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本量利分析
1、(A)是本—量—利分析最基本的假设。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 第 1 页 共 10 页 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 )是本量利分析最基本的假设。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是本-量-利分析的基础。
第三章本量利分析Tag内容描述:<p>1、第三章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本量利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本量利的基本公式,贡献毛益、固定成本及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应为 ( ) A、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B、贡献毛益=利润固定成本 C、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D、贡献毛益=固定成本利润 2、贡献毛益首先应当补偿( ) A、变动成本 B、利润分配 C、固定成本 D、总成本费用 3、下列哪一点因素会使盈亏临界点发生变化?( ) A、销售量增加 B、总产量减少 C、变动成本总额随产量增加而增加 D、固定成本减少 4、图新公司生产 A 产品,去年 A 产品的贡献毛益率为 40%,盈亏。</p><p>2、第三章练习题一、单选1、(A)是本量利分析最基本的假设,是本量利分析的出发点。A、相关范围假设 B、模型线性假设 C、产销平衡假设 D、品种结构不变假设2、在各种盈亏临界图中,(B)更符合变动成本法的思路。A、传统式 、贡献毛益式利量式、单位式、在单位盈亏临界图中,产品销售单价线与(A)的交点即为盈亏临界点。单位成本线单位固定成本线单位变动成本线利润线、已知企业为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企业,A 企业计划年度销售量为件,销售单价为元,单位变动成本20元,固定成本总额20000元,则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各因素。</p><p>3、1,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page2,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第一节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模型 第二节 盈亏临界点分析 第三节 本量利分析法的扩展,教学目的,教学时间安排:本章共6课时,page3,利润 = 销售收入总额 总成本 = 销售收入总额 变动成本总额 固定成本总额 = 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固定成本总额) =(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固定成本总额 设销售单价为 p,销售量为 x,固定成本总额为 a,单位变动成本为 b,利润为 P。现将这些符号代入上述方程式,则为: P p x (a十bx),第一节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模型,一、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关。</p><p>4、1,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 本章结构,3.1 本量利分析概述 3.2 盈亏平衡点分析 3.3 目标利润分析 3.4 本量利分析的扩展,2,3.1 本量利分析概述,在1991年末和1992年初本田(Honda)汽车公司的经营主管者得出结论认为,日元对美元汇率的上升将会使其一条产品线“都市(Civic)”在未来的盈利能力下降,该产品是在美国市场最受欢迎的。本田公司的经营主管者因此而创建了一支由员工、工程师、会计人员、购货代理和生产工人所组成的团队。其目标是:,3,续,降低新车型“都市”的成本,并计划在1996年推出这款新车型。结果依据测算,1996年一辆都市的生产。</p><p>5、管理会计(第2版),主编:贾成海 主讲:杨民军,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本章重点难点 1、边际贡献指标 2、盈亏平衡点 3、多品种产品盈亏平衡点的计算 4、安全边际指标 5、分析多因素变动影响的计算 6、多因素同时变动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 7、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及其在利润预测中的应用 8、成本无差别点 学习目的 要求理解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定,熟练掌握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和边际贡献指标;重点掌握盈亏。</p><p>6、第一节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一、成本性态分析的假设 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二、相关范围假设 (一)期间假设 (二)业务量假设,三、模型线性假设 总成本模型 y=a+bx (一)固定成本不变假设 a (二)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假设 bx (三)销售收入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 px 贡献毛益M(p-b)x 利 润 Ma (p-b)x a,四、产销平衡和品种结构不变假设。</p><p>7、第一节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一、本-量-利分析 定义:本-量-利分析,又称为CVP分析,是对成本、产量(或销量)、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简称。 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 主要是研究销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1.成本性态分析假设 假设企业的全部成本可以合理地,或者说比较准确地分解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二、本。</p><p>8、第三章 量本利分析,第一节 量本利分析概述,(一)量本利分析的基本含义 量本利分析,亦称为“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它在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根据利润与业务量、销售价格、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等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企业的盈亏平衡点,进而分析以上有关因素变动对企业盈亏平衡等的影响的一种技术方法。 (二)作用 (1)促进企业以经营的重心,以商品销售管理为起点,加强市场调查和预测,确定科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