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整体性
一、各地理要素组合形成自然地理环境 通过光合作用。学案11 自然环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核心点一 地理环环境的整体性及各要素间间的相互关 系 1.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 文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整体性Tag内容描述:<p>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以教材为参考,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针对鲁教版必修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节的内容,笔者尝试以教材知识为基础,打破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复习并分析第二单元的圈层的知识,总结出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并提取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而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和三个表现,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知识前后的联系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二、教材分析教材承接地理环境差异性探讨,从整体性的角度探讨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教材。</p><p>2、我们在这里,召开私营企业家联谊会,借此机会,我代表成都市渝中工商局、渝中区私营企业协会,祝各位领导新年快乐、工作愉快、身体健康,祝各位企业家事业兴旺专题0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下图为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由山麓向山顶自然带的地域分异示意图(大致位于45N)。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阔叶林带在大陆西岸的分布纬度与大陆东岸的分布纬度比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A.高地形B.高洋流C.低地形D.低洋流2.甲处深居内陆,没有形成荒漠景观,却形成了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B.夏季多。</p><p>3、通过光合作用, 植物吸收了大气 中的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 通过降水,土壤 和水圈及生物获 得水分补给 通过植物蒸腾和 土壤蒸发,大气 获得了水汽 植物残体进入土 壤,向土壤提供 了有机质。 岩石通过风化向 土壤提供成土物 质和无机盐 土壤及岩石风化 物被侵蚀,搬运 到低洼处堆积, 形成沉积岩。 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一、各地理要素组合形成自然地理环境 通过光合作用, 植物吸收了大气 中的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 通过降水,土壤 和水圈及生物获 得水分补给 通过植物蒸腾和 土壤蒸发,大气 获得了水汽 植物残体进入土 壤,向土壤提供 。</p><p>4、www.canpoint.cn 。本人声明:本文属本人原创作品,本文著作权授予“北京全品考试书店有限公司、北京全品教育科技中心”独家所有,本人拥有署名权。 安徽无为开成中学 丁春山2009届高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复习一。考纲解读(一)08年本单元高考考纲要求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二)新课标高考考点细解考点命题方向考点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理解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关系。</p><p>5、学案11 自然环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核心点一 地理环环境的整体性及各要素间间的相互关 系 1.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 文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 1 核心点二 陆陆地自然带带分异规规律比较较 分层层 规规律 图图示 具体表 现现形式 概念成因分布 水 平 地 域 分 异 由赤 道到 两极 的地 域分 异 沿纬线纬线 延伸(东东 西延伸) ,沿纬纬度 变变化的方 向更替( 南北更替 ) 地表景 观观和自 然带带沿 着纬纬度 变变化的 方向作 有规规律 的更替 受太阳 辐辐射从 赤道向 两极递递 减的影 响,即 以热热量 为为基。</p><p>6、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差异性,卫星上看地球,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1、纬度差异(热量条件),沿经线(南北)方向更替 自然带与纬线平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以热量为基础,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分布明显,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沿纬线(东西)方向更替 自然带与经线平行 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3、垂直差异,海拔高度变化,水热状况不同,0.6C,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_____,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更明显,如:乞力马扎罗山 ( 海拔5895米,3 S) 麦金利山 (海拔6194米,63N) 前者 垂。</p><p>7、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请同学们欣赏有关巴西的热带雨林的景观 注意:1、思考亚马孙 平原地区是什么气候? 这里是什么植被类型? 河流有什么样的水文特 征? 2、联系前面学过的知 识,设想一下如果巴西 的热带雨林面积大量减 少会带来什么后果? 3、以上涉及的问题之 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 系说明了什么问题? 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地貌),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 广的河流(水文)因为该地处于赤道附近 ,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气 候),茂密的热带雨林中有丰富多样的生 物物种(。</p><p>8、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p><p>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课标解读:1、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解读:自然环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整体性也是处于动态的整体性,所以“标准”从时间尺度上,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人类活动往往通过改变某一地理要素而改变了地理环境,所以,在认识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前,需要先认识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并能说明相应的、具体的地理过程。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读:从地理。</p><p>10、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复习2017.5.23本专题内容包括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其表现;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从考查内容和形式上看,多以区域图、知识关联图、地理环境模式图为背景图,综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某区域生态问题的产生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区域图或自然带分布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特别是特殊地区自然带的形成等。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从考查能力看,注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综合判断。</p><p>11、专题5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专题训练一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4万多公顷盐碱地。读图,回答12题。1.两千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水分蒸发获得更多的雨水补给实现自流引水分段施工,降低工程难度A.B.C.D.2.如今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下列关于此地理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B.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C.。</p><p>12、专题5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专题训练二下图为我国陕北中北部黄土高原丘陵区地形、植被群落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从整体性来看,图示区域典型的环境特征是()。A.森林茂密,土壤肥沃B.降水丰沛,河流纵横C.地势平坦,生物多样D.气候干旱,地表破碎2.推断百里香和香茅草共同的生长习性是()。A.要求排水条件良好B.对土壤肥力要求高C.要求降水量丰富D.性喜冷凉的环境解析第1题,由题干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陕北中北部,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且沟壑广泛发育,地表破碎。第2题,读图可知,百里香和香茅草都分布在坡度较大的沟坡。</p><p>13、3.7土壤,(1)根据图中数字位置,写出四大圈层名称: 1 2 3 4 )(2)从A B C D 的水循环称之为 间的循环,,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海陆,(3)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壤正处于 地带,是 综合作用的产物,是联系 界和 界 的中心环节。,过渡,陆地环境各要素,无机,有机,“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二象地之下,地之中。 ”即土壤位于岩石面之上、地面之下的大地表层; “|”是“物出形也”,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物。,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1、处于四大圈层的过渡地带 2、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p><p>14、课时规范练17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考题组(2016全国卷,68)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3题。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答案1.C。</p><p>15、培优点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培优指南】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p><p>16、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 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大气,土壤,地形,岩石,生物,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下沉,气流,渔场,上升流,减弱,洪涝,暴雨、,形成,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答案,光合,分解,沉积,空隙,可溶,亚热带湿润,南,流动性,生物生长,有机质,解析,C,2.A 3.C,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读图技巧,本课结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 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p><p>17、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 综合利用,(一)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土壤,思考: 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圈层组成?又由哪些要素构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大气、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二)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思考: 若图中的植被被破坏,该地以及下游地区的环境会发生哪些变化?,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p><p>18、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要求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纲解读 1.了解地理要素的组成及相互作用 2.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含义 3.能够分析区域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考情分析 以区域图、知识关联图、地理环境模式图为背景, 综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及结合某生态问题 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考情,描述图示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特点.10分,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冬冷夏热,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大,大陆性显著; 地形、地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东南部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西北部以。</p><p>1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微题库)选择题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D )A气候湿润、降水较多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2、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B )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沙漠地区生长着根系发达耐旱的骆驼刺A. B. C. D3、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C )A矿物质的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