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尿道。A.血浆和尿液 B.原尿和。A.胃、口腔、小肠 B.小肠、胃、口腔 C.小肠、口腔、胃 D.口腔、小肠、胃。B.把心脏中的血液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通过对消化和吸收以及人体的呼吸的学习。
春七年级生物下册Tag内容描述:<p>1、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学习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3.认同人体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学习重难点】: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出呼吸道的作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习新知)1.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2.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体畅通?3.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4.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为什么要用鼻呼吸。</p><p>2、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会描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通过资料分析等活动,会描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与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特点。教学重点:外界气体如何进入到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一样吗?它们之间到底发。</p><p>3、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题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预习目标1.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2.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3.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预习方法自主、合作、展示、交流知识导学:1.人类的起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2.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3.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环境的变化 。</p><p>4、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学习目标】: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2.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3.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学习重难点】: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3、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习新知)1.外界的空气经过 的处理后进入 ,在这里与 进行气体交换。其结果是血液中 气体减少, 气体增加。2.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 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 叶,右肺有 叶。每分钟呼吸 次。3.胸廓横向的扩张和收缩。</p><p>5、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请将唯一正确的一个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A.口腔 B.咽C.喉D.食道2.气体进入人体的通道顺序是( )A.鼻、咽、喉、支气管、气管 B.鼻、喉、咽、气管、支气管C.鼻、咽、口腔、喉、气管、支气管 D.鼻、咽、喉、气管、支气管3.边说边笑吃东西,食物容易误入气管,其原因是()A.气流冲击,声门裂开大 B.气流冲击,喉腔扩大C.会厌软骨没能盖住喉口的入口 D.环状软骨扩大4.痰生成的部位是()A.鼻腔黏膜B.喉腔侧壁 C.气管和支气管黏膜 D.。</p><p>6、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练习巩固1不能随地吐痰的原因是( ) A.以免污染地面 B.痰里含有大量的细菌C.痰里含有大量病菌 D.气管内分泌的粘液脏【答案】C。 【分析】气管和支气管的内表面分布的是上皮组织,粘膜上有纤毛,所以称为纤毛上皮。粘膜能分泌粘液,这些粘液能粘着吸入的灰尘和细菌,再通过纤毛的摆动将其推向喉部,而形成痰,所以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因此不能随地吐痰。2鼻腔能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湿润、清洁和温暖,与此功能无关的结构是 ( ) A.鼻粘膜能分泌粘液 B.鼻粘膜内有嗅细胞C.鼻腔内有鼻毛 D.鼻腔粘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答。</p><p>7、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典型例题1肺泡内的气体进入血液,需要经过几层细胞( A.一层 B.二层 C.三层 D.四层【答案】B【分析】肺泡内的气体要进入血液,要穿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是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的,毛细血管壁也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所以只要穿过两层细胞,肺内的气体就可以进入血液。2法医判断死婴是否产前死亡的方法之一是将死婴的肺剪下一块,投入水中,下沉者为产前死婴,因为 ( )A肺泡 内充满了痰液 B.肺泡被血块堵塞 C.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态 D.婴儿肺的质量大【答案】C 【分析】蜷缩于子宫中的胎儿,胸腔的容积很小。</p><p>8、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本检测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威海中考)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是( )A.鼻腔和肺 B.呼吸道和肺 C.气管和肺 D.呼吸道和气管2.(南通中考)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 )A.促进血液循环 B.排出多余水分C.进行气体交换 D.吸收营养物质3.当吸气刚刚停止时,肺内气压及肺内气体分别是( )A.等于大气压,混合气体 B.高于大气压,混合气体C.等于大气压,新鲜气体 D.低于大气压,新鲜气体4.气体在肺泡和肺部毛细血管之间的。</p><p>9、第二节 人的生殖 自学目标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重点) 2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重点)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难点) 4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情感。 (一)自学过程:【任务一】知识内容:观察图片4-5到4-7并阅读P9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分别标出图4-6、 4-8中各生殖器官的名称。2男性生殖系统中,产生生殖细胞的器官是 ,输送生殖细胞的器官是 ;女性生殖系统中,产生生殖细胞的是 ,输送生殖细胞的器官是 。3睾丸的功能是 和 ;卵巢的功能是 和。</p><p>10、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学习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3.认同人体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学习重难点】: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出呼吸道的作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习新知)1.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2.