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 / 22 第 10 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苏联改革及其解体过程。苏联解体 三、教学要点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改革的经。1 / 5 第 10 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 10 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学目标。掌握赫鲁晓夫改革。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Tag内容描述:<p>1、1 / 22 第 10 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苏联改革及其解体过程。 2、通过学习,初步锻炼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赫鲁晓夫改革 2、难点:苏联解体 三、教学要点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改革的经过及其内容 3、改革的效果 4、勃列日涅夫改革 二、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2、 “ 八 一九 ” 事件 3、苏联的解体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 / 22 师:今日世。</p><p>2、1 / 5 第 10 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 10 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 八一九事件 ” 及苏联解体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 社会主义。</p><p>3、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秘密报告”: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推广种植玉米,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内容,经济:削减农业税、增加农业投资。</p><p>4、第17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复习,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欧盟成立的原因、作用?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1、背景:2、改革内容3、特点4、结果,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1、背景:调整斯大林时期的错误做法2、改革内容经济:提高农业经营投资;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外交:缓和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p><p>5、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复习旧课 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的解体 巩固练习,复习旧课,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突飞猛进,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甚至下降,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权力机制领域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的最严重的弊端,反映在斯大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一、赫鲁晓夫改革 1.前提,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担任苏。</p><p>6、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二、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苏联的解体”是本课的难点。三、教法建议1、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多有争议,苏联的解体过程。</p><p>7、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课程导入】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约七十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在此之前两年多时间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垮台。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政治地图上,苏联、东欧这一大片红色已成为旧迹。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p><p>8、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乐东县尖峰中学石天奇,1.十月革命哪一年取得胜利?,政治,政治上:,经济上:,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个人崇拜严重,缺乏社会主义民主,【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乱”,“僵”,“跨”,“苏联改革三部曲”,一:赫鲁晓夫改革,(苏联)农。</p><p>9、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复习提问:,什么是“斯大林模式”? 这一模式有何弊端?,斯大林逝世,一、赫鲁晓夫的改革,赫鲁晓夫上台,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p><p>10、苏联的改革与解体,(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1)片面发展重工业;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为什么要改革?怎么改的?结果怎样?如何评价?,看书总结:,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显露,赫改革混乱,斯大林体制。</p><p>11、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情境引入,什么是“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有何弊端?,自主预习,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内容:,赫鲁晓夫的重点是农业, 勃列日涅夫的重点在重工业,3、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工业利润提高,农民 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70年代 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 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