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传染病复习题

第一章 总论 (一)单选题 1、确定传染病隐性感染的主要依据。D.有阳性的病原体检查结果。E A. 临床资料。B.流行病学资料 C.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C A.从病原体侵入人。一、感染过程。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不排出病原体。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第九章流行性出血热。  A1型题。

传染病复习题Tag内容描述:<p>1、第一章 总论 (一)单选题 1、确定传染病隐性感染的主要依据:E A. 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史。 B.有轻微的病理损害结果。 C.有较轻的临床表现。 D.有阳性的病原体检查结果。 E.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阳性结果。 2、传染病确定诊断最直接的证据是:E A. 临床资料。 B.流行病学资料 C.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D.免疫功能的检测结果。 E.病原学检查结果。 3、潜伏期是指: C A.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对病原体特异免疫反应的时段 。 B.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出现 典型或特征性临床体征的时间。 C.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止的的时期。 D.从开始。</p><p>2、传染病总论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感染后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二、病原体的作用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五、传染病的特征1、。</p><p>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测试题(传染病部分)一、判断题(25题)1、传染病疫情报告应当遵循属地化管理原则。( 对 )2、单位和个人违反传染病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对 )3、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宣布为法定传染病。( 对 )4、2008年5月2日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的是甲型H1N1流感 。( 错 )5、发病日期指填写病人在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不明确时,填就诊日期;病原携。</p><p>4、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第九章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A1型题: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A细菌B立克次体C病毒D螺旋体E支原体。 XueHui.Com2我国流行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染源是A家鼠学_慧 教 育学_慧%论*坛XuEui.ComB黑线姬鼠C棕背鼠D田鼠E红背鼠3肾综合征出血热基本病理改变是A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B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C微血管的内皮细胞损伤http:/www.xuehuiedu.com学|慧|教%育|网*xeHuiEdu.ComD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澜E全身性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4肾综合征出血热早。</p><p>5、畜牧兽医复习题传染梯度:动物传染病原微生物后引起的一些临床症状。传染期:传染来源排出病原微生物的整个时期。传染来源: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生长繁殖,并且不断排出体外的动物传染病源。易感动物: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缺乏免疫能力,容易感染的动物。计划免疫接种:按照疾病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人兽共患病: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或感染。SPF动物:动物群内和动物体内,不感染或不携带规定的病原微生物和病原寄生虫的动物和动物群。动物疾病:有病原体引起的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征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一般寄生病。消毒:。</p><p>6、一、名词解释: 1.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及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2.免疫接种;利用一些生物制剂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是易感动物变为不易感的一种手段 3.水平传播;同种动物进行传播 4.疫源地;传染源排除病原体所在的地方 5.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6.传染:病原微物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 7.紧急接。</p>
【传染病复习题】相关DOC文档
传染病试题精选
传染病学学习资料传染病总论第一章学习要点及复习题考试题目及答案.doc
传染病试题答案.doc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2.doc
畜牧兽医传染病复习题
【传染病复习题】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