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本节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特点 1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 D A 一年 B 一月 C 一周 D 一天 2 下面是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四幅图 其中正确的是 B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Tag内容描述:<p>1、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九江三中 兰主进课标要求 本节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能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分析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2.了解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及其原因。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形成空间想象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的宇。</p><p>2、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地球仪和手电筒等演示地球的自转,知道地球自转的定义、旋转中心、方向和周期。2.利用地球仪能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3.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现象,并能把它们应用到生活中去。4.通过演示和探究,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激起地理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自主学习】学习一:观察下图,思考:为什。</p><p>3、第1章(行星地球)第3节第1课时李仕才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基 础 巩 固 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仅从地球自转线速度来说,我国酒泉发射火箭的条件比美国的休斯敦好B中山站、新加坡、鹿特丹三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C广州、武汉、北京三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依次增大D上海、漠河、曾母暗沙三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基本相同【解析】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全球各地都相同,线速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2下图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B)【解析】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读下表,分析回答下面34题。纬度北半球南半球极昼期极夜期极。</p><p>4、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特点 1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 D A 一年 B 一月 C 一周 D 一天 2 下面是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四幅图 其中正确的是 B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p><p>5、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1 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周期 2 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 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p><p>6、七年级地理上册 1 2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周期 方向 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 初步学会。</p><p>7、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特点 1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 D A 一年 B 一月 C 一周 D 一天 2 下面是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四幅图 其中正确的是 B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p><p>8、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p><p>9、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新课学前导航情景导入漫画中的企鹅和北极熊友好地在一起接受阳光的淋浴呢 这是真的吗 其实企鹅和北极熊不可能生活在一起 它们相距甚远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纬度最高的地方 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 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都有不同的动物群 北极有令人畏惧 凶猛的北极熊 南极有数量庞大的企鹅家族 思考 你知道为什么每年北极熊都能比企鹅多晒几天太阳吗 提示 由于地球在。</p><p>10、学案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学案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知识框图,要点突破,要点一,要点二,典例分析,对应训练,典例分析,对应训练,返回,要点一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还有相关性,具体如下表所示:,绕地轴的旋转,绕太阳的运动,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空间指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1恒星日(23时56分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