌变法期间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解放战争期间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这三座大山是()帝国主义。</p><p>3、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p><p>4、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二,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产生:19世纪 年代。 2.发展 (1)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 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p><p>5、利津县历史学科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课 题第八单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课型新授时间月 日(星期 )成 果目 标1、 通过阅读教材,以京师大学堂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史实。2、 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历史图片和相关史事,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3、 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重点以京师大学堂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难点科举制废除的意义要素问题与活动规则与评价情 景导 引自主预习:阅读教材125页,完成知识填。</p><p>6、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缓慢发展的原因,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依据历史资料及视频、图片等材料,利用小组演讲、短剧等多种方式,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