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体畅通?3.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4.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为什么要用鼻呼吸。</p><p>11、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学习目标】: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2.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3.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学习重难点】: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3、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习新知)1.外界的空气经过 的处理后进入 ,在这里与 进行气体交换。其结果是血液中 气体减少, 气体增加。2.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 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 叶,右肺有 叶。每分钟呼吸 次。3.胸廓横向的扩张和收缩。</p><p>12、第1节 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描述大脑皮层的形态,说明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说明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初步了解大脑是怎样工作的,大脑的潜能和记忆。2.过程与方法:尝试解剖脑;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自主获得对大脑功能的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探究,训练合作能力;通过脑功能探讨和相互质疑,提升自信品质和自我开发潜力的信心。二、教学重点: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情境让学生认识脑的结构特点,有充足的时间观察、分析实例,归纳大脑皮层的功能特点。三、教学难点:大脑皮层的。</p><p>13、第3节人体免疫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理解特异性免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1)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以及,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3)通过交流,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学生打预防针的亲身经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所进行的计划免疫的重要性,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在医药卫生事业和传。</p><p>14、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p><p>15、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血量的有关知识,对人体失血情况有正确的认识;能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安全输血的原则;了解成分输血,明确成分输血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尝试“模拟”血型鉴定,增强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二、重点和难点1.输血与血型的关系。2.让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观念。三、课前准备一)教师1.制作多媒体。</p><p>16、第1课时 三大有机营养物质和能量一、 教材分析及教学方法:本节教材内容包括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测定食物中的能量以及资料分析、探究活动及进一步探究等学生活动。本节课利用课本资源,在查阅活动中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这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加强。同时也可使学生利用所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对于探究活动,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其测定的数量并不准确。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应注意首先是定性(有无能量),第二才是定量(有多少能量),这样就能发挥探究活动的作用,使。</p><p>17、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2)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4)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5)关注日常生活中眼和耳的卫生保健。【过程与方法】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坚持做到“三要”和“四不要”。(2)有自觉关爱盲人、聋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重点:(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p><p>18、中国斥资90亿元人民币保护生态环境国家计委农业经济司副司长胡恒洋今天在重庆召开的一个全国性会议上透露,中央财政今年计划安排九十亿元人民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胡恒洋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南方片区会上说,从一九九八年到今年底,中央投向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将累计达到二百七十亿元人民币,约占同期全部国债投资的十分之一,占中央农口基建投资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他说,这么大的投资力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充分体现出中国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 胡恒洋介绍说,中国目前在建和计划启动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共有九大。</p><p>19、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知能演练提升一、能力提升1.通过呼吸吸进的氧气进入人体最终被利用的场所是()A.肺B.细胞C.血液D.心脏2.测量胸围差时,要求你尽力深吸气再尽力深呼气。那么吸气过程中你的肋骨和膈的运动方式是()A.肋骨上升,膈舒张而上升B.肋骨上升,膈收缩而下降C.肋骨下降,膈舒张而上升D.肋骨下降,膈收缩而下降3.右图是人体在平静状态下呼吸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图示状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膈肌呈舒张状态,膈顶部回升B.肋骨间的肌肉呈收缩状态,肋骨下降C.胸廓的容积缩小,肺也随着回缩D.此时肺内的气压大于外界气压4.下图是某。</p><p>20、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知能演练提升一、能力提升1.医生在对小刚进行抽血化验时,是从他前臂的某条“青筋”中抽取血液的。该“青筋”所属的血管类型是()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淋巴管2.下列对动脉血管的描述,正确的是()A.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B.把心脏中的血液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C.血细胞呈单行通过的血管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3.如下图所示,甲、乙、丙是人体内的三种血管,甲中血液流速最快,据此判断,血液在这三种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A.甲乙丙B.乙甲丙C.甲丙乙D.乙丙甲4.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下列血管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