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编号:25859532]
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第1页共4页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9课课古诗古诗三首题西林壁三首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教案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及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学...《题西林壁》说课大家好。
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Tag内容描述:<p>1、9 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暮、瑟、缘”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p><p>2、第 1 页 共 4 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 9 9 课课 古诗古诗 三首题西林壁三首题西林壁 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 9 课 古诗三首题 西林壁 教案及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教 学 目 标 1 学习 题西林壁 有感情地朗读 并背诵 默写古诗 2 体会诗人在庐山时 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 所看到 的景象也不一样 3 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的心境。</p><p>3、题西林壁说课大家好!我今天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观潮。下面我将从八个方面来讲述。一、 说教材。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p><p>4、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题西林壁是宋代苏轼所写的一首记游诗,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理,旨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在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复习背诵导入揭题解题知作者吟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拓展背古诗。虽然教学过程应该说比较清晰了,但我个人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以为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背诵会很困难,没想到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熟练的朗读古诗,甚至能流利地背诵全诗。看到学生们这么高昂的学习情绪,我也更有信心了。 首先学习的苏轼的题西林壁。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想让学生一起。</p><p>5、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苏轼在游历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在诗中,作者通过对庐山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抒发了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慨,其实就是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道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教学目标:。</p><p>6、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1)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网络环境下的交互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2) 按照网络教学模式图和教学流程图:情景导入 自主探索 引导探究 归纳小结 反馈评价 升华提高。3) 当学生打开网页课件时,主页上显示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庐山和题壁诗,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打开“教学资源”网页中“欣赏庐山”“古诗理解”“古诗新唱” “悟出道理”等数学课堂环节。媒体设计思路:1)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选择并确定主题小组分工等2)组织网络合作学习小组;3)教师提供与学习。</p><p>7、题西林壁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 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 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 因为作。</p><p>8、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 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 观察效果不同 3 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 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 培。</p><p>9、题西林壁 宋 苏轼 9古诗三首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以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首诗 你知道是什么诗吗 题西林壁苏。</p><p>10、21.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能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3.理解诗句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了解诗句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p><p>11、题西林壁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缘”,理解“识”、“缘”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说出诗句的大意;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3、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包涵的人生哲理。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大意三、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包涵的人生哲理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3分钟)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庐山,这座风景优美的名山。相信大家对庐山并不陌生,还记得我们三年级的时候学过的有关庐山的诗文吗?(生答:望庐山瀑布)大家还。</p><p>12、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五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教学目标: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游戏导入,讲练结合,点拨启发等。课前准备:准备六色方竹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p><p>13、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教学准备:交互式白板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游戏导入,讲练结合,点拨启发等。课前准备:准备六色方竹体笔筒、教学课件。教。</p><p>14、题西林壁课堂实录一、 激情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 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生:说风景(菊花台、避暑山庄、长城)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配乐欣赏庐山风光片)欣赏了这些这些风景感觉怎么样?生:美生:山很高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首诗题西林壁(板书)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大诗人苏轼(出示课件)二、初读古诗师:请同学们自。</p><p>15、题西林壁教学建议 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在指导。</p><p>16、题西林壁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3、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教学重点/难点:l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l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p>
【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相关PPT文档
【第9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