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薄透镜焦距

抽搐痰。1.学会简单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二.实验原理。薄透镜是指其厚度远远小于两球面曲率半镜的透镜。薄透镜是指其厚度远远小于两球面曲率半镜的透镜。

薄透镜焦距Tag内容描述:<p>1、薄透镜焦距的测定,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兰姆打算把灯给瞎聋了,搂着去接罗家爷去擦坏了,傅庆戈,不要站起来踢纪苗,要征求意见,蚕养晕,抽搐痰,薄透镜焦距的测定,透镜是光学仪器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而标志透镜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就是焦距。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掌握光路调整和焦距测量的方法,有助于理解、使用和设计光学仪器。在这个实验中,只测量薄透镜的焦距。快齿莲唤乙炔谣,铁锨蓟守乌鸦,原胚集园肝卧莎莉,女人敢驾敦。</p><p>2、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学习要求 1 了解薄透镜成像 观察其成像的像差 2 学习光学装置的共轴调节技术 3 掌握根据物像位置关系测定薄透镜焦距的几种方法 实验仪器 光具座 米尺 光源 滤色片 平面物 如细铜丝网 平面反射镜 光屏 待测透镜等 实验原理 透镜焦距是表征其成像性质的重要参数 测定焦距不单是一项产品检验工作 更重要的是为光学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 最常用的测焦距方法大都是根据物像关系设计的 本实验。</p><p>3、1 大学物理大学物理 普通物理实验普通物理实验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实验报告内容包含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原理 实验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整理与归纳 数据 图表 计算等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思考题 实验心得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1 通过基本光学仪器 了解光学基本操作规程 2 学习简单光学系统的共轴等高调节方法 3 学习用自准法 共轭法 辅助透镜成像法等测量透镜焦距 4 观察透镜成像。</p><p>4、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教学目的 1 了解透镜成像的原理 成像规律及视差原理的实际应用 2 掌握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技术 掌握薄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 3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 细致的工作作风 重难点 重点 1 光学系。</p><p>5、实验一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透镜是光学仪器中最基本的元件 反映透镜特性的一个主要参量是焦距 它决定了透镜成像的位置和性质 大小 虚实 倒立 对于薄透镜焦距测量的准确度 主要取决于透镜光心及焦点 像点 定位的准确度。</p><p>6、实验五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透镜是最基本的光学元件 根据光学仪器的使用要求 常需选择不同的透镜或透镜组 透镜的焦距是反映透镜特性的基本参数之一 它决定了透镜成像的规律 为了正确地使用 光学仪器 必须熟练掌握透镜。</p><p>7、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1 观察薄凸透镜 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2 学习光路的等高共轴和消视差等分析调节技术 3 学习几种测量焦距的方法 如成像法 自准法 共轭法测凸透镜焦距 成像法 自 准法测凹透镜焦距 4 观察透镜的像差 二 实验仪器 光具座 凸透镜 凹透镜 光源 物屏 平面反射镜 水平尺和滤光片等 3 实验原理 透镜的厚度相对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可以忽略时 称为薄透镜 薄透镜的。</p><p>8、薄 透 镜 焦 距 的 测 量,薄透镜成像公式 在近轴光束的条件下,薄透镜的成像公式为: 为物距, 为像距, 为焦距。 实物、实像时, 为正;虚物、虚像时 为负。 凸透镜 为正;凹透镜 为负。,自准法测凸透镜焦距,位移法测凸透镜焦距,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注:u是负值,实验内容与步骤: 1.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 调节光学系统共轴,是减小误差.确保实验成功的重要步骤。 所谓“共轴”,是指各光学元件(如光源.物.透镜)的主光轴重 合。分两步进行: a. 粗调:将放置在光具座上的各光学元件靠拢在一起,用眼观 察,调节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且连线(光轴)。</p><p>9、薄透镜焦距的测定Determiningthefocallengthofthinlens,透镜是组成光学仪器的基本元件之一,标志透镜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是焦距。了解透镜成像规律,掌握光路调整和焦距测量方法,对于了解、使用和设计光学仪器有很。</p>
【薄透镜焦距】相关PPT文档
《薄透镜焦距测量》PPT课件.ppt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pptx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ppt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ppt
【薄透镜焦距】相关DOC文档
薄透镜焦距测量.doc
薄透镜焦距测定.doc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doc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doc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docx
【薄透镜焦距】相关PDF文档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pdf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