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热状况
太阳辐射(短波)-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大气保温。大气热状况和大气运动。大气环流。解释海陆分布对压力区分布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压力带和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效果。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热状况Tag内容描述:<p>1、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第2-4课时一、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热力环流地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水平运动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风向形成规律三圈环流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形成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将对三圈环流的气压带和风带进行改造1、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2、能进行气温、气压、风向的对应判断。1、理解三力的方向、作用;2、能正确判断南北半球高空及近地面风向;3、正确绘制风向。1、理解三圈环流的成因;2、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候分布的关。</p><p>2、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1.对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包含臭氧层。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大气保温。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 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 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蓝紫光)、反射(无选择性 云层)。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p><p>3、课题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 第 周 第 课时 班 组 组评 姓名 师评 2019届高一 地理 导学案 NO 编写 审核 审批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气团 锋面的概念及类型 运用简易的天气示意图分析锋面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预习 合作探究 展示 点评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使学生学会分析判断锋面对天气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激发学生学科学。</p><p>4、教师用书独具演示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意图 说出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解读1 理解气压带 风带的形成 2 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 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新课导入建议大气时刻在运动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 它所发生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区域 比如城市风等 也可以是一个大区域 就全球而言 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 它又是如何形成的 导入新课 大气。</p><p>5、第2章,第1节,大气热状况和大气运动,第3类,大气环流,1。学会画出压力带和风带的整体分布示意图,并说出压力带和风带的分布和运动规律。2.利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压力区分布和大气环流的影响。3.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学习目标定位、教材活动指导、回归教材答疑、课堂达标实时培训成功经验、分解重点难点、挑战自我实施基础知识指导、栏目索引、1。大气环流、压力带和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的。</p><p>6、排队条件,1,2,太阳辐射由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三部分组成。4,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3,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1,太阳辐射是电磁波,A,B,C,1,太阳辐射,2,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3,2,太高,4,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效果,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和微尘,有时选择:粒子时间晴朗的天空呈现蓝色,特性:有时选择:粒子大浑浊的天空有多少乳白色,尘埃,云太阳高度越大,相同数量的。</p><p>7、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课时1大气的热状况与热力环流,走进高考第一关:考点关 考点回归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环节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被反射、散射和吸收,到达地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将热量传给大气。,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 大气的热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直接来源:地面辐射,(2) 保温原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