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三课时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知识点1锋面系统读图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思考1图中锋面下方为冷气团还是暖气团为什么2图A中主动的是什么气自然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3讲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高频考点锋面与天气高低压系统与天气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Tag内容描述:<p>1、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第2-4课时一、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热力环流地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水平运动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风向形成规律三圈环流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形成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将对三圈环流的气压带和风带进行改造1、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2、能进行气温、气压、风向的对应判断。1、理解三力的方向、作用;2、能正确判断南北半球高空及近地面风向;3、正确绘制风向。1、理解三圈环流的成因;2、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候分布的关。</p><p>2、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1.对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包含臭氧层。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大气保温。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 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 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蓝紫光)、反射(无选择性 云层)。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p><p>3、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习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如城市风。2.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掌握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形成及特点。3.掌握等压线图和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及应用。一、热力环流1.概念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过程(1)垂直运动(2)水平运动3.常见形式: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判断1.上图中A的气压高于A。()2.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3.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也越低。()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北。</p><p>4、第4课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学习目标1.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2.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3.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一、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完整。2.北半球(1)特点:气压带相对破碎。(2)原因:陆地面积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区。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区。(4)季风环。</p><p>5、第3课时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学习目标1.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2.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3.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4.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1.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单圈闭合环流(1)形成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仅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影响。(2)环流名称: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3.三圈环流(1)三圈环流(3)六个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p><p>6、第一讲 大气的热状况与热力环流一、选择题(2017石家庄一模)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通过多年冻土区约552 km,对多年冻土区路基的防护成为青藏铁路建设施工的重点,片石通风路基是冻土区常用的路基防护措施。下图示意青藏铁路片石通风路基横断面。据此完成12题。 1片石通风路基散热效果最显著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2专家建议青藏铁路东西走向路段路基两侧增加片石护坡层,且南坡厚度要大于北坡,其目的是()A进一步降低路基的温度 B保持路基两侧降温一致C降低南坡风力侵蚀强度 D增加北坡路基散热效率解析:第1题,片石由较大的砾。</p><p>7、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老话说“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这三天的天气还真应了这句话,强烈的寒潮将刚收起的厚衣服又“逼”了出来,大街上,一些人又穿起了薄夹袄。直到昨天,气温都还没回升过20 。不过,春日里的寒潮持续不了多久,今天开始,冷空气逐渐远离。,尝试探究:天气现象变化多端,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 提示: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了解 绘制冷锋和暖锋示意图,列表比较三种锋面形成的天气特点 掌握 通过对气团和锋面系统的分析,掌握基本的天气现象分析技能 应用 运用。</p><p>8、2019高考地理试题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测试含答案1、单选题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下图为某区域略图,表格数据为图示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统计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小题1:根据图表信息,判断该地区位置及气候是A南半球、地中海气候B北半球、地中海气候C南半球、热带季风气候D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小题2:关于图示水库的说法正确的是A3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B6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小C9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D12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参考答案:小题1:B?小题2:A本题解析:小题1:根据水库水量盈。</p><p>9、2019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测试含答案1、综合题读“5月某日等压线图(单位hPa)”,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此时,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南、北)移动,新西兰正值_______季。(2)从气压分布状况看,图中A、B的天气系统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在该天气系统控制下,A? 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3)图中AC、BD二线附近,可能出现锋面系统的是_______,并可判断为_______(冷、暖)锋。参考答案:(1)北;秋(2)低压;高压;阴雨(3)AC;冷本题解析:本题难度:一般2、单选题读某区域全年大风天数分布图,回答。</p><p>10、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山东省实验中学 武彩,说课内容,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设计说明 教学程序 效果预期,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 承前启后 ,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一块优质试验田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海陆热力差异与北半球气压中心形成的关系,即季风环流;掌 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绘制季风移动示意图,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通过典型气 候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抽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其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p><p>11、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使用说明: 课件使用按钮切换,不支持单击切换; 单击菜单可展开,再单击则隐藏; 课件中使用了大量flash动画控件,在动画播放过程中,需切换幻灯片其他项目,要在动画区域外单击一下; 请使用office 2002以上版本播放。,气团移动中,与前方不同性质的空气相接触,这个不同空气接触的交锋地带叫锋面,按移动特点可做相应的分类。,气团和锋面.swf,气团是指广大范围内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或相似的大团空气,依据性质和源地可做。</p><p>12、第3课时 大气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点拨 (一)教材第37页读图低纬环流圈由赤道吹向两极地区的上升气流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的下沉气流组成。中纬环流圈由副热带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上升气流与副极地低气压带吹向中纬度下沉气流组成。高纬环流圈由副极地低气压带吹向两极的上升气流与极地高气压带吹向中纬度下沉气流组成。(二)教材第38页思考提示:气压带分布成因特征气流属性极地高气压带90附近热力原因冷高压下沉冷干副极地低气压带60附近动力原因冷低压上升温湿副热带高气压带30附近动力原因热高压下沉干热赤道低气压带0附近热。</p><p>13、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作用。2.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3.运用。</p><p>14、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4课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学习目标1.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2。</p><p>15、第4课时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2.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3.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并分。</p><p>16、课时2 热力环流和风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利用所学原理解释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等地理现象。2.结合示意图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