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第3课寄情山水

中国传统山水画 强调面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 追求诗的意境 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历代画家以笔情墨趣营造可游 可居的图画 追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理想 他们寄情于山林云水之间 抒发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富春山居图元。中国山水画。寄情山水——中国山水画。3.感受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历史源远流长。

第3课寄情山水Tag内容描述:<p>1、想一想,你用什么方式来记录你游山玩水的心情?古人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呢?,中国山水画,说一说,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卷,作品生动描写了许多士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情景。范宽是北宋卓越山水画家,他所画的表现了北方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和是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们的画作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被人称之为“马一角,夏半边”。所画的描写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的初秋景色。是李可染以毛泽东诗词。</p><p>2、中学美术鉴赏课,关于齐白石墨虾的再认识,试比较两幅作品,齐白石与虾,62岁时,齐白石在案头水碗里,长期养着数只活虾。虾儿们的腾跃嬉戏,不单为老人增添了生活乐趣,也为艺术家激发灵感提供了契机,但这时期,他笔下的虾还太重写真,形似而神不足。66岁,齐白石笔下的虾产生了一次飞跃。虾身有了质感,头、胸前端有了坚实感。腹部节与节若断若连,中部拱起,似乎能蠕动,虾的长臂钳也分出三节,最前端一节较粗,更显。</p><p>3、寄情山水中国山水画,学习目标1.通过欣赏,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意境的表现等特征。2.学习并基本掌握用笔墨表现树木的基本方法。3.感受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学会观察自然,用笔墨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欣赏思考1.谈一谈你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2.你认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都有哪些?,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始于魏晋、兴于宋元,明。</p><p>4、中国传统山水画 强调面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 追求诗的意境 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历代画家以笔情墨趣营造可游 可居的图画 追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理想 他们寄情于山林云水之间 抒发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富春山居图元。</p><p>5、寄情山水 写意山水画,阜阳市第二十一中学 刘连华,自然风景,山水画作品,引领阶段 思考: 1、中国美丽的自然景色与中国山水画有什么关系? 2、你觉得山水画和自然山水有什么不同? 3、在画中,除了自然景色还有其他内涵吗?,师生总结: 中国山水画不仅描绘了自然山水,还寄托了画家的个人感情和理想,同时也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学习目标:,、理解山水画的意境,能熟练的运用国画笔墨技法临摹或创作一幅写意山。</p><p>6、2,山石的画法,芦洪市督学区:张丹青,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画的石头的画法,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概况,并对其材质、形式和内容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体会山水画的意境,通过临摹学习掌握山水画中石头的画法。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让学生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教学目标:,中国传统山水画。</p><p>7、兰花图 (中国画) 南宋 郑思肖, 南宋 郑思肖 为南宋末诗人、画家、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趙)的组成部分,表示不忘故国,郑思肖擅长画兰花,但不画根、土,寓意宋人土地已被掠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借物寓意,石门县第三中学 廖云,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三单元 笔墨丹青 第2课,借物寓意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抱负和志趣。,什么是借物寓意?,朱耷。</p><p>8、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洛神赋图东晋 顾恺之,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面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历代画家以笔情墨趣营造可游、可居的图画,追寻。</p>
【第3课寄情山水】相关PPT文档
第3课寄情山水 (3)
第3课 寄情山水 (3)
第3课寄情山水 (2)
第3课 寄情山水 (2)
第3课 寄情山水
第3课 寄情山水 (4)
第3课寄情山水 (3).ppt
第3课 寄情山水 (2).pptx
第3课寄情山水 (4).ppt
第3课寄情山水.ppt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