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机械设计
机器通常由动力部分、工作部分和传动部分三部分组成。工作部分是直接完成机器工作任务的部分。1. 采用螺纹联接时。 A. 普通螺栓联接 B.铰制孔用螺栓联接 C.双头螺柱联接。2. 紧联接螺栓按拉伸强度计算时。1.对于联接螺纹。2.零件受变应力作用。则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是变载荷。材料的强度极限σB=650MPa。
答案机械设计Tag内容描述:<p>1、1.一部机器由哪些部分组成?分别起什么作用?答:机器通常由动力部分、工作部分和传动部分三部分组成。除此之外,还有自动控制部分。动力部分是机器动力的来源,常用的发动机有电动机、内燃机和空气压缩机等。工作部分是直接完成机器工作任务的部分,处于整个传动装配的终端,起结构形式取决于 机器的用途。例如金属切削机床的主轴、拖板、工作台等。传动部分是将动力部分的运动和动力传递给工作部分的中间环节。例如:金属切削机床中常用的带传动、螺旋传动、齿轮传动、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机器应用的传动方式主要有机械传动、液压传。</p><p>2、机 械 设 计 自 测 题 -一、判断题1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寿命是指滚动轴承的任一元件出现疲劳点蚀前轴承运转的总转数或一定转速下的工作小时数。( )2传动轴只承受弯矩作用,心轴只承受扭矩作用。( )3相互啮合的齿轮,齿面接触强度一定相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一般不等。( )4滚动轴承的当量动载荷是指轴承寿命为106转时,轴承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 )5凸缘联轴器和齿式联轴器都可以补偿两轴的安装误差。( )6只要是啮合传动,则其瞬时传动比不变。( )7对于蜗杆传动,其传动中心距公式为。( )8蜗杆传动本质上属于齿轮传动,因此其。</p><p>3、机械设计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采用螺纹联接时,若被联接件总厚度较大,且材料较软,强度较低,需要经常拆装的情况下,一般宜采用 。 ( C ) A. 普通螺栓联接B.铰制孔用螺栓联接C.双头螺柱联接 2. 紧联接螺栓按拉伸强度计算时,考虑到拉伸和扭转的联合作用,应将拉伸载荷增至。 ( B )A.0.3倍B.1.3倍C.1.7倍 3. 在承受轴向变载荷的紧螺栓联接中,采用空心杆螺栓的作用是。( B ) A.减轻联接的重量B.减小螺栓刚度,降低应力幅C.增加联接的紧密性 4. 螺纹的公称直径(管螺纹除外)是指它的。 ( B ) A.内径d1B.大径。</p><p>4、一、判断题对于联接螺纹,即使制造和装配足够精确,螺纹牙受力也是不均匀的。( )零件受变应力作用,则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是变载荷。( )联接承受横向力,则螺栓的失效形式是剪切强度不足。( )在高转速、有振动的场合,楔键联接没有平键联接好。( )5滚子链传动的动载荷随链条节距增大而增大,随链轮齿数增大而减小。( )6带传动的平均传动比等于常数,链传动的平均传动比随载荷的大小而改变( )7带传动的弹性滑动是不可避免的。( )8带传动存在弹性滑动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松、紧边存在拉力差。( )9润滑油的油性越好则其粘度越大。</p><p>5、word格式可编辑2012年机械设计自学考试备考试题第二章一、选择填空:1如果危险截面上的应力超过零件的强度极限,则发生的失效形式为 。CA. 表面破坏 B. 残余变形 C. 整体断裂 D. 功能失效2零件设计时,限制零件中的应力不超过允许的限度的设计准则称为 。AA. 强度准则 B. 刚度准则 C. 寿命准则 D. 振动稳定性准则3按照机器的组成原理,变速箱是汽车的 。BA. 原动机 B. 传动部分 C. 执行部分 D. 控制系统4.为了防止零件发生破坏,应采用的设计准则是 。D A.刚度准则 B.寿命准则 C.振动稳定性准则 D. 强度准则二、填空题:1.传动件包括带传。</p><p>6、机械设计试题(A卷)与答案一、填空题每空0.5分,24空计12分1、从防松工作原理来看,弹簧垫圈属于摩擦防松;止动垫圈与园螺母配用属于机械 防松措施。2、平键的工作面为 两侧 面,工作时靠 轴槽、键及毂槽的侧面受挤压 来传递转矩。3、在下列各种联轴器中,能补偿两轴间轴线偏移、但不能吸振缓冲的是 c、d、e ;既能补偿两轴间轴线偏移、又能吸振缓冲的是 f、g、h ;适用于转矩小、转速高、频繁正反转的是 f、g ;可实现两轴轴线角位移最大的是 c 。(a、套筒联轴器;b、凸缘联轴器;c、万向联轴器;d、十字滑块联轴器;e、齿轮联轴器;f。</p><p>7、1,作业讲评,2,机械零件强度习题解答,3,3-18 某材料的对称循环弯曲疲劳极限-1=350MPa,屈服极限 s=550MPa,强度极限B=750MPa,循环基数N0=5106,m=9,试求对称循环次数N分别为5104、5105、5107次时的极限应力。 解:,4,3-19 某零件如图所示,材料的强度极限B=650MPa,表面精车,不进行强化处理。试确定-截面处的弯曲疲劳极限的综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