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自救与互救
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 自救与互救。第三节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出血和止血。外伤的自救与互救 ——止血和包扎。熟悉外伤自救与互救的基本方法。矿井发生灾害时的自救与互救。地震灾害的自救与互救。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3.3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的自救与互救Tag内容描述:<p>1、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 自救与互救,Company Logo,www.themegallery.com,目录,Company Logo,www.themegallery.com,序言,突发事件通常是指由于各种天灾人祸的突然降临,导致发生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危及公共安全、具重大社会影响的紧急事件,我国将其总称为“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Company Logo,www.themegallery.com,突发事件现场救护概述,现场医疗救护特点 现场混乱 医疗救护条件艰苦 瞬间出现大批伤病员,需同时救护,Company Logo,www.themegallery.com,突发。</p><p>2、一般损伤的自救与互救,主讲: 姜熙 上海政法学院,出血和止血,出血的分类,止血方法,(1) 冷敷法:冷敷可使血管收缩,降低组织温度,抑制神经的感觉,因而有止血、止痛、防肿的作用,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2)抬高伤肢法:用于四肢出血,如手、足部的出血,应尽量抬高出血的肢体,减低出血速度和减少血量。这种方法对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很有效,而在动脉和较大静脉出血时,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方法。,(3)加垫屈肢法:用于前臂、手和小腿、足部出血。其方法是将棉垫放在肘窝或腋窝,把肘关节或膝关节尽量屈曲起来,再用绷带作“8。</p><p>3、外伤的自救与互救 止血和包扎,兵希中学 徐桂芳,教学目标:,熟悉外伤自救与互救的基本方法,学会止血包扎的动作要领。,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伤口的初步处理和止血与包扎,以动作训练为主,一、应急救护的概念与意义,1、应急救护的概念: 在战时和平时,发生外伤进行就地救护,属应急救护。 2、应急救护的意义: 平时学会包扎、止血、骨折初步固定、伤员搬运等救护技术,对减少伤害,提高生存率是十分必要的。,二、止血和包扎,一个成人的血量,大约为50006000毫升。如果失去血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就有生命危险。因此。</p><p>4、仅供参考整理安全管理文书矿井发生灾害时的自救与互救日期: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第 1 页 共 5 页矿井发生灾害时的自救与互救矿井发生灾害时,灾区人员正确开展救灾、避灾,能动的开展自救、互救,能有效地保证灾区人员的自身安全和控制灾情的扩大,减少经济损失。一、灾情汇报矿井发生灾变事故后,事故地点附近的人员要尽可能地了解和判断灾害发生的原因、性质、程度等,迅速用最近的电话或其他可能的方式向煤业公司调度室汇报。二、现场救灾处于灾区内以及受威胁人员,在上岗干部、班组长带领下(或有经验的老工。</p><p>5、高二地理新课标选修 5 第三节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教学目标 1 在原有生活常识的基础上 认识地震和洪水灾害中的逃生常识 2 了解风灾自救的重点及遭遇滑坡 泥石流灾害及大雾和沙暴天气应该注意的问题 3 结合自己家乡所在地或出行地的情况 说明自救和互救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二 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三 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一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一 震前 防震准备 二 震中 避。</p><p>6、地震灾害的自救与互救,认识地震灾害,地震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动,它与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的结果,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距震源最近的地方叫震中。 地震的大小和对地面影响程度可以用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来衡量。震级表示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5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在花岗岩,中爆炸一颗2万吨级黄色炸药(TNT)的原子弹的能量;烈度则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p><p>7、3.3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莆田十八中 陈丽芬,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一)震前防震准备,(二)震中避震,(三)震后自救与互救,1、认识地震前兆,(一)震前防震准备,2、召开家庭防震避震会,(1)、地区:地震危险区,(2)、内容:制定家庭防震避震方案,(3)、目的:,家庭防震避震方案主要内容,(1)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订出最快捷、最安全的路径; (2)加固并合理布置室内家具,如大件家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