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4[编号:7425582]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4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学习重点。学习重点。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2.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2.点拨学生掌握赠序的文体特征。点拨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疏通文意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反复读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4Tag内容描述:<p>1、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学案1学习目标: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反复朗读课文,并能准确背诵课文。学习重点:反复诵读。【 预 习 】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并摘抄重要信息。2查找文体“序”相关资料,抄录重要信息并牢记。3初读课文,标注不认识和读不准的生字,并查找字典。4再读课文,注意文章语句的节奏,特别注意长句的断句。5.三读课文,谈谈初步认识。</p><p>2、第21课送东阳马生序学案3学习目标:1通过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会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文章中心。2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提高对学习的认识。学习重点:学会古人勤奋学习的精神。学习重点:学会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文章中心。【展 示】1本文是作者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劝说马生,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2本文通篇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你从文章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3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说你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p><p>3、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导学目标1反复阅读课文,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背诵课文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2点拨学生掌握赠序的文体特征 ;学习本文对比的说理方法。3引导学生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重 点点拨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和对比写作手法。难 点引导学生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及步骤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环节步骤复习独立复习组内互助组间交流导入新课导言倾听、思考出示学习目标预 习依案自学组内互助组间交流1。</p><p>4、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学案2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学习重点:反复读文,疏通文意。【 预 习 】1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用红笔标注重点文言词语。2.将翻译时遇到的问题写在下边。方法指导 文言文翻译易犯错误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p><p>5、送东阳马生序,宋 濂,作者简介 题目简析 重点字词 文章结构 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明朝初期著名文学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是“赠言”的意思。赠序,是古。</p><p>6、送东阳马生序,宋 濂,1.收集作者相关资料。 2.查资料,说说书序和赠序有什么不同。,作者简介,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初期著名散文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书序, “序” 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它是指用来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后来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为赞许、勉励之辞。本文即属此类。,体裁。</p>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4】相关PPT文档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4】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