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编号:2516941]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1~5的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求积、乘加和乘减的意义及计算、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1、使学生学会用竖式笔算100以内的连加。(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连减的方法。本单元教学乘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Tag内容描述:<p>1、第一单元 加与减第一课时 谁的得分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和利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x k b 1 .c o m老师谈话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观察这张表你了解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讨论,自主发言学生可能。</p><p>2、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备课全册第一单元备课一、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本单元共安排了4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例3及相关内容认识米 用米量。例4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p><p>3、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单位:石门小学主备人:邬宽香时间:2012、8参与者:孙金龙、 董蕾、刘芝莲 刘小斌【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1p5)【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重、难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p><p>4、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万瑞雪表内乘法(一)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15的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求积、乘加和乘减的意义及计算、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2经历编写1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熟知15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口算15的乘法。3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4在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抽象、概括以及发现简单。</p><p>5、第一单元 加与减谁的得分高教学目标:1、掌握两级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2、培养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和利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老师谈话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观察这张表你了解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讨论,自主发言学生可能会说: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23分,第三次得41分。淘气第一次得24分,。</p><p>6、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2.培。</p><p>7、学校小学部课堂教学设计课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方法讲授法上课时间年 月 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过。</p><p>8、课时教案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课题:数一数教学目标:1从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2培养孩子迁移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3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难点:建立“数一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感悟乘法的意义和必要性。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1、 谈话导课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我给大家出一个谜语,如果想到的同学可以举手回答。“叫猫不是猫,象熊没熊高,人人喜欢爱他是咱中国宝”学生:熊猫。同学们真聪。</p><p>9、课 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计划课时数1主备人审核人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竖式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10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2、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连加、连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教学准备活动单、课件第 1 课时授课日期总课时数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活动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连加 连减1、用竖式计算45+17 80-592、口算下面各题2+4+3= 30+40+20= 2+30+5= 70-30-20= 17-7-5。</p><p>10、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学内容: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单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2、使学生经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使学生。</p><p>11、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第1课时 观察生活中的场景和物体 学习目标:1、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根据具体事物和图片判断观察角度的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能根据具体的事物、图片和照片,直观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的事物、图片和照片,直观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创设请境,。</p><p>12、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通过。</p><p>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一课时: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教学三维目标: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连减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算式。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难点:理解算理教具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8+9+57+3+619-6-7。</p><p>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单元、认识乘法一、教材分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p><p>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课时课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视频|试卷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p><p>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p><p>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的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项目:本册教材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并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p><p>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p><p>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一、教学内容: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p><p>20、2014年秋季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1 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 比一比 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 探究等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 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p>