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光的干涉
专题三 光的干涉 一 光的干涉 1、相干条件 2、获得相干光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 基本原理。分波阵面法、分振幅法 3、光程、光程差、相位差 光程。求相邻两明纹的间距。相邻两明纹的间距。18-2.图示为用双缝干涉来测定空气折射率的装置。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以及它和物质相互作用。研究光的电磁性质和传播规律。研究光与。
大学物理光的干涉Tag内容描述:<p>1、专题三 光的干涉 一 光的干涉 1、相干条件 2、获得相干光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 基本原理:把光源上同一点发出的 同一束光分成两部分 具体方法:分波阵面法、分振幅法 3、光程、光程差、相位差 光程: 光程差: 相位差: p r1 r2 x x D d o i A B C D r 二 基本思想与方法 干涉点的光强度: 干涉相长: 干涉相消: 相干叠加的反映 光程差 用光程差表示的干涉加强/减弱条件: 分析光的干涉现象所遵循的一般思路: 1) 了解干涉原理,熟悉光路图 2) 计算由光源到场点的光程、光程差(注意考虑半波损失) 3) 代入公式 干涉相长 干涉相消 4) 根。</p><p>2、习题18-1杨氏双缝的间距为,距离屏幕为,求:(1)若第一到第四明纹距离为,求入射光波长。(2)若入射光的波长为,求相邻两明纹的间距。解:(1)根据条纹间距的公式:所以波长为:(2)若入射光的波长为,相邻两明纹的间距:18-2图示为用双缝干涉来测定空气折射率的装置。实验前,在长度为的两个相同密封玻璃管内都充以一大气压的空气。现将上管中的空气逐渐抽去,(1)则光屏上的干涉条纹将向什么方向移动;(2)当上管中空气完全抽到真空,发现屏上波长为的干涉条纹移过条。计算空气的折射率. 解:(1)当上面的空气被抽去,它的光程。</p><p>3、第九章光的波动性:,干涉现象(第一节) 衍射现象(第二节),光到底是什么?,17世纪明确形成了两大对立学说,牛顿,惠更斯,微粒说,波动说,19世纪初证明了波动说的正确性,由于波动说没有数学基础以及牛顿的威望使得微粒说一直占上风,19世纪末光电效应现象使得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提出了光子说:光具有粒子性,这里的光子完全不同于牛顿所说的“微粒”,1、理解相干光的条件及获得相干光的方法;,2、掌握光程的概念以及光程差与相位差的关系;,3、能分析杨氏双缝干涉条纹及薄膜等厚干涉条纹的位置;,4、了解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基本内容及要求,第。</p><p>4、1,波 动 光 学,2,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以及它和物质相互作用,光学通常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几何光学:,以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为基础,, 波动光学:,研究光的电磁性质和传播规律,, 量子光学:,以光的量子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成象光学仪器的理论。,是干涉、衍射、偏振的理论和应用。,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主要,研究光与,特别,问题的学科。,3,光 的 干 涉,(Interference of light),第三章,4,3.1 光源的相干性,3.2 双缝干涉及其他分波面干涉实验,3.3 时间相干性,3.4 空间相干性,3.5 光程,3.6 薄膜干涉(一) 等厚条纹,3.7 薄膜干涉(二) 等。</p><p>5、光 学 概 述,一.光的机械微粒学说(17世纪-18世纪末),代表:牛顿,对立面:惠更斯-波动说,分歧的焦点:光在水中的速度,1850年佛科(Foucauld)测定,微粒说开始瓦解,二.光的机械波动说(19世纪初-后半世纪),二.光的机械波动说(19世纪初-后半世纪),英国人托马斯.杨(T.Young)和法国人菲涅尔(A.T.Fresnel)通过干涉、衍射、偏振等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性及光的横波性。,性质:弹性机械波,在机械以太中传播。,三.光的电磁说(19世纪的后半期-),19世纪后半期Maxwell建立电磁理论,提出了 光的电磁性,1887年赫兹用实验证实。,性质:电磁波在电磁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