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类的聚居地——聚落。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聚落的发展与保护。A.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有聚落。城市聚落比乡村聚落( )。B.平原地区聚落众多。A.城市聚落与农村聚落同时出现。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图。下列关于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叙述。后有城市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Tag内容描述:<p>1、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题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执教者授课日期课 型新 授 课教具课 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聚落的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讨论法,对比学习地理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明确保护聚落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教学重点聚落的形态,形成与发展。教学难点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学流程设计教法学法设计二次备课设计一、教师导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p><p>2、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有聚落B聚落的形成与自然条件无关C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应加以保护D聚落的发展破坏了人类的居住条件2.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比乡村聚落()A规模小B建筑物密集C道路稀少D建筑物稀疏3.“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着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A农村B牧村C渔村D林场4.下列地点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A水源充足的地方B交通不便的地方C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5.一般来说,经济。</p><p>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单项选择题(共8题,共56分)1.聚落一般分两大类( )A散村与集村B乡村和城市C集镇和乡村D集镇和城市2.下列关于聚落的分布,描述错误的是( )A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平原地区聚落众多C平原地区聚落较少D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3. 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住冰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因纽人特别耐寒B是为了体现民居特色C建造冰屋是因纽特人适应环境的结果D因纽特人喜欢标新立意4.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就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B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C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p><p>4、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拔高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聚落的描述,错误的是()A城市聚落与农村聚落同时出现B城市聚落人口密度大,服务业发达C全世界约一半人居住在城市D欧洲、北美农业人口少,村落房屋较分散2.下图是“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图”,下列关于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是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B城市聚落的规模一般比乡村聚落大C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最根本区别是人口的多少D现在全世界约有一半人居住在城市聚落中3.下图是“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图”,图中所示的乡村聚落,最有可能出现的地区是()A。</p><p>5、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单项选择题(共13题,共26分)1.读“聚落景观图片”,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A甲B乙C丙D丁2.读“聚落景观图片”,与丁聚落比较,乙聚落的()A居民全部从事海洋渔业B房屋更集中密集C交通经常堵塞D大气污染非常严重3.“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儿齐飞翔”,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是()A农村B牧村C渔村D林场4.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一些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资源D交通5.下列四幅图片所示地区,最适合形成聚落的是()6.一般来。</p><p>6、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第2课时)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100分)1.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三十六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能够反映当时的( )社会制度 民风民情 宗教习俗 人口增长的速度ABCD2. 作为古都之一的北京,保留着众多的古建筑、园林和特色街区。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这些古建筑、园林和街区应当( )A全部拆除B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C根据建设需要拆除D有选择地保护和改造3.下列对文化遗产的做法,正确的是( )A敦煌博物馆对外轮流开放石窟,限制参观人。</p><p>7、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运用图片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过程方法1.结合图片与教学情境,更加深刻地了解城市与乡村聚落景观差异。2.通过对特色民居的资料搜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的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通过对保护世界遗产的问题分析,懂得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与措施。情感目标1.了解自然与聚落的关系,尊重自然,热爱自然。2.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教学重、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