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
1. 传统的侧倾中心(R.C.)概念及其局限性。1. 传统的侧倾中心(R.C.)概念及其局限性。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悬架与相关技术。一、悬架的运动学、车身的侧倾与纵倾二、轮荷转移三、侧倾转向四、侧向力转向五、纵向力转向六、车轮定位七、轮胎特性与。2008年2月。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 悬架与相关技术。
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Tag内容描述:<p>1、,2008年2月,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悬架与相关技术,.,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悬架与相关技术,一、悬架的运动学、车身的侧倾与纵倾二、轮荷转移三、侧倾转向四、侧向力转向五、纵向力转向六、车轮定位七、轮胎特性与稳态转向特性八、汽车操纵的瞬态响应,.,一、悬架的运动学,1.传统的侧倾中心(R.C.)概念及其局限性“单摆”模型不能解释车身的垂向运动(Jackingeffect)非独悬架的R.C.纵倾是。</p><p>2、,1,2008年2月,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悬架与相关技术,.,2,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悬架与相关技术,一、悬架的运动学、车身的侧倾与纵倾二、轮荷转移三、侧倾转向四、侧向力转向五、纵向力转向六、车轮定位七、轮胎特性与稳态转向特性八、汽车操纵的瞬态响应,.,3,一、悬架的运动学,1.传统的侧倾中心(R.C.)概念及其局限性“单摆”模型不能解释车身的垂向运动(Jackingeffect)非独悬架的R。</p><p>3、董晓兰 2003 年 2 月,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 悬架与相关技术,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 悬架与相关技术,一、悬架的运动学、车身的侧倾与纵倾 二、轮荷转移 三、侧倾转向 四、侧向力转向 五、纵向力转向 六、车轮定位 七、轮胎特性与稳态转向特性 八、汽车操纵的瞬态响应,一、悬架的运动学,1. 传统的侧倾中心(R.C.)概念及其局限性 “单摆”模型不能解释车身 的垂向运动(Jacking effect) 非独悬架的R.C. 纵倾是否也有“摆动中心”?,2. 车身稳态位移的一般分析,车身受有三种力(达朗贝尔概念) 1. 重心处的重力与惯性力 2. 导向杆系的导向力 3. 弹。</p><p>4、大侧倾角下力矩中心的变化,Z2,N2,S2,Z1,S1,N1,N,N2,c,N1,3.侧倾性能小结,降低 的途径:降低 重心, 提高力矩中心 提高侧倾力矩中心的 限制,取决于 与,4.其它导向机构(侧倾)等效单横臂概念“刚化定理”,c,对称面,c,c,斜置单臂,俯视(等效),俯视,侧视(等效),后视,5. 车身纵倾,中性面,N1,N1,N2,X2,X2,Z2,N2,N1,Z1,X2,N,6. 其它导向机构 等效纵臂概念,7. 钣簧的导向作用,侧向反力作用线。</p><p>5、郭孔辉2003年2月,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悬架与相关技术,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悬架与相关技术,一、悬架的运动学、车身的侧倾与纵倾二、轮荷转移三、侧倾转向四、侧向力转向五、纵向力转向六、车轮定位七、轮胎特性与。</p><p>6、郭 孔 辉 2003 年 2 月,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 悬架与相关技术,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 悬架与相关技术,一、悬架的运动学、车身的侧倾与纵倾 二、轮荷转移 三、侧倾转向 四、侧向力转向 五、纵向力转向 六、车轮定位 七、轮胎特性与稳态转向特性 八、汽车操纵的瞬态响应,一、悬架的运动学,1. 传统的侧倾中心(R.C.)概念及其局限性 “单摆”模型不能解释车身 的垂向运动(Jacking ef。</p><p>7、郭 孔 辉 2003 年 2 月,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 悬架与相关技术,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 悬架与相关技术,一、悬架的运动学、车身的侧倾与纵倾 二、轮荷转移 三、侧倾转向 四、侧向力转向 五、纵向力转向 六、车轮定位 七、轮胎特性与稳态转向特性 八、汽车操纵的瞬态响应,一、悬架的运动学,1. 传统的侧倾中心(R.C.)概念及其局限性 “单摆”模型不能解释车身 的垂向运动(Jacking e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