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溶解现象
认识不同物质分散在水中形成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1.物质以 或 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的 、 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果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水中。2.乳化作用与溶解最大的不同是混合物中分散的物质形式不同。课时训练(十二) 溶解和溶液。
第6章溶解现象Tag内容描述:<p>1、第6章 溶解现象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物质分散在水中形成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2、通过分析食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后的微粒,认识物质溶解的本质,并了解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初步学会溶液的判断。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3了解乳化现象及乳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能区别乳化和溶解。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溶液的概念、特征;加快溶解的方法 难点:物质的溶解过程。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先学:阅读课本P2-7,划出内容再填写1、农药分散到水中;蔗糖分散到水中;酒精分散到水。</p><p>2、第6章1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大的是(A)称量天平的砝码生锈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往烧杯中加水时烧杯内有水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液体溅出ABCD 2海水中含有丰富资源,从海水中制备纯碱和金属镁的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流程主要是除去粗盐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先加入过量Ca(OH)2溶液、Na2CO3溶液,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稀盐酸除去过量的Na2CO3和NaOHB流程吸氨是使溶液呈碱性,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C上述流程涉及两种基本反应类型D流程、是通过化学方法富集氯化镁,流程将化。</p><p>3、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一、目标定向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二、个体自学(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如:食盐和蔗糖 溶于水,而氢氧化钙 溶于水。(填“易”或“难”)同一物质在 的溶解性不同。如:食用油 于汽油,但却 溶于水。(填“易”或“难”)溶解性还与 有关。对于多数物质随着 升高,其溶解性 (填“越大”或“越小”);而 相反,温度越高,其溶解性 。2、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在水中难溶的物质,常用。</p><p>4、第6章溶解现象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知识归纳:1物质以 或 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的 、 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果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则形成 ;如果物质以 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则形成的是 。2乳化作用与溶解最大的不同是混合物中分散的物质形式不同,前者以 形式分散,后者以 形式分散。 3加快某些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的方法有 , 和 。4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 的变化,有些物质如 溶解于水使溶液的温度 ;也有的物质如 溶解于水使溶液的温度 。大量实验又表明,少数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点 ,。</p><p>5、课时训练(十三) 物质的溶解性(建议限时:30分钟)|夯实基础|1.2018南京 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玻璃棒的用途不正确的是()A.称取粗盐后,把粗盐研磨细B.溶解时搅拌,加速粗盐溶解C.称量精盐前,把精盐固体转移到纸上D.蒸发时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2.2018福建 某同学模拟闽籍化学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制纯碱,需用50.0 g水配制20 的NaCl饱和溶液(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应称取NaCl的质量为()A.18.0 gB.16.0 gC.13.2 gD.11.5 g3.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另一瓶为5%的溶。</p><p>6、课时训练(十二)溶解和溶液(建议限时:30分钟)|夯实基础|1.2018泰州 下列厨房用品中,易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A.花生油B.面粉C.白糖D.辣椒粉2.2018宜昌 下列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溶液温度会明显降低的是()A.氯化钠B.硝酸铵C.浓硫酸D.氢氧化钠3.2018梧州 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都是无色的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固体溶解时都放出热量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4.2018长沙 小军同学需要快速配制一杯可口的白糖溶液,下列措施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用冰水溶解B.用热水溶解C.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D.溶解时用筷子搅拌5.2018陕西 规范。</p><p>7、第6章 溶解现象,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 溶解与乳化,固体消失, 得到紫红色液体,水变浑浊,固体下沉,水变浑浊,油上浮,固体消失、无色,悬浊液,乳浊液,溶液,不均一,不均一,均 一,不稳定,不稳定,稳 定,混合物,混合物,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均 一,稳 定,混合物,无土栽培蔬菜,生活、农业中溶液的应用,在实验室里经常要配制溶液。请帮助老师:怎样才能较快地溶解固体物质?,建议1: 。 建议2: 。 建议3: 。,溶解时不断搅拌(振荡),溶解时加热(用热水溶解),溶解前研磨成粉末状再溶解,化学改变生活,爱劳动的你在帮助父母。</p><p>8、UNITSIX,第6章溶解现象,第12课时溶解和溶液,课前双基巩固,考点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考点聚焦,1.溶解(1)概念:物质以或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2)物质溶解时通常伴随放热、吸热现象。如、浓硫酸等溶于。</p><p>9、初中化学教学论文:第6章溶解现象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第六章溶解现象是初中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它是继学生探究认识气体(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固体(碳单质、常见的金属)、液体(自然界中水)的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它也是学生在上。</p><p>10、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第6章溶解现象 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 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第六章溶解现象 是初中化学课程一级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 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 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 溶液它是继学生探究认识气体 空气 氧气 二氧化碳等 固体 碳单质 常见的金属 液体 自然界中水 的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 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 它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p><p>11、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第6章溶解现象 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 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第六章溶解现象 是初中化学课程一级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 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 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 溶液它是继学生探究认识气体 空气 氧气 二氧化碳等 固体 碳单质 常见的金属 液体 自然界中水 的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 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 它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p><p>12、第6章 溶解现象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第六章 溶解现象是初中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它是继学生探究认识气体(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固体(碳单质、常见的金属)、液体(自然界中水)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它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