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

接地与接零保护系统 1、未采用 TN-S 系统。这个系统的 接地、接零保护系统有两种形式即。第三部分 保护接零和保护接地。保护接地应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配电系统中。施工用电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的差异。电气设备接地与接零是保护电气设备的重要手段。浅 析电气设备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的问题及应用。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

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Tag内容描述:<p>1、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 第一,什么叫做接地 接地有两种,一种是工作接地,一种是保护接地。工作接地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大地的零电 位,保护接地的目的是为了人身安全。 第二,有关接地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 国际标准是 IEC 60364,国家标准是 GB16895。这两部标准都是强制性标准,也即任何配电 系统,都必须无条件地百分百执行的标准。 第三,什么叫做零线 零线,指的就是 PEN 线,它的正确名称又叫做保护中性线。 我们来看我们早已熟知的 IEC60364 中有关 TN-C 接地系统的图,如下: 相信,这张图大家不陌生,至少我在知乎中也引用了 N 遍。现。</p><p>2、本文由lengmianbing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接地与接零保护系统 1、未采用 TN-S 系统,扣 10 分 我国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一般为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制低压电力系统, 这个系统的 接地、接零保护系统有两种形式即:TT 系统和 TN 系统,TN 系统又分为 TN-C 系统、TN-S 系统和 TN-C-S 系统。 (1)TT 系统 TT 系统是指在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系统中,将电气设备的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或 机座直接接地的保护系统。 施工现场作业需用大量电动机械和电动工具以及供电用的配。</p><p>3、第三部分 保护接零和保护接地,以保护人身安全为目的,把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外壳接地或接零,叫做保护接地及保 护接零。,第三部分 保护接零和保护接地,一、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应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配电系统中。 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三相电源系统中,当接到这个系统上的某电气设备因绝缘损坏而使外壳带电时,如果人站在地上用手触及外壳,由于输电线与地之间有分布电容存在,将有电流通过人体及分布电容回到电源,使人触电 。 下图:没有保护接地的电动机一相碰壳情况,第三部分 保护接零和保护接地,保护接地就是把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用足够。</p><p>4、仅供参考整理安全管理文书施工用电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的差异日期: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第 1 页 共 6 页施工用电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的差异施工用电牵涉面广、专业性强,稍有不慎极易造成电气伤亡事故,因此施工临时用电管理是项目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接地、接零保护是用电管理薄弱环节,本人根据在现场施工的8年经验,浅谈施工用电中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的差异。1、施工临时用电接零、接地主要问题为了防止意外带电体上的触电事故,施工现场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保护措施,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是防止电气设备意外带。</p><p>5、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第五章,1,第一节接地与保护接地的概念,一、接地与接地的方式,接地:,出于不同的目的,将电气装置中某一部位经接地线和接地体与大地做良好的电气连接,称为接地。,类型:,根据接地的目的不同,分为:1工作接地是指为运行需要而将电力系统或设备的某一点接地,如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等;2保护接地是指为防止人身触电事故而将电气设备的某一点接地,如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接地等。,2。</p><p>6、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 28 2020 接地的基本概念 接地就是利用接地装置将电力系统中各种电气设备的某一点与大地直接构成回路 使电力系统在发生故障或遭受雷击时 形成对地电流和流泄雷电流 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人身安全 接地可分为工作接地 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重复接地及防雷接地 接地的分类 工作接地 DE 是指电气设备 如变压器中性点 为保证其正常工作而进行的接地 保护接地 PE 将在故障情况下。</p>
【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相关PPT文档
保护接零和保护接地.ppt
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 (2)ppt课件
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ppt
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 (2)ppt课件.ppt
【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相关DOC文档
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
[高三政史地]接地与接零保护系统.doc
施工用电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的差异.